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激趣 巧设疑 巧练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月、日”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它是建立在学生形成了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法,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力求让所有学生展示一个发展的、独特的自我。
  一、巧激趣,让学生动起来
  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深,学习才有成效。如新课伊始,我出示一个谜语:“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高涨。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认识每月天数之后,我提问:“要记住每月的天数真困难呀!谁有好办法呢?教给我们大家好吗?”学生在我的激发下,又一次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想把自己的好方法说给大家听。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大家记住了“数拳头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单双数记忆法”等不同记忆天数的好方法。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记住了所学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且让学生在课堂中愉快地动起来。
  二、巧设疑,让课堂活起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课本资源设计了一张1993~2004年各年份中二月份天数的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规律。在学生自己发现每4年中有1个闰年的规律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找出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学生学习了判断闰年的方法是用年份数除以4之后,我利用课件分别出示1949年、1994年、2003年、1800年让学生自己判断。当出示1800年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用1800除以4来判断,因为1800除以4等于450,所以全体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是闰年”。我适时从课件上演示出“平年”,并问大家:“咦,难道电脑出问题了吗?”顿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我顺势说:“一起去看看万年历吧。”于是,我又引领学生查看了1800年2月的月历,学生又一次发现1800年是平年。在这关键时刻,我又提出:“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接着我出示课件,并告诉学生“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通过学习,学生明确了整百数年份是怎样判断闰年的方法。在探究时巧妙设疑,使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其大脑就会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学生们就会产生“非弄个明白不可”“非想个办法不行”的心理。这样巧妙设疑,引导和培养学生去探索、去体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巧练习,让效果好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我在本课练习的设计中注重联系实际,使练习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进一步深化新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教学效果好起来。如在教学大小月之后,我安排数学小游戏,以游戏的形式练习判断大小月:听老师报月份,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最后当我报出2月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学生有的起立又坐下,有的东张西望他人的动态,有的面面相觑……我笑着问:“大家想站又不想站,为什么?”这正好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轻松引出“2月”的概念。在这一练习中,不正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吗?又如,学习每个月的天数以后,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计算天数的和,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亮亮在奶奶家连续住了两个月,正好是62天。你知道亮亮是哪两个月在奶奶家住的吗?”这样将问题放在生活情景之中,既练习计算,又动脑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情境的创设、游戏环节的开展,使课堂教学气氛很好,在之后的课堂作业中,学生的正确率也很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创设情境,依托游戏学习数学,发展素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本节课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多向交流,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切实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人教版第十册“分数与除法”一课。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重点,教材通过分蛋糕、分饼两道例题,让学生经历分的过程,从而揭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初次看这节课的内容,感觉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不困难,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非常理想。  初次教学:课堂陷入僵局  按照自己的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变活跃、热闹了,学生用智慧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与感动,课堂因此成为师生、生生间智慧碰撞与心灵交融的舞台。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遭遇一些“不和谐”的提问,对此,教师该如何介入和应对?  声音一:“我已经会了!”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出示“8×44 8×56”后提问:“观察这道题,相同的因数是什么?”“有没有另外的算法?”“可以怎样计算简便,简便在哪里?”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喜欢上公开课,并努力在公开课教学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但我发现,个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在公开课教学中作“秀”,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公开课实效性不容乐观。那么,怎样上公开课才能既“秀外”又“慧中”呢?我通过近几年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和听课的感受,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一、教学起点既要课前预设,更应适时调整  案例(一):“时、分的认识”  教师出示钟面模
很多人都认为小学语文课、英语课上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小学数学课则是无关紧要的。其实,这正是数学课的“软肋”。正是缺少了这些训练,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尤其是“家常”的数学课总给人以抽象甚至呆板的感觉。因此,在数学课上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是最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数学学习中的“读”   1.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
数学课堂中,一般都是教师引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很少考虑情趣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导致学生不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当然也就显现不出生动活泼的局面,更别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我认为,数学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情趣,既不利于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下面,结合自己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谈一些关于学生情趣形成的问题。  如这样一道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
一、初步感知规律    听写:圆、三角形、圆、三角形、圆、三角形。  师:这里有几个圆、几个三角形?圆与三角形的个数怎么样?接下去会画吗?(学生接着画)  师:怎么不画了?能画完吗?怎么办?  生:用“……”表示。  师:谁来解释一下“……”的意思?  生1:“……”表示有很多很多,画不完。  师:圆有多少个?三角形有多少个?  生:圆有无数个,三角形有无数个。  师:圆和三角形哪个多?  生:一
本学期每周三下午我们教师都聚在一起共议下一星期所讲授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本周教学中的相关热点问题。每次的活动大家可以说是“思的深入、辩得精彩、研的扎实”,在这样的教研氛围中“争吵”是在所难免,而正是这样的争吵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争吵一:“在家庭教育中把孩子推上讲台”——教师烦吗?  教完连乘连除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围绕如何让学生的应用思路更清晰的问题,教研组内8位数学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做法献计献策。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新教材的编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如何理解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是不是把教材里的所有内容都在教学中展现出来,就是一堂有效的课呢?下面,结合自己上的一堂公开课,再谈一谈对“有效教学”的一些新的想法。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课间都要喝牛奶,工人师傅现在已经把牛奶搬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中有什么数学问题。  师(课件呈现5箱牛奶):从图中你得到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1:我看到
课堂练习中学生产生学习问题后,为什么往往会得不到及时补救,一错再错呢?现代教学思想认为,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或运用“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教学方式如稳扎稳打地反复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经历自我否定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做好练习后错题的分析,给学生观念冲突的机会。  一、在认知冲突中矫正意识  【案例1】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有一填空题:32.6÷2.3=( )……( ),练习后发现
近年来,国内小语界的教育专家一直呼吁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认为文本细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事实上,不仅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数学教师也需“细读文本”。一个会细读文本的数学教师,在挖掘教材内涵、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都会有更多独特的见解。    一、细读文本“观察的范围”    (一)初读文本,引发思考  “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80—81页的内容。初读该文本,发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