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形成“共鸣”是提高诗词鉴赏教学质量加强师生沟通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加强沟通、提高学生素养;令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使用探究型、讨论型教学手段来和学生形成共鸣。
关键词: 诗词鉴赏教学 共鸣 探究
提高诗词鉴赏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要从多方面着手的艰巨任务,如今大量的网上精品课程和专家示范课件是已经收到一定成效的手段之一。但这不等于说某门课程或者个别课件成为精品和示范性课件后,其他学校的相同课程就可以复制照抄,这是不应该且不可能的,否则会导致思维僵化,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中的创新意识减退。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实施的师生共同参与并从中获取知识能力的活动,因时因人(包括师生双方)而异,是一个不断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新鲜”的活动。学生如果反复地学习同样的课程,进行同样的活动,听同样的话语,势必会疲倦而缺乏求知的激情,教师重复同样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也是致命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即使是教两个平行班的课程,也不会使用完全相同的语言,组织完全相同的活动。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语和活动,从而形成每一堂课独特的氛围场面和内容。由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因此教学活动中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境界,对教学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因课程不同会有不同的特征。结合学科的特征来看,我认为,在诗词鉴赏类课程教学中,能对学生影响深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审美鉴赏力,从而感受世界、认识人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在诗词欣赏中为学生寻找“共鸣”。这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形成一种境界和氛围。“共鸣”是音乐理论术语,后来被用来阐述文学及其他艺术在被实现的过程中的一种状态,是指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与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或者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感受。由此,在诗词鉴赏教学活动中的共鸣是指师生围绕优秀文学作品所达到的一种心灵的沟通和审美的愉悦,分享对所学专业进行探索所可能有的困惑、焦虑与喜悦,交流对宇宙、人生、事业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等等。在《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座章》中孔子对曾点的赞许,以及师生的交流与研讨,可谓是形成共鸣的一种典范。
在教学中寻找共鸣形式可以有多种变化,但师生间的真正相互沟通、共同探索、互相激励,在今天的教学特别是诗词鉴赏类的教学中,是需要而且亟待加强的。寻找和实现教学中高标准的共鸣氛围,需要师生在知识层面有互相对话、交流的基础,在这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学养上的巨大差距,要缩短这种差距,使学生的水平素养得到迅速提高,必须把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学和相关的高层次研究成果转化为多数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雅俗共赏的“阳春白雪”。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课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内容、方法和各个教学环节加以精心设计,才能让授课富有吸引力和易于为学生接受,使学生由原先跟课文和教师处于比较疏远隔膜的状态转化为彼此接近乃至互相形成共鸣。除这种力求把深奥的问题讲得易懂易记而不失深度,把枯燥的问题讲得饶有兴味,把错综复杂问题讲得清晰明了外,诗词作品的丰富内容与有限教学时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最大量地接受知识,尽快地提高素养,也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对传统的教学套路进行改革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我认为应以作品为中心,以基础知识为立足点,通过精读原著,让学生切实掌握一定数量的经典性作品,了解文学史发展线索和主要作家风格,并具备较好的分析鉴赏能力。例如讲述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和杜甫在诗史上的集大成地位,直接讲述文学史的内容,既费时间,又很难让学生得到切实印象。而分体裁分类型精讲精读杜甫一些代表性作品,研究杜甫在各体上的继往开来之功,则对杜甫诗歌的集大成,自然有深入的认识。又比如,通过对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代表性作品的鉴赏比较,来把握从盛唐到中唐的诗歌演变,也自然比夸夸其谈好得多。所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加快学生专业知识和素养的提高,对构筑师生间交流对话的平台非常重要。
师生之间形成共鸣还要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有了正确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形成一种凝聚力,形成共同探索真理的热情与环境。在青年学生中决不能让懒懒散散、百无聊赖或者追求享受与刺激的情绪蔓延,否则,不仅会荒废学业,而且会毁掉一个班级甚至一代人。教师把学生往正确的思想方向引导,一些人开始时未必能理解,但时间久了,当他有所感悟时,会从心底感激教师的正确指引,在诗词鉴赏类教学中应该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如唐朝时期,“中国民族处在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热爱祖国、奋发向上、开拓进取”是这一阶段民族精神的主流,这种精神在唐诗中体现得最为生动深刻饱满,在教学中应该借助唐诗名篇的强大艺术力量,把学生引向对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认识和吸收,如讲李白、王维诗歌中的祖国山河,在诗歌中体现出的李白渴望建功立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杜甫诗歌里在困难中深沉的忧患情怀和由此上升的崇高政治责任,都会使学生极受感染。这种感染,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唐诗、对中国灿烂文化与优良传统的理解,而且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兴趣。
