论金圣叹对《水浒》的创造性接受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linliu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金批《水浒》中有三个问题一直是《水浒》研究和金圣叹研究的焦点,那就是金圣叹对《水浒》创作动机认定的矛盾说法、对《水浒》人物令人费解的点评及对《水浒》文本的随意改动,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学界众说纷纭,但无定论。事实上,金批《水浒》是金氏对这一部小说进行的一次示范性阅读和阐释,这个过程同时也是金圣叹对《水浒》接受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金圣叹对《水浒》潜在的内涵进行了属于他的揭示和创造,金氏的才子个性在其中大放异彩。
  关键词: 金圣叹 《水浒》 才子个性 文学接受
  金批《水浒》中有三个问题一直是《水浒》研究和金圣叹研究的焦点,那就是金圣叹对《水浒》创作动机认定的矛盾说法、对《水浒》人物令人费解的点评及对《水浒》文本的随意改动。对金批《水浒》中这三个问题的研究一直未曾中断,而且历来众说纷纭,各有见地,但至今却没有一个公断,同时这些问题也没有因为众人的解释而变得清晰明朗,反而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事实上,文学活动是一种交流、制衡的主客体之间、主体之间的人文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之间开放和流动的文化交流场,金圣叹对《水浒》的阅读点评活动,亦是对《水浒》潜在内涵的揭示和创造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金批《水浒》,其实是作为读者的金圣叹对《水浒》文本进行的一次阅读和诠释行为,同时也是作为接受者的金圣叹对《水浒》作品进行的创造性的接受行为。同时,由于金圣叹别样的个性和才情,其在阅读点评《水浒》时能够游刃于本文与读者之间,激情之余,又表现了一种发掘作品潜在意义的冷静。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从作为《水浒》的阅读接受者的主体——金圣叹的才子个性方面对金批《水浒》的这些问题做思考,以期有所突破。
  一、金圣叹其人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吴中才子,《清代七百名人传》称金圣叹“生而颖异,倜傥不羁”,而“万历之时,吴中名士之风已盛。喜放诞,不喜拘束。观唐寅钟伯敬诸人,可征一二。无怪圣叹之受其影炙,而为怪诞之论”[1]。作为才子的金圣叹受当时名士之风的影响,一生以其才自负,自称“目古至今,止我一人是大材”,并认为他这样的大材必能成就“绝世奇文”,“有非常之才者,必有非常之笔;有非常之笔者,必有非常之力”,“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2]。他很自负于自己的“才”,对他选定作为“名山事业”的“六大才子书”的评点,自称是“其实六部书,圣叹只是用一副手眼读得”。为了标榜其才,他还特地对这六部书的作者进行了说明:“庄周有庄周之才,屈原有屈原之才,马迁有马迁之才,杜甫有杜甫之才,降而至于施耐庵有施耐庵之才,董解元有董解元之才。”[3]言下之意,这六人都是惊世之才,然而我金圣叹却在挥手之间就把他们的大作评完了,也难怪他要说自己是“目古至今,止我一人是大材”了,对其才情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一派狂傲,毫不掩饰,可谓是真性情者。
  金圣叹不但自负,而且狂放。他在《沉吟楼诗选题渊明抚孤松图》中道:“爱君我欲同君住,一样疏狂两个身。”在《杜诗解》中又道:“愁闷之来,如何可遣?要唯有放言自负,白眼看人,庶可聊慰。”“我辈一开口,便疑谤自兴。”狂放之人定有狂放之性,朱熹《集注》就云:“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梁漱溟说:“狂者志气很大,很豪放,不顾外面。”金圣叹就是这样的狂士,喜欢领异标新,为了引起世人的关注,常行狂诞不羁之举,甚至把科场前程之大事也视为儿戏。王应奎的《柳南随笔》中记载:“少年以诸生为游戏具,得而旋弃,弃而旋得。”“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时文,或于卷尾作小诗,讥刺试官。辄被黜,复更名入泮,如是者数矣。”[4]顾公燮的《丹午笔记》中记载:“金圣叹岁试,作《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题。……以此考六等。(圣叹)挑红粪桶而出,遇陶庵子门。陶庵曰:君又何至于此?圣叹曰:吾岂不如老农!”[5]如此,可见金氏之狂非同一般。所以清人邱炜萱在《菽园赘谈》(卷七)中说:“圣叹愤时傲世,意以天下事无不可以游戏出之。”[6]
