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识形态是执政党执政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也是进行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基本手段。当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已经严重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因而要积极作为、加强非主流意识形态治理,通过批判与斗争、主导与包容、对话与驾驭等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统领,促使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使非主流意识形态以一个“尽可能地避免消极影响、更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的方式而存在。
【关键词】非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 主导 包容 互动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5.016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现代化转型深入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随之而来的是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点。同时,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西方国家有意识的意识形态渗透下,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社会制度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在当今时代,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已经严重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因而要积极作为、加强非主流意识形态治理,使非主流意识形态以一个“尽可能地避免消极影响、更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的方式而存在,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统领,以及非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
批判与斗争
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与斗争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最基本的、处于基础性和前提性的方式。尽管有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说到底,非主流意识形态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它与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本质性的不同。因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治理应该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和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党的新闻娱乐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谈到:“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要敢于交锋、敢于亮剑。对恶意攻击、造谣生事,要坚决回击、以正视听。”①
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与斗争,一是要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进行精确判定,揭示其背后所反映的不同价值观及各自所代表的不同政治立场和利益诉求。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复杂性,特别是“双刃剑”属性,决定了对其治理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与斗争必须具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如前所述,如果从非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可以把非主流意识形态分为同质性、异质性和中性三大类型,即使在同一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中,也存在着同质的、异质的、中性的三种因素。因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批判与斗争,必须首先正确定位批判斗争对象的性质,搞清楚非主流意识形态是与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还是与主流意识形态同向而行;对社会发展和主流意识形态作用发挥的积极作用大,还是消极影响大;非主流意识形态中哪些思想应该加以保护,哪些思想应该坚决取缔,等等。除此之外,还要深刻分析非主流意识形态背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实践根源,揭示非主流意识形态所反映的价值观念、所代表的政治立场和利益诉求。这些问题都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最基本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是有效开展非主流意识形态批判斗争的必要步骤。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与斗争,二是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露非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上的缺陷和逻辑上的错误。非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与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的异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基本上都是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它们或者肆意嫁接、改头换面,或者加以现代性、时尚性的包装,或者直接被拿来进行蛊惑人心。不管如何,都改变不了其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性质,在理论上和逻辑上往往具有明显缺陷和错误。因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与斗争要从这方面着手,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揭露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上、逻辑的缺陷和错误。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与斗争,三是要特别注重从理论批判到现实批判的转换。此外,非主流意识形态都有其产生的实践基础和社会根源,都反映了人们的某种诉求,如果无视非主流意识形态背后的社会现实,进行纯粹理论批判,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②事实上,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要么是离开物质生产实践在纯粹的精神世界里兜圈子,要么是颠倒、遮蔽、扭曲地反映社会现实,或者把社会中的某一问题和冲突无限放大,进而蛊惑人心。因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批判要引导人们全面正确认识社会现实,要善于从现实问题出发解决思想问题。
主导与包容
批判与斗争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治理最基本的一步。但批判与斗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批判与斗争是为了保障非主流意识形态健康发展,实现其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因而,在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批判与斗争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包容。
主导与包容的辨证统一是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态度。处于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果忽视了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领导权,就意味着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削弱。任何削弱和放弃对非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做法,都是削弱和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主流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错误行为。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坚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導并不是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压迫和管制,更不是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消灭。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追求纯粹的单一,是不符合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不仅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反而阻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马克思曾对压制思想的专制制度进行过强烈批判,他指出:“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③
从现实上看,当今社会一元性与多样性同时并存,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现实基础,也是既要加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又要坚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包容的现实要求。一元性是指我国指导思想的一元,在我国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多样性是指当前我国社会上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多样、意识形态纷争的多样化现象。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不同利益群体的产生,形成了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进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冲突、促使了思想价值观念的多样化。随之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全球范围内思想文化竞争越来越强烈,使我国社会呈现出了各种价值观念竞相涌流、各种社会思潮粉墨登场的复杂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旗帜鲜明地坚持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以理顺和调理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相互斗争的复杂局面,引导非主流意识形态消除不利因素,坚持和弘扬有利元素,确保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健康发展、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这种情况也要求我们正确面对多样性的现实,树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观念,任何思想和非主流意识形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都反映着一部分人的立场和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④因而,我们不能无视任何人的任何正当利益要求,而要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树立和强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差异互补、多样共生的理念。 对话与驾驭
