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学做合一”思想析初中物理课堂之变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chwoods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它一般开设始于初二,教学时间为两年,是中考的必考科目。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现代生活离不开物理技术在方方面面的应用,所以学习物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仅可以将已有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现代生活中,还可以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去创新,通过探究未知的领域来解开更多的谜底,使科技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领域。所以,初中物理课堂改革的突破口就是: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1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
  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以教师满堂灌为主,教师将物理概念、物理定义、物理实验、设计方法、过程、现象、结论结合大量的物理习题灌输给学生。整间教室,只有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全部成了观众,被迫地将教师灌输的大量内容全部吞下。理解能力强的、胃口大的学生能吞下的较多,但大量的理解能力一般、消化能力一般的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逐渐消极怠工,对物理课堂再也提不起兴趣。
  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会把知识讲得很全面、很详细、很透彻,以弥补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不足。但是这种被动的不经自己思考的学习,知识吸收效果如何?学习能力能有多大的提高呢?常见的现象是:解决实际问题时,物理情境或条件一旦发生更换,学生就理解不了。这样被动的学习,并没有提高学习能力,而只有对知识的容纳能力增加了。如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初中物理课堂改革的方向。
  2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教师为了各种效果达标,诸如课堂纪律、课堂容量、课堂的可控性等,采用了以灌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物理课堂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权利,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权力,压制了学生对新的探究问题的提出,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些都导致了我们的学生解题能力一流,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动手能力低下,探究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严重滞后。社会发展到高科技创新的如今,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3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课堂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全国的物理课堂出现了很多的模式,不管是什么模式,物理课堂的教学都要注重“自主、合作、探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在课堂中是一体化的,在做上教的是老师,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种“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与当今的新课改所倡导的这种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通过课堂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提高创新。
  据此,物理课堂正在向着“自主、合作、探究”发生着改变。
  3。1座位形式的改变
  传统的物理课堂,一般分为八个纵向小组,所有学生都是独立地面向讲台,这样的座位,限制了学生课堂参与,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改革后的课堂,虽然还有若干个小组,但每个小组都是以集体合作为目的的。这种合作方式,由于座位是紧挨在一起,每个小组可以充分合作使用课堂实验所需要的各种器材,通过交流互助,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结合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来获取知识。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被动的接收,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解知识”。
  3。2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物理课堂是“教的课堂”,而新课改下的物理课堂是“学的课堂”,所谓学的课堂,即实行限时讲授,倡导自主学习,敢于跳跃展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尽量缩短授课时间,精授教学内容,让学生有充分思考、活动的余地,给学生参与讨论的时间。通过小组学习的互助方式,围绕初中物理探究的各个环节,从发现提出问题到根据物理现象总结结论等一系列环节中,都能做到踊跃展示,教师根据各个环节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引导,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探究过程中共同关注新问题的生成,并组织各学习小组研讨解决问题。这样课堂,教师的作用仅起到点拨、引导、互助的作用,而学生却可以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通的现象”。[HJ1。2mm]
  3。3教师思想的改变
  面对新课改,很多初中物理教师都有一个深刻体会,那就是物理实验课的“乱”,其实这个“乱”,正是学生在做中学。提到物理课堂改革,把实验器材发给学生,学生自主探究,马上想到就“乱”了,与纪律“差”了画等号。其实教师如果一味地为了课堂的安静,秩序的可控,限制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其实限制的就是学生的思维。教师很“怕”,“怕”一个很“乱”的课堂难于管理。曾经,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和课堂纪律,安静的课堂、良好的纪律是良好考试成绩的保证。殊不知一个良好纪律的课堂,学生都在安静地认真听讲,那么学生的思维很有可能也安静,他们只是在认真接受一些不需独立思考的僵化内容,这样的课堂,将会使学生失去自主探究的能力,缺乏民主合作的意识。怀海特认为,“在教育中过分强调纪律是十分有害的,那种生动活跃的思维习惯只能在恰当的自由氛围中产生。青年人天生渴望发展和活动,如果以一种枯燥的方式用纪律束缚的知识加强给他们,会使他们敢到厌恶”。因此,初中的物理教师,要敢于让课堂“乱”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3。4考试形式的改变
