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衣物脏了要洗,诸如洗脸、洗澡、洗头……除了讲求卫生之外,还有一分对美的追求。追求洁净之美、修饰之美、简约之美。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教材——《我和祖父的园子》,我恍然大悟:原来课也是要“洗”的。
薛老师第一次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在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分为3个板块:
1.让学生重点朗读课文第2节和第13节,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细心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园子写具体的。
2.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感悟作者怎样把童年生活写具体的。
3.学习课文中借物抒情的写法,做一次写作练笔。
由于时间的关系,第3个板块的预期目标没有完成。薛老师不无遗憾地说:“把写落实在课堂上,是我强烈的愿望。若要学生尝试课堂小练笔,至少要给学生留出10到15分钟时间。否则就是走过场,像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没有什么实效性。”
结合课堂上的随机生成,薛老师调整了教学设计,再一次执教这篇课文。薛老师带领学生从读课题人手,先让学生汇报预习所得:自己对“我和祖父的园子”有什么了解。接着用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我和祖父在这个园子里是怎样生活的?找出具体“做”的词语。
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我和祖父在做这些事时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快乐和幸福。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到:祖父下种,我跟在后边瞎闹;祖父铲地,我却用锄头乱勾;祖父浇菜,我又跑去乱闹。这些生动的描写具体表现了作者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汉语言里丰富的词汇中有实词和虚词,实词是用来表现事物的,有些虚词是能起到表达情感作用的。学生往往关注实词,而忽略对虚词的注意。
薛老师引导学生细心地品读课文,从字句中感受作者童年的天真烂漫:“祖父下种时,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这几段话中的“哪里、其实哪里、不过”等虚词把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种种表现做了细致的比较。这些虚词生动地勾画了“我”在园子里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与祖父干活的不同。
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薛老师和学生们共同讨论了“作者为什么花大力气写这个园子,与我童年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学生们走进文本,感触颇多。薛老师趁热打铁,即时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写下种,用上“哪里……其实……”;或者写倭瓜,用上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几位学生的小练笔博得了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
这节课上得很精彩,但薛老师依然觉得这样的课堂必须改进。他说:“语文课不是给一两个人上课,让所有的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目的。”为了再次成功地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他备课到凌晨一点,走进文本,亲近学生,走进新课堂。
为了实现“人人参与学习活动”的理念,薛老师从归类听写词语人手,把这篇课文的词语进行应用梳理,形成整体,便于记忆。听写的词语分成3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韭菜;栽花、拔草、下种、铲地。请注意每组词语有什么内在联系,你要能很快把它们记住。(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接着写一个和上面4个词是一类的词语。下面再听写一个词,分清它属于哪一组:草帽。评价学生的听写时,薛老师请听写者读一读自己听写的词语,再说一说不写“草帽”的理由。
薛老师提醒同学们:今后在预习课文时,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画下来,读一读,写一写,记住它,有可能的话给它们归一归类,这样记得住、记得牢。
薛老师围绕学生听写的3组词语,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庄稼,在童年的我的眼里是怎样的?请大家集中读好两个自然节。让老师能听见你读书的声音,好吗?
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读出了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这个园子的?