无论是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主导,还是尊重、包容,其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还是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实现有效的驾驭。而要实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驾驭,除了增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斗争、主导、包容之外,还需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能力。对话是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良性互动的基本形式,只有在对话中才能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客观、公正、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进而才能实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驾驭。要建设常态对话机制,通过经常性的学术研讨、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解答、思想价值争辩等多种形式增强互动,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体谅、求同存异,并在对话过程中通过掌握话语主动权、议题设置权进而引导和掌控对话过程,在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过程中实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与驾驭。
有效驾驭非主流意识形态,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治理不可回避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无法实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驾驭,那么非主流意识形态治理就是不成功的。提高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驾驭能力,有效驾驭非主流意识形态,就需要创新非主流意识形态管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揭示非主流意识形态实质,预测非主流意识形态走向。其一,创新非主流意识形态管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驾驭,顾名思义,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强制性。驾驭非主流意识形态所体现的这种“硬性”的特征,使原本具有对立关系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更加凸显,因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就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以“软性”化解“硬性”,以达到最佳效果。因而创新非主流意识形态管理就是要改变过去生硬的管理方式和宣传教育模式,开发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营造积极健康的宽容环境,以“温情”取代“生冷”,以“人情味”取代“火药味”,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以学术性、生活性的形式来达到政治性的目的,实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驾驭。其二,揭示非主流意识形态实质。当前非主流意识形态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其中有些反映的是社会群体的合理价值观念,有些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诉求,还有些娱乐性、生活性的内容和形式实际上蕴含了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目的。对待不同类别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显然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方法,而要深刻揭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质,增强非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精准驾驭各种不同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其三,预测非主流意识形态走向。非主流意识形态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很快地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和人们兴趣点所在,进而加以传播、扩大影响。要實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驾驭,就要增强预见性和洞察力,善于根据潜在的苗头,察觉未来的变化,科学预测非主流意识形态走向,预知并避免错误思想的形成,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总之,通过改进非主流意识形态管理方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开放性,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凝聚力,进而揭示非主流意识形态实质,研判非主流意识形态基本态势,预测非主流意识形态走向,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部分吸收到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之中,把非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纳入主流意识形态视野之下,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实行实时监控、主动对话、积极引导,进而有效驾驭非主流意识形态变化发展,保障非主流意识形态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影响,促进其健康发展。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年,第6页。
④《准确理解和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光明日报》,2016年6月19日。
责 编/杨昀赟
【关键词】非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 主导 包容 互动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5.016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现代化转型深入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随之而来的是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点。同时,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西方国家有意识的意识形态渗透下,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社会制度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在当今时代,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已经严重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因而要积极作为、加强非主流意识形态治理,使非主流意识形态以一个“尽可能地避免消极影响、更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的方式而存在,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统领,以及非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
批判与斗争
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与斗争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最基本的、处于基础性和前提性的方式。尽管有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说到底,非主流意识形态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它与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本质性的不同。因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治理应该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和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党的新闻娱乐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谈到:“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要敢于交锋、敢于亮剑。对恶意攻击、造谣生事,要坚决回击、以正视听。”①
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与斗争,一是要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进行精确判定,揭示其背后所反映的不同价值观及各自所代表的不同政治立场和利益诉求。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复杂性,特别是“双刃剑”属性,决定了对其治理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与斗争必须具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如前所述,如果从非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可以把非主流意识形态分为同质性、异质性和中性三大类型,即使在同一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中,也存在着同质的、异质的、中性的三种因素。因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批判与斗争,必须首先正确定位批判斗争对象的性质,搞清楚非主流意识形态是与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还是与主流意识形态同向而行;对社会发展和主流意识形态作用发挥的积极作用大,还是消极影响大;非主流意识形态中哪些思想应该加以保护,哪些思想应该坚决取缔,等等。除此之外,还要深刻分析非主流意识形态背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实践根源,揭示非主流意识形态所反映的价值观念、所代表的政治立场和利益诉求。这些问题都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最基本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是有效开展非主流意识形态批判斗争的必要步骤。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与斗争,二是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露非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上的缺陷和逻辑上的错误。非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与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的异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基本上都是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它们或者肆意嫁接、改头换面,或者加以现代性、时尚性的包装,或者直接被拿来进行蛊惑人心。不管如何,都改变不了其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性质,在理论上和逻辑上往往具有明显缺陷和错误。因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与斗争要从这方面着手,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揭露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上、逻辑的缺陷和错误。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与斗争,三是要特别注重从理论批判到现实批判的转换。此外,非主流意识形态都有其产生的实践基础和社会根源,都反映了人们的某种诉求,如果无视非主流意识形态背后的社会现实,进行纯粹理论批判,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②事实上,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要么是离开物质生产实践在纯粹的精神世界里兜圈子,要么是颠倒、遮蔽、扭曲地反映社会现实,或者把社会中的某一问题和冲突无限放大,进而蛊惑人心。因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批判要引导人们全面正确认识社会现实,要善于从现实问题出发解决思想问题。