  金圣叹把他的这种自负狂放称为“自诚明,谓之性”,认为人人都应该强烈地尽心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说:“遂万物之性曰成”,要“尽天下人,但凭他喜,但凭他怒”,让他们“把调唱足”。至此,我们可以对金圣叹的个性作总结,那就是率性、任情、纯真、自然,而率性意识是他的价值观念中的主导因素。在率性意识的影响下,金圣叹实现了他别具色彩的一生,也极大地影响到他对《水浒》的阅读接受。
  二、金圣叹对《水浒》的创造性接受
  金圣叹对《水浒》的创造性接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金圣叹对《水浒》创作动机的看法
  1.文以载道。金圣叹在《序一》中说:“作书,圣人之事也,非圣人而作书,其人可诛,其书可烧也。作书,圣人而天子之事也,非天子而作书,其人可诛,其书可烧也。何也?非圣人而作书,其书破道;非天子而作书,其书破治。破道与治,是横议也。横议之书,则乌得不烧?横议之人,则乌得不诛?”[7]主张小说的创作要有利于“道”与“治”,也就是要有利于儒家的伦理观念与政治秩序。在《序二》中金圣叹指出,施耐庵之所以创作《水浒传》,就是忧于一百八人不被剿灭,则会“将有若干百千万人,思得复试于后世”,“于是奋笔作传,题曰《水滸》,意若以为之一百八人,即得逃于及身之诛戮,而必不得逃于身后之放逐者,君子之志也”[8]。施耐庵作《水浒》,“备书其外之权诈,备书其内之凶恶,所以诛前人既死之心者,所以防后人未然之心也”[9]。这就是说,施耐庵创作《水浒》,是为统治者而“忧”,是有利于“道”与“治”的。这与传统的“文以载道”的创作目的是一致的。
  2.文以自娱。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金圣叹提出了关于《水浒》创作动机的观点:“施耐庵本无一肚皮宿怨要发挥出来,只是饱暖无事,又值心闲,不免伸纸弄笔,寻个题目,写出自家许多锦心绣口,故其是非皆不谬于圣人。”[10]第二十八回总评中亦有相似的看法:“呜呼!古之君子,受命载笔,为一代纪事,而犹能出其珠玉锦绣之心,自成一篇绝世奇文。岂有稗官之家,无事可纪,不过欲成绝世奇文以自娱乐,而必张定是张,李定是李,毫无纵横曲直,经营惨淡之志者哉?则读稗官,其又何不读宋子京《新唐书》也!”[11]在其伪造的古本《水浒传》施耐庵序中,金圣叹指出《水浒》乃心闲之际的“灯下戏墨”,“吾呜乎知后人之读吾书者谓何?但取今日以示吾友,吾友读之而乐,斯亦足耳”[12]。在这些地方,金圣叹认为《水浒》之创作与政治无关,与社会无关,只是作者出于自己的消遣而进行的“灯下戏墨”而已。   3.发愤、怨毒著书。在《水浒》楔子回总评中,金圣叹两次感慨地指出,如果一百八人原无其人,那么作书之人“吾不知其有何等冤苦,而必设言一百八人,而又远托之于水涯”[13]。在第一回总评中他又借史进的名义发了一通议论:“记一百八人之事,而亦居然谓之史也,何居?从来庶人之议皆史也。庶人则何敢议也?庶人不敢议也。庶人不敢议而又议,何也?天下有道,然后庶人不议也。今则庶人议矣。何用知其天下无道?曰:王进去而高俅来矣。”[14]这段批语指出《水浒》写一百八人之事,是“庶人之议”,即是老百姓的舆论和老百姓的心声,是老百姓对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不满,只要天下无道,就会有“庶人之议”。这不仅指出了小说创作的批判性,而且指出了这种批判的必然性。在其他各回的批语中,金圣叹也多次论述这一观点。这说明金圣叹认为《水浒》一书,是出于作者对贪官污吏乃至整个统治集团的不满与痛恨,一腔悲愤之气无处发泄,特借一百八人之故事以泄之。这种观点,可以“怨毒著书”概括之。
  (二)金圣叹对《水浒》人物的主观性点评
  在《序二》中,金圣叹批《水浒》众人曰:“其幼,皆豺狼虎豹之姿也;其壮,皆杀人夺货之行也;其后,皆敲朴劓刖之余也;其卒,皆揭竿斩木之贼也。有王者作,比而诛之,则千人亦快,万人亦快者也。”[15]在第一回回首金圣叹借洪太尉在龙虎山遇见一虎一蛇评《水浒》人物曰:“次出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盖隐括一部书七十回一百八人为虎为蛇,皆非好相识也。”[16]在第一回回首总评中又说:“然则彼一百八人也者,固王道之所必诛也。”[17]在《序二》中,金圣叹有一大段对“忠义”的论述,认为《水浒》中无忠义可存,所以他“削忠义而仍《水浒》”,言下之意,《水浒》中的人物皆为不忠不义之徒,比较嫌恶。他的这些言论及态度,与他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及在正文的点评对《水浒》众人的褒奖及喜爱之情大相径庭,他本人也察觉到矛盾的存在,因此用“略其形迹,伸其神理”来解释他的人物分析方法,试图掩饰已经存在的矛盾,但这对他对宋江形象点评中存在的矛盾于事无补。金批《水浒》中,金圣叹由着自己的性子,任凭自己的喜好,对宋江的评改几乎完全改变了作者的初衷,把一百零八将之首的英雄人物宋江硬是改造成了一个不忠不义、非贤非孝只会玩弄权术的奸恶之徒,“金圣叹独恶宋江”也由此成了《水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三)金圣叹对《水浒》的个性化评改