在指导学生熟读感悟课文时,薛老师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教法,让学生从读中吸收语言表达方式,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成长。有的学生读书不正确、不流利,薛老师不批评,耐心地指导;有的学生读书正确流利,但缺少感情,薛老师请他边读边想象;有的学生能有表情地读书,薛老师赞扬他“表情有变化了,肯定是用心在读书”。
在讨论“怎样写出园子特点”这个问题时,薛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走进文本,了解每一篇文章都有一点写法是特别的、独特的。由此引出了独具匠心的练笔设计:把课文写园子里的生活迁移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薛老师再三强调:“阅读课有表达,写作课有阅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是训练出来的,不训练不点拨就被忽略了。”
薛老师指导学生筛选材料,简洁语言用笔来思维。所有的学生都动了起来,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写作实践,真是个个文思如泉,处处妙笔生花。
薛老师完成了他的预期设想:让学生从用口语表达到用头脑思维,让学生先走进文本,再从文本里走出来。薛老师的课上得无拘无束,学生们学得自由自在。“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祖父才有这样的园子,正因为有这样的祖父和园子,才有我这样幸福的童年生活。薛老师衷心地希望同学们也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这意味深长的结语让学生依依不舍,与会人员的掌声经久不息。
听薛老师讲述他“洗课”的过程,谁能不被他的坚韧和执著打动呢?我感觉到“语文课堂的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作者单位:沛县实验小学)
薛老师第一次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在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分为3个板块:
1.让学生重点朗读课文第2节和第13节,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细心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园子写具体的。
2.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感悟作者怎样把童年生活写具体的。
3.学习课文中借物抒情的写法,做一次写作练笔。
由于时间的关系,第3个板块的预期目标没有完成。薛老师不无遗憾地说:“把写落实在课堂上,是我强烈的愿望。若要学生尝试课堂小练笔,至少要给学生留出10到15分钟时间。否则就是走过场,像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没有什么实效性。”
结合课堂上的随机生成,薛老师调整了教学设计,再一次执教这篇课文。薛老师带领学生从读课题人手,先让学生汇报预习所得:自己对“我和祖父的园子”有什么了解。接着用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我和祖父在这个园子里是怎样生活的?找出具体“做”的词语。
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我和祖父在做这些事时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快乐和幸福。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到:祖父下种,我跟在后边瞎闹;祖父铲地,我却用锄头乱勾;祖父浇菜,我又跑去乱闹。这些生动的描写具体表现了作者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汉语言里丰富的词汇中有实词和虚词,实词是用来表现事物的,有些虚词是能起到表达情感作用的。学生往往关注实词,而忽略对虚词的注意。
薛老师引导学生细心地品读课文,从字句中感受作者童年的天真烂漫:“祖父下种时,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这几段话中的“哪里、其实哪里、不过”等虚词把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种种表现做了细致的比较。这些虚词生动地勾画了“我”在园子里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与祖父干活的不同。
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薛老师和学生们共同讨论了“作者为什么花大力气写这个园子,与我童年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学生们走进文本,感触颇多。薛老师趁热打铁,即时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写下种,用上“哪里……其实……”;或者写倭瓜,用上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几位学生的小练笔博得了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
这节课上得很精彩,但薛老师依然觉得这样的课堂必须改进。他说:“语文课不是给一两个人上课,让所有的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目的。”为了再次成功地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他备课到凌晨一点,走进文本,亲近学生,走进新课堂。
为了实现“人人参与学习活动”的理念,薛老师从归类听写词语人手,把这篇课文的词语进行应用梳理,形成整体,便于记忆。听写的词语分成3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韭菜;栽花、拔草、下种、铲地。请注意每组词语有什么内在联系,你要能很快把它们记住。(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接着写一个和上面4个词是一类的词语。下面再听写一个词,分清它属于哪一组:草帽。评价学生的听写时,薛老师请听写者读一读自己听写的词语,再说一说不写“草帽”的理由。
薛老师提醒同学们:今后在预习课文时,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画下来,读一读,写一写,记住它,有可能的话给它们归一归类,这样记得住、记得牢。
薛老师围绕学生听写的3组词语,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庄稼,在童年的我的眼里是怎样的?请大家集中读好两个自然节。让老师能听见你读书的声音,好吗?
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读出了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这个园子的?
在指导学生熟读感悟课文时,薛老师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教法,让学生从读中吸收语言表达方式,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成长。有的学生读书不正确、不流利,薛老师不批评,耐心地指导;有的学生读书正确流利,但缺少感情,薛老师请他边读边想象;有的学生能有表情地读书,薛老师赞扬他“表情有变化了,肯定是用心在读书”。
在讨论“怎样写出园子特点”这个问题时,薛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走进文本,了解每一篇文章都有一点写法是特别的、独特的。由此引出了独具匠心的练笔设计:把课文写园子里的生活迁移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薛老师再三强调:“阅读课有表达,写作课有阅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是训练出来的,不训练不点拨就被忽略了。”
薛老师指导学生筛选材料,简洁语言用笔来思维。所有的学生都动了起来,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写作实践,真是个个文思如泉,处处妙笔生花。
薛老师完成了他的预期设想:让学生从用口语表达到用头脑思维,让学生先走进文本,再从文本里走出来。薛老师的课上得无拘无束,学生们学得自由自在。“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祖父才有这样的园子,正因为有这样的祖父和园子,才有我这样幸福的童年生活。薛老师衷心地希望同学们也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这意味深长的结语让学生依依不舍,与会人员的掌声经久不息。
听薛老师讲述他“洗课”的过程,谁能不被他的坚韧和执著打动呢?我感觉到“语文课堂的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作者单位:沛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