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人类,都有一种向上向善、发展自我的天性,并且蕴藏着相应的巨大的情感与智慧能源。但由于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这些显现为进取心、积极性、创造性等积极表象的情感、智慧能源往往处于沉睡状态。所幸的是,教育于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标志性地贯穿始终,令这沉睡状态得以减弱,乃至消弭。因此,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
然而,这又是一门永远发展着、且永无止境的艺术,否则,人类怎会穷数千年之精气神,才以群星璀璨点缀历史的星空——虽然璀璨,却也只是点缀,而非弥漫。”人才之难铸,显见。不过伴着历史的演进,人才观也随之发展,精英化教育与平民化教育的并行不悖,使每个人均有成为人才的可能与机会。于是,如我一样所有从事着基础教育的人们有了唤醒每个孩子的教育梦想。无疑,这一梦想是一种美。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言:“寻求美的过程,其本身也是一种美。”要成就这一关于唤醒的艺术梦想,其本身也需要艺术。
那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实现艺术地唤醒呢?
唤醒,要充满信心。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揠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潜能,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只是言语的沟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于此,或许可以提及“牧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牧师与教师的工作一样,都以净化他人灵魂为己任,只不过前者以上帝的名义,后者以知识及能力的名义。在牧师的字典中没有“命令”,只有“对话”。因为,在其眼中,教友、教徒或求助者与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么?因为,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
唤醒,还需要刺激。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天使般的微笑来唤醒学生沉睡抑或压抑的心灵。这是一种激励的刺激。除此之外,教育者运用的刺激可能还有批评,但更多的应该是激励与启发。有时,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能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唤醒,需设置情境。情境是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我们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也会提出怀疑与批判,但绝不居高临下,总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由此延至教育管理领域,作为学校管理的组织者、学校发展的引导者,作为一名校长,应该考虑到学校是师生员工的生存载体和寄托理想的精神家园,当赋予她积极向上的文化特质;学校由物质形态衍变成鲜活的生命,这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战略任务,需要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效益与成果、质量与声誉的不断积淀才能实现。基于此,校长应该放眼未来5至10年的学校发展,思考与把握国家政策、区域发展实际和教师学生的个体需求,立足于一个学校,以学校为天下,制定目标长远大气,审时度势明晰透彻,开展工作扎实细致,鼓动号召富有激情,增加学校的长度与厚度,树立深底蕴、高晶位的良好形象。作为一名校长在对待教师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态度上,在挖掘教师潜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以自己的言行作为激情呐喊的“声音”:奉献精神可以唤醒敬业精神;责任感可以唤醒责任心;以“我们要做天上的星星相互辉映,不做沙滩上的石子互相碰撞”唤醒团队精神。制度可以约束人,情感可以感化人,将学校发展目标内化为教师的共同愿景,其间艺术性之体现,又何尝不是如此?
或许,我们可以牢记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2000多年前发出的那句忠告:“每个人都应当把握住自己特殊的天职。”教育者的天职是唤醒——艺术地唤醒。
然而,这又是一门永远发展着、且永无止境的艺术,否则,人类怎会穷数千年之精气神,才以群星璀璨点缀历史的星空——虽然璀璨,却也只是点缀,而非弥漫。”人才之难铸,显见。不过伴着历史的演进,人才观也随之发展,精英化教育与平民化教育的并行不悖,使每个人均有成为人才的可能与机会。于是,如我一样所有从事着基础教育的人们有了唤醒每个孩子的教育梦想。无疑,这一梦想是一种美。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言:“寻求美的过程,其本身也是一种美。”要成就这一关于唤醒的艺术梦想,其本身也需要艺术。
那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实现艺术地唤醒呢?
唤醒,要充满信心。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揠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潜能,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只是言语的沟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于此,或许可以提及“牧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牧师与教师的工作一样,都以净化他人灵魂为己任,只不过前者以上帝的名义,后者以知识及能力的名义。在牧师的字典中没有“命令”,只有“对话”。因为,在其眼中,教友、教徒或求助者与自己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么?因为,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
唤醒,还需要刺激。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天使般的微笑来唤醒学生沉睡抑或压抑的心灵。这是一种激励的刺激。除此之外,教育者运用的刺激可能还有批评,但更多的应该是激励与启发。有时,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能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唤醒,需设置情境。情境是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我们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也会提出怀疑与批判,但绝不居高临下,总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由此延至教育管理领域,作为学校管理的组织者、学校发展的引导者,作为一名校长,应该考虑到学校是师生员工的生存载体和寄托理想的精神家园,当赋予她积极向上的文化特质;学校由物质形态衍变成鲜活的生命,这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战略任务,需要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效益与成果、质量与声誉的不断积淀才能实现。基于此,校长应该放眼未来5至10年的学校发展,思考与把握国家政策、区域发展实际和教师学生的个体需求,立足于一个学校,以学校为天下,制定目标长远大气,审时度势明晰透彻,开展工作扎实细致,鼓动号召富有激情,增加学校的长度与厚度,树立深底蕴、高晶位的良好形象。作为一名校长在对待教师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态度上,在挖掘教师潜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以自己的言行作为激情呐喊的“声音”:奉献精神可以唤醒敬业精神;责任感可以唤醒责任心;以“我们要做天上的星星相互辉映,不做沙滩上的石子互相碰撞”唤醒团队精神。制度可以约束人,情感可以感化人,将学校发展目标内化为教师的共同愿景,其间艺术性之体现,又何尝不是如此?
或许,我们可以牢记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2000多年前发出的那句忠告:“每个人都应当把握住自己特殊的天职。”教育者的天职是唤醒——艺术地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