主导与包容
批判与斗争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治理最基本的一步。但批判与斗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批判与斗争是为了保障非主流意识形态健康发展,实现其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因而,在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批判与斗争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包容。
主导与包容的辨证统一是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态度。处于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果忽视了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领导权,就意味着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削弱。任何削弱和放弃对非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做法,都是削弱和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主流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错误行为。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坚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導并不是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压迫和管制,更不是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消灭。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追求纯粹的单一,是不符合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不仅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反而阻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马克思曾对压制思想的专制制度进行过强烈批判,他指出:“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③
从现实上看,当今社会一元性与多样性同时并存,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现实基础,也是既要加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又要坚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包容的现实要求。一元性是指我国指导思想的一元,在我国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多样性是指当前我国社会上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多样、意识形态纷争的多样化现象。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不同利益群体的产生,形成了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进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冲突、促使了思想价值观念的多样化。随之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全球范围内思想文化竞争越来越强烈,使我国社会呈现出了各种价值观念竞相涌流、各种社会思潮粉墨登场的复杂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旗帜鲜明地坚持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以理顺和调理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相互斗争的复杂局面,引导非主流意识形态消除不利因素,坚持和弘扬有利元素,确保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健康发展、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这种情况也要求我们正确面对多样性的现实,树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观念,任何思想和非主流意识形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都反映着一部分人的立场和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④因而,我们不能无视任何人的任何正当利益要求,而要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树立和强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差异互补、多样共生的理念。 对话与驾驭
无论是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主导,还是尊重、包容,其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还是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实现有效的驾驭。而要实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驾驭,除了增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斗争、主导、包容之外,还需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能力。对话是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良性互动的基本形式,只有在对话中才能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客观、公正、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进而才能实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驾驭。要建设常态对话机制,通过经常性的学术研讨、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解答、思想价值争辩等多种形式增强互动,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体谅、求同存异,并在对话过程中通过掌握话语主动权、议题设置权进而引导和掌控对话过程,在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过程中实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与驾驭。
有效驾驭非主流意识形态,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治理不可回避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无法实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驾驭,那么非主流意识形态治理就是不成功的。提高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驾驭能力,有效驾驭非主流意识形态,就需要创新非主流意识形态管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揭示非主流意识形态实质,预测非主流意识形态走向。其一,创新非主流意识形态管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驾驭,顾名思义,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强制性。驾驭非主流意识形态所体现的这种“硬性”的特征,使原本具有对立关系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更加凸显,因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就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以“软性”化解“硬性”,以达到最佳效果。因而创新非主流意识形态管理就是要改变过去生硬的管理方式和宣传教育模式,开发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营造积极健康的宽容环境,以“温情”取代“生冷”,以“人情味”取代“火药味”,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以学术性、生活性的形式来达到政治性的目的,实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驾驭。其二,揭示非主流意识形态实质。当前非主流意识形态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其中有些反映的是社会群体的合理价值观念,有些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诉求,还有些娱乐性、生活性的内容和形式实际上蕴含了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目的。对待不同类别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显然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方法,而要深刻揭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质,增强非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精准驾驭各种不同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其三,预测非主流意识形态走向。非主流意识形态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很快地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和人们兴趣点所在,进而加以传播、扩大影响。要實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驾驭,就要增强预见性和洞察力,善于根据潜在的苗头,察觉未来的变化,科学预测非主流意识形态走向,预知并避免错误思想的形成,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总之,通过改进非主流意识形态管理方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开放性,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凝聚力,进而揭示非主流意识形态实质,研判非主流意识形态基本态势,预测非主流意识形态走向,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部分吸收到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之中,把非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纳入主流意识形态视野之下,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实行实时监控、主动对话、积极引导,进而有效驾驭非主流意识形态变化发展,保障非主流意识形态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影响,促进其健康发展。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95年,第6页。
④《准确理解和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光明日报》,2016年6月19日。
责 编/杨昀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