要追求师生之间形成“共鸣”的境界,教师在课堂上应多采取富有启发性和研讨性的学习方式。比如鉴赏唐代山水诗,为了要让学生认识王维“诗中有画”,以及一般诗歌与王维富有画意诗歌的区别,教师应该尽量减少理念性的阐述,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总结。可以让学生研究比较孟浩然的《春晓》与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两诗,这两首诗都是写人在春眠中的感受,都写了风雨、落花、鸟鸣,但呈现的形象与境界迥然不同。和孟浩然相比,王诗不仅更接近画,而且在以画家的眼光营造诗境上达到某种自觉的程度;孟诗重在写意,追求属于纯诗歌艺术的那种时间流动和活泼的动态意趣,而王诗追求画面效果的静态意趣。通过对两首诗的分析、研究和讨论,学生对诗与画的不同特征,以及王维的诗中有画会获得深切的认识,同时会因得到审美能力的提升,产生一种与教师更加接近和更加多一层共鸣的感觉。
教师组织讨论,可以多结合日常生活和现实社会中某些问题展开。比如现在的很多流行歌曲里面都包含有很多古典诗词及现代诗歌的因子,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以唐诗宋词和流行歌曲为题展开讨论,从而进一步挖掘其中深层次的文化传统接续的理论基础和原因。在古与今的对照比较中,学生会对词的起源和特质加深了解,对流行歌曲的性质长处和功用弱点有较为理性的认识。这样教师和学生就会有共鸣的感觉。
开展创造性探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在探究中相互支持、激励,在取得成果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学相长”,就是通过由共同追求形成共鸣的历程。比如,王国维在评价宋祁词时说过:“‘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可以让学生分析原因,用替换法将“闹”字替换,然后比较优劣,教师进行点拨,分配任务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排查比对,形成成果,这个认识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从而充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其中也能得到不同的感受,形成共鸣。又比如白居易和《长恨歌》,我先介绍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与资料线索,然后由学生撰写《〈长恨歌〉主题之我见》一类论文,从中选取质量较高的文章在班级交流,最后由我进行总结,师生在这种探究性学习中使观点和认识得到了充分交流。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分析作品的能力,而且在理论上甚至在如何对待人生、事业和情爱等问题的认识上都得到了提升,师生在探究研讨过程中,愉快地交换意见,寻求共识,改变了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沉闷局面。
寻找共鸣对教师永远是一种激励。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学问水平、思想状况、兴趣爱好,结合实际制定教学方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审美能力,关心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不断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富有新鲜的魅力。教师还必须不断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教学手段,把学生吸引到自己周围一起探求知识。这样才能感受到寻找共鸣给教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1979.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蒋凯毅.借鉴多元智力理论,追求教学共鸣——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在机电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6.
关键词: 诗词鉴赏教学 共鸣 探究
提高诗词鉴赏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要从多方面着手的艰巨任务,如今大量的网上精品课程和专家示范课件是已经收到一定成效的手段之一。但这不等于说某门课程或者个别课件成为精品和示范性课件后,其他学校的相同课程就可以复制照抄,这是不应该且不可能的,否则会导致思维僵化,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中的创新意识减退。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实施的师生共同参与并从中获取知识能力的活动,因时因人(包括师生双方)而异,是一个不断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新鲜”的活动。学生如果反复地学习同样的课程,进行同样的活动,听同样的话语,势必会疲倦而缺乏求知的激情,教师重复同样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也是致命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即使是教两个平行班的课程,也不会使用完全相同的语言,组织完全相同的活动。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语和活动,从而形成每一堂课独特的氛围场面和内容。由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因此教学活动中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境界,对教学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因课程不同会有不同的特征。结合学科的特征来看,我认为,在诗词鉴赏类课程教学中,能对学生影响深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审美鉴赏力,从而感受世界、认识人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在诗词欣赏中为学生寻找“共鸣”。这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形成一种境界和氛围。“共鸣”是音乐理论术语,后来被用来阐述文学及其他艺术在被实现的过程中的一种状态,是指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与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或者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感受。由此,在诗词鉴赏教学活动中的共鸣是指师生围绕优秀文学作品所达到的一种心灵的沟通和审美的愉悦,分享对所学专业进行探索所可能有的困惑、焦虑与喜悦,交流对宇宙、人生、事业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等等。在《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座章》中孔子对曾点的赞许,以及师生的交流与研讨,可谓是形成共鸣的一种典范。