  首先是腰斩《水浒》这件事。金圣叹因为不能容忍《忠义水浒传》中把一百零八名反叛官府、落草为寇的不法强徒塑造成忠君护国、保境安民而又被朝廷加害的悲剧英雄,便对其题署、书名及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剥离和修改。在金圣叹看来,《忠义水浒传》的题目和内容会给广大读者形成“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已为盗者读之而自豪,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18]的负面影响,其作用实在与“宋江之赚入伙,吴用之说撞筹,无以异也”[19],并认为这是“后世好乱之徒”对《水浒》“谬加以忠义”之目之事的结果。因此,为要还施耐庵《水浒传》的本来面目,就“削忠义而仍《水浒》者,所以存耐庵之书虽小,所以存耐庵之志事大。虽在裨官,有当世之忧焉”[20]。他从自己的担心出发而对《水浒》进行删削,他所说的“耐庵之志”不过是他借腰斩《水浒》的行为而表达的个人之志。虽然在腰斩《水浒》之后,他不停地在“古本”和“俗本”之间来回比较,以令人相信他的所作所为,但是他对《水浒》的腰斩不仅是事实,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人之举。
  其次是他的《水浒》批文的潇洒随意。他根据自己的胸臆才情,随读随评《水浒》,对他认为满意的地方就大声叫好并详加点评,“妙”“妙绝”“绝妙”“令人绝倒”等词在他的评语中几乎是随处可见,而将他认为不好或他不满的文字或情节就进行删改,或是大刀阔斧地大段大段地删削,或是对个别字词进行修改、加工、润色。另外,他还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水浒》中的诗词进行了删留,120回本《水浒》中共有诗词822首,他删去了回前诗71首,文中诗470首。所有这些,不仅让人感受到金圣叹的才情,而且让人感觉出金圣叹的随意。
  金圣叹之所以会对《水浒》做出以上创造性的阅读和接受,从而发扬光大《水浒》,进而成就他本人,“金本一出,他本尽废”,联系金圣叹的个性特点,答案自明。金批《水浒》的过程就是金圣叹阅读接受《水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会贯穿始终,其个性气质、心理因素、文化修养、生存环境及生活阅历等方面都会影响着他对文本的解读,具体来说,对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直觉顿悟、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或者对文本的理解、认识和判断等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金圣叹在阅读和诠释《水浒》的过程中,他的才情禀赋及个性气质等必然会在字里行间流溢,他对《水浒》的创造性点评充分体现了他的率性的个性。
  当代心理学认为性格制约着个体活动的指向、态度与行为方式,性格与气质互为表里,气质影响整个文学审美活动,对鉴赏影响尤为显著。金圣叹点评《水浒》很显然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因此,在阅读接受过程中,就不会将对《水浒》的接受作为一种被动的吞咽,而会把它作为个人心灵的一种寄托形式,成为自己的艺术再创造。这种艺术再创造,以原作为基础,在接受过程中又程度不同地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意大利美学家弗·梅加利曾提出“创造性的背离”这一概念。他在《论文学接收》一文中指出:“有一类读者对文本的解释持另一极端,他明确宣布自己不受文本的任何约束,而是把它当做个人思索和想象的起点和诱因。”[21]金圣叹在阅读接受《水浒》的过程中,就表现了显著的“创造性的背离”倾向。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金圣叹性固聪明绝世,而用心虚明,魔来附之。下笔益机变澜翻,常有神助,然多不规于正。”金圣叹对《水浒》的创造性点评和接受正是因为他的“机变澜翻”而导致的“不规于正”,而这种“不规于正”或许正是他“聪明绝世”的才子个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覃贤茂,金圣叹评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9.
