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4时记时法”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建立钟面上只有1至12的生活经验与24时记时法记时方法之间的矛盾。笔者把田径跑道上的跑步情境迁移到24时记时法的教学中,发现’效果不错。 迁移1:课件出示一个男孩在200米的圆形跑道上跑步的画面,跑道上标出了50米、100米、150米、200米的点。该男孩正好跑至150米处。师:“小华要在200米的田径跑道上完成400米跑的锻炼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4时记时法”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建立钟面上只有1至12的生活经验与24时记时法记时方法之间的矛盾。笔者把田径跑道上的跑步情境迁移到24时记时法的教学中,发现’效果不错。
迁移1:课件出示一个男孩在200米的圆形跑道上跑步的画面,跑道上标出了50米、100米、150米、200米的点。该男孩正好跑至150米处。师:“小华要在200米的田径跑道上完成400米跑的锻炼任务,你观察小华快要跑完400米了吗?”学生讨论获得结论:“无法确定,因为不知道小华此时跑的是第一圈还是第二圈,他可能跑了150米或350米。”课件接着出示一个时针正好指着9时的静止钟面。师:“你能知道该钟是在什么时候出了故障而停止不走了吗?”师生讨论达成共识:“一天有24小时,钟面上只有12个数,所以时针一天里要走两圈,不知道该钟面上的时针是在第几圈中停下的。”这时,可把“时针走的是第几圈”作为理解24时记时法的意义及与普通记时法互化的切入点。如下午3时是时针在一天里第二次指向3,加上第一圈已经走过的12,应记作15时。
迁移2:课件出示田径跑道上接力跑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前一棒运动员的终点处,也可以理解为后一棒运动员的起点处;感受钟面上12处既可以看作是第一天的终点(24时),也可以理解为第二天的起点(0时)。
迁移3:师:“如果要在400米的田径跑道上完成400米的跑步计划,还要考虑第几圈吗?如果把钟面做成24个大格子,你们想像该如何记时?”(这是一个既有趣味性又有创新性的迁移)
其他文献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喜欢上公开课,并努力在公开课教学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但我发现,个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在公开课教学中作“秀”,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公开课实效性不容乐观。那么,怎样上公开课才能既“秀外”又“慧中”呢?我通过近几年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和听课的感受,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一、教学起点既要课前预设,更应适时调整 案例(一):“时、分的认识” 教师出示钟面模
很多人都认为小学语文课、英语课上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小学数学课则是无关紧要的。其实,这正是数学课的“软肋”。正是缺少了这些训练,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尤其是“家常”的数学课总给人以抽象甚至呆板的感觉。因此,在数学课上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是最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数学学习中的“读” 1.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
数学课堂中,一般都是教师引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很少考虑情趣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导致学生不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当然也就显现不出生动活泼的局面,更别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我认为,数学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情趣,既不利于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下面,结合自己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谈一些关于学生情趣形成的问题。 如这样一道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
一、初步感知规律 听写:圆、三角形、圆、三角形、圆、三角形。 师:这里有几个圆、几个三角形?圆与三角形的个数怎么样?接下去会画吗?(学生接着画) 师:怎么不画了?能画完吗?怎么办? 生:用“……”表示。 师:谁来解释一下“……”的意思? 生1:“……”表示有很多很多,画不完。 师:圆有多少个?三角形有多少个? 生:圆有无数个,三角形有无数个。 师:圆和三角形哪个多? 生:一
本学期每周三下午我们教师都聚在一起共议下一星期所讲授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本周教学中的相关热点问题。每次的活动大家可以说是“思的深入、辩得精彩、研的扎实”,在这样的教研氛围中“争吵”是在所难免,而正是这样的争吵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争吵一:“在家庭教育中把孩子推上讲台”——教师烦吗? 教完连乘连除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围绕如何让学生的应用思路更清晰的问题,教研组内8位数学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做法献计献策。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新教材的编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如何理解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是不是把教材里的所有内容都在教学中展现出来,就是一堂有效的课呢?下面,结合自己上的一堂公开课,再谈一谈对“有效教学”的一些新的想法。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课间都要喝牛奶,工人师傅现在已经把牛奶搬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中有什么数学问题。 师(课件呈现5箱牛奶):从图中你得到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1:我看到
课堂练习中学生产生学习问题后,为什么往往会得不到及时补救,一错再错呢?现代教学思想认为,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或运用“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教学方式如稳扎稳打地反复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经历自我否定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做好练习后错题的分析,给学生观念冲突的机会。 一、在认知冲突中矫正意识 【案例1】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有一填空题:32.6÷2.3=( )……( ),练习后发现
近年来,国内小语界的教育专家一直呼吁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认为文本细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事实上,不仅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数学教师也需“细读文本”。一个会细读文本的数学教师,在挖掘教材内涵、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都会有更多独特的见解。 一、细读文本“观察的范围” (一)初读文本,引发思考 “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80—81页的内容。初读该文本,发现教材
“年、月、日”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它是建立在学生形成了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法,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力求让所有学生展示一个发展的、独特的自我。 一、巧激趣,让学生动起来 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认识”一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关键。因此,这节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让我思考得最多的是概念的引入部分。两种不同的引入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效果,现把我的心路历程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实践 第一种设计的教学实践: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哪些四边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