在教学中寻找共鸣形式可以有多种变化,但师生间的真正相互沟通、共同探索、互相激励,在今天的教学特别是诗词鉴赏类的教学中,是需要而且亟待加强的。寻找和实现教学中高标准的共鸣氛围,需要师生在知识层面有互相对话、交流的基础,在这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学养上的巨大差距,要缩短这种差距,使学生的水平素养得到迅速提高,必须把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学和相关的高层次研究成果转化为多数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雅俗共赏的“阳春白雪”。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课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内容、方法和各个教学环节加以精心设计,才能让授课富有吸引力和易于为学生接受,使学生由原先跟课文和教师处于比较疏远隔膜的状态转化为彼此接近乃至互相形成共鸣。除这种力求把深奥的问题讲得易懂易记而不失深度,把枯燥的问题讲得饶有兴味,把错综复杂问题讲得清晰明了外,诗词作品的丰富内容与有限教学时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最大量地接受知识,尽快地提高素养,也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对传统的教学套路进行改革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我认为应以作品为中心,以基础知识为立足点,通过精读原著,让学生切实掌握一定数量的经典性作品,了解文学史发展线索和主要作家风格,并具备较好的分析鉴赏能力。例如讲述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和杜甫在诗史上的集大成地位,直接讲述文学史的内容,既费时间,又很难让学生得到切实印象。而分体裁分类型精讲精读杜甫一些代表性作品,研究杜甫在各体上的继往开来之功,则对杜甫诗歌的集大成,自然有深入的认识。又比如,通过对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代表性作品的鉴赏比较,来把握从盛唐到中唐的诗歌演变,也自然比夸夸其谈好得多。所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加快学生专业知识和素养的提高,对构筑师生间交流对话的平台非常重要。
师生之间形成共鸣还要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有了正确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形成一种凝聚力,形成共同探索真理的热情与环境。在青年学生中决不能让懒懒散散、百无聊赖或者追求享受与刺激的情绪蔓延,否则,不仅会荒废学业,而且会毁掉一个班级甚至一代人。教师把学生往正确的思想方向引导,一些人开始时未必能理解,但时间久了,当他有所感悟时,会从心底感激教师的正确指引,在诗词鉴赏类教学中应该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如唐朝时期,“中国民族处在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热爱祖国、奋发向上、开拓进取”是这一阶段民族精神的主流,这种精神在唐诗中体现得最为生动深刻饱满,在教学中应该借助唐诗名篇的强大艺术力量,把学生引向对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认识和吸收,如讲李白、王维诗歌中的祖国山河,在诗歌中体现出的李白渴望建功立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杜甫诗歌里在困难中深沉的忧患情怀和由此上升的崇高政治责任,都会使学生极受感染。这种感染,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唐诗、对中国灿烂文化与优良传统的理解,而且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兴趣。
要追求师生之间形成“共鸣”的境界,教师在课堂上应多采取富有启发性和研讨性的学习方式。比如鉴赏唐代山水诗,为了要让学生认识王维“诗中有画”,以及一般诗歌与王维富有画意诗歌的区别,教师应该尽量减少理念性的阐述,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总结。可以让学生研究比较孟浩然的《春晓》与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两诗,这两首诗都是写人在春眠中的感受,都写了风雨、落花、鸟鸣,但呈现的形象与境界迥然不同。和孟浩然相比,王诗不仅更接近画,而且在以画家的眼光营造诗境上达到某种自觉的程度;孟诗重在写意,追求属于纯诗歌艺术的那种时间流动和活泼的动态意趣,而王诗追求画面效果的静态意趣。通过对两首诗的分析、研究和讨论,学生对诗与画的不同特征,以及王维的诗中有画会获得深切的认识,同时会因得到审美能力的提升,产生一种与教师更加接近和更加多一层共鸣的感觉。
教师组织讨论,可以多结合日常生活和现实社会中某些问题展开。比如现在的很多流行歌曲里面都包含有很多古典诗词及现代诗歌的因子,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以唐诗宋词和流行歌曲为题展开讨论,从而进一步挖掘其中深层次的文化传统接续的理论基础和原因。在古与今的对照比较中,学生会对词的起源和特质加深了解,对流行歌曲的性质长处和功用弱点有较为理性的认识。这样教师和学生就会有共鸣的感觉。
开展创造性探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在探究中相互支持、激励,在取得成果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学相长”,就是通过由共同追求形成共鸣的历程。比如,王国维在评价宋祁词时说过:“‘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可以让学生分析原因,用替换法将“闹”字替换,然后比较优劣,教师进行点拨,分配任务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排查比对,形成成果,这个认识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从而充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其中也能得到不同的感受,形成共鸣。又比如白居易和《长恨歌》,我先介绍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与资料线索,然后由学生撰写《〈长恨歌〉主题之我见》一类论文,从中选取质量较高的文章在班级交流,最后由我进行总结,师生在这种探究性学习中使观点和认识得到了充分交流。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分析作品的能力,而且在理论上甚至在如何对待人生、事业和情爱等问题的认识上都得到了提升,师生在探究研讨过程中,愉快地交换意见,寻求共识,改变了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沉闷局面。
寻找共鸣对教师永远是一种激励。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学问水平、思想状况、兴趣爱好,结合实际制定教学方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审美能力,关心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不断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富有新鲜的魅力。教师还必须不断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教学手段,把学生吸引到自己周围一起探求知识。这样才能感受到寻找共鸣给教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1979.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蒋凯毅.借鉴多元智力理论,追求教学共鸣——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在机电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