  [2][3]陈曦钟,侯忠义,等.水浒传会评本(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5.
  [4][5][6]覃贤茂,金圣叹评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7]—[20]陈曦钟,侯忠义,等.水浒传会评本(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1][意]弗·梅加利.論文学接受译文见《文艺理论研究》1983,3.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金批《水浒》”(09SJD750037)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  《历史与社会》教材实施多年,“难教”是许多老师的共识,一难在于如何把握和处理好教材资源,二难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信用是金》一课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创业的学问”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信用对于个人创业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诚信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本课虽然是历史与社会课,但更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实现诚信教育的目标
摘 要: 林白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显示出一种精神独语的迹象,特定年代、特定文化背景下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表达受到一定的阻碍,只能通过较为封闭的精神独语进行自我疏导,这是林白前期小说的一种写作风格和方式,后期则出现了转变,小说通过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生体验展示,私人化写作为精神独语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对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的关怀,对人类生存的苦难、精神困境的承担给予了阐释。前期作品中,主要通过梦境或者回忆的方式
摘 要: 本文以《道德经》的翻译为例,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解析生态翻译策略在典籍英译中对传递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典籍翻译 《道德经》 文化传递  典籍文献承载着民族的文化意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其阐释与翻译是体现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道德经》以其明晰不足、暗示有余的特点吸引古今中外学者的阐释和翻译,其思想内容的日常经验性和题旨的无时代性使其具有较高的现
摘 要: 联结是福斯特的《印度之行》颇受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其中联结主题的探讨,结合小说的背景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其走向失败的根源。  关键词: 《印度之行》 联结 失败 根源  一、引言  “这部作品已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因为小说写的是人类企图在我们这个混乱和繁杂的世界上,找到一种人类之间的秩序和一个稳固而永久意义的基础。”虽然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探讨和想要表达的就像马巴拉山一样
摘 要: 本文以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为例,阐述多维度阐释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多维度阐释 《大学语文》教学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讲授诗词作品时,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即如何讲解、阐释?如何阐释才能恰到好处?既不因为阐释角度的限制而损害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又不会因为阐释的泛化而趋向过度阐释、阐释变得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阐释文本,是我
摘 要: 金元时期,汉语同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等外来语发生了接触。通过分析元刊杂剧的特殊语言现象,本文揭示了蒙古语对元代汉语尤其是北方汉语的接触、渗透和融合的现象。  关键词: 语言接触 元代汉语语法 《元刊杂剧三十种》  金元时期,外族建立政权,汉语尤其是北方汉语同阿尔泰语系的契丹语、女真语和蒙古语发生了接触,其词汇、语法甚或语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接触有不同的类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语言成分的
摘 要: 方言是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更是地域性民俗文化的载体。解析重庆市酉阳县李溪镇天台村具有典型意义的方言词语,可窥见这一方土地上独特而美丽的民俗文化。这里的方言词语如同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方言区人们的民俗生活;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同新鲜血液一样,源源不断地将生命的活力注入方言中;分析方言词语不仅要解读语言符号承载的语义,而且要考察“锁定”在方言词语记忆的民族历史和风俗文化。  关键词: 重庆市酉阳县李
摘 要: 本文着重探讨了《奥赛罗》中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令人同情的爱情悲剧。产生这场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认为伊阿古的出现是悲剧的导火线和助燃器,特定的生活文化环境是悲剧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的性格则是悲剧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 《奥赛罗》 悲剧 原因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主要讲述了一位骁勇善战的威尼斯军队主帅奥赛罗与威尼斯元老勃拉班修女儿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悲剧。
摘 要: 关于英语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大多从某一门课程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研究对怎样提高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缺乏说服力。而贯彻“研究性”教学和学习的理念能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试图从“研究性”教学和学习理念的角度来讨论英语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英语专业本科生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研究性”教学 学习理念  一直以来高校英语系在英语专业
摘 要: 本文就文学翻译中的两种不同策略——异化和归化作了探讨,并结合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在中国的译介进行了具体分析。文学翻译主体采取何种策略受制于多种因素,中国文学翻译界目前异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但异化、规划终将并存,并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  关键词: 异化 归化 《法国中尉的女人》 中译本比较  在今日“地球村”,翻译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翻译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