  怎样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不再以传统的以一张试卷成绩来进行评判。学生能否参与探究、能否展示表达、有无合作意识、有无问题意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无提高,集体观念有无增强等,都是考核学生的依据。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学生,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改革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陶行知先生曾强调:“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做;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所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学做合一,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这才是课改的指导思想。
其他文献
小船渡河问题是考察运动合成和分解规律实际运用的好素材,目前主流的解题方法是利用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和位移方向相同的几何关系求解的.由于几何方法求解此类问题,特别是流速大于船速的情况,会造成学生理解上一定的困难.对此,笔者通过求导的方法对渡河问题的极值进行求解,以期给大家的理解能带来一定帮助.下面给出推导过程,题目如下:  已知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1,小船要度过宽为L的小河到对岸,河水的流速处处相
“任务驱动”是指教师依据课标、教材、教学任务,将教学知识转化为教学问题,通过任务单的形式显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检测的方法。  “科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遵循课程标准,强化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落实问题是载体,能力是导向,探究是手段,思维是核心的教学理念。变教师的“教学”为“导学”,变学生的“学会”为“会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从而大面积提高教
期刊
在解读2011年版物理课程标准时,“探究”两字出现多次,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探究性学习模式里,“开放”是教师必须直面的,只有让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学生才能自主发现物理知识,突破教材束缚,从而让思想变得自由、主动和多元化。本文结合实践就如何构建开放式的物理探究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1开放教学内容,让探究内容更丰富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纵观苏科
期刊
1 “蚂蚱”模型  一头的小物体通过定滑轮竖直下垂,另一头的小物体被水平传送带向右驱动  例1 (2014年大纲卷第7题)如图1所示,水平传送带以速度v1匀速运动,小物体P、Q由通过定滑轮且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t=0时刻P在传送带左端具有速度v2,P与定滑轮间的绳水平,t=t0时刻P离开传送带.不计定滑轮质量和摩擦,绳足够长.正确描述小物体P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是如图2所示的  解析 题设情境
题目 为了研究人们用绳索跨越山谷过程中绳索拉力的变化规律,同学们设计了如题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将不可伸长轻绳的两端通过测力计(不计质量及长度)固定在相距为D的两立柱上,固定点分别为P和Q,P低于Q,绳长为L(L>PQ).他们首先在绳上距离P点10 cm处(标记为C)系上质量为m的重物(不滑动),由测力计读出PC、QC的拉力大小TP、TQ.随后,改变重物悬挂点C的位置,每次将P到C的距离增加10
心理学认为,思维定势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比如在老师讲解例题之后,学生解决类似的新问题时,思维定势有其积极作用。但是思维定势也有其消极作用,它会使人模式化,在遇到形似质异的新问题时还沿用老方法解决,这样往往解决不了问题,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研究思维定势负效应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教学对策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
期刊
众多周知,在初中物理中,大多数的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而且这些概念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这时,若是能将概念图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必将能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所谓“概念图”指的就是“一种用于表现并揭示知识结构意义联系的图表,是一种以视觉再现认知结构、外化感念与命题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建立知识结构,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当然初中物理教学也不例外,而概念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
期刊
在高考中,我们经常遇到对叠加场知识的考查,比如重力场和磁场的叠加,电场与磁场的叠加问题,这类问题既可能充分考查了运动和能量的知识,也可能会巧妙的考查场的基本特性,把教学大纲中的能力与基础,过程与方法等等要求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在这些问题中有一类是明确场的信息比如大小方向等,要求解运动学方面的物理量,另外一类是告诉运动学方面的条件,要求解场的信息比如大小或方向.在这里我重点针对第二类问题,即已知运
2014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的最后一题,以车间中工件传送的实例为背景进行命题,在充分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同时,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道成功的压轴题.但试题提供解析过程过于复杂,不能体现物理的简洁性和思想性.本文提供一种巧选参考系的解题方法,并由此对物体在水平传送带上运动特征进行了一点拓展,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1 原题再现及解析  2 巧解  选
“一锅煮”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我们的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分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它能最大限度地根据不同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