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满满诚意 请您留下过年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ulai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考虑之后,陈皖肖和爱人最终决定留在工作地苏州过春节。
  “留在苏州过年,除了厂里给每个人发5000元奖金,听说政府还要给我们发生活补贴。不能回老家过春节,虽然有遗憾,但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陈皖肖说。
  陈皖肖工作的苏州印发《关于做好春节期间稳岗惠企送温暖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出台了包括发放1万份新年礼包、2000份“冬日暖心包”、免费参观国有景区等措施在内的“稳岗惠企十条”。
  目前,我国疫情呈本土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冬季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为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就地过年,出台了一系列诚意满满的留人举措。

响应号召


  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陈皖肖和爱人就开始谋划着回老家过春节。
  和往年为春运抢票发愁不同,今年他们准备开车回家过春节。两个月前,他刚花十几万元购置了一辆新车。
  老家在安徽,来苏州打拼十几年。每年春节,陈皖肖和爱人都会回老家和家人团聚。
  “在外打工一年了,都想春节赶回去,全家团圆。看看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家人、朋友聚聚,春节就要热闹热闹。”他说。
  谈及今年的情况,陈皖肖坦言,不能与亲人团聚,难免会有一些失落,但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愿意响应号召留在当地过年。
  春节是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是游子思归、阖家团圆之时。春节临近,在外打拼的人开始放下工作,考虑回家过年。
  “预计2021年全国春运期间发送旅客17亿人次左右,日均4000万人次,比2019年下降四成多,比2020年增加一成多。”1月20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绣春说。
  然而,国内多地又出现新增病例,冬季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提醒,去年国庆节,几亿人口流动都没事,但春节期间流动不行。因为现在正处于寒冷季节,非常适合病毒生存。
  “挺过去,迎来春暖花开,加上新冠疫苗普遍接种,疫情防控形势基本就会大好转,乃至迎来决定性胜利。”张伯礼说。

劝导、疏导、引导为主


  为防止春运期间疫情反弹,国家卫健委对返回农村的春节返乡人员规定了具体要求,目的就是要降低春运的人口流动规模、密度与频次。
  与此同时,人社部等7部门也印发通知,将于1月21日至3月底在全国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鼓励引导农民工等务工人员春节期间安心留在就业地。
  从各地采取的举措来看,政策以勸导、疏导、引导为主,而非单纯限制或强制。此前有媒体统计,全国已经有包括北京、上海、贵州、湖北、河南等在内的29个省区市发起“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就地过年已成为很多在外务工人员的选择。在此背景下,如何满足就地过年的生活需求成为当下的工作重点。
  为保障“两节”期间城市的市场供应,去年12月以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已投放中央储备猪肉6.5万余吨、牛羊肉2200余吨。
1月28日,春运第一天,北京站出行人员较往年明显减少。图/杨东儒

  “商务部将根据市场情况,进一步加大投放力度,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适时投放蔬菜、肉类等储备,稳定节日市场供应。”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说。
  除了加强生活物资保障和能源保供,中央还提出,要做好就地过年群众管理服务,及时回应和满足就地过年群众需求。
  具体内容包括,要确保群众出行方便有序和货运物流畅通,最大程度满足就地过年群众的购物、休闲、娱乐等出行需求。要保障就地过年群众工资休假等合法权益,以岗留工、以薪留工。要积极营造就地过年良好氛围,落细落实各项服务保障措施,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心安全过好年。

政府、企业的“诚意”


  “回家是冒险,钱包还会扁!过年留公司,亲情不会减!”“与其返乡隔离14天,不如多赚四五千!”“留在当地过个年,不给家人添麻烦。”……
  满满的留人诚意,从各地张贴的标语可见一斑。
  除了倡议,各地政府和企业的留人举措更是诚意满满:
  发放消费券、提供年夜饭、减免房租、企业红包补助、景区免费游、赠送话费流量、免费乘坐公交车,甚至还有流动人口积分奖励、子女积分制入学加分……
  通过梳理,《民生周刊》记者发现,为了留住人们“就地过年”,绝大多数省份都发布了“就地过年”的相关补贴政策。
  专家表示,各地出台的鼓励“就地过年”措施能够发挥不小作用,既避免了人员大规模流动带来的防控压力,也对经济有实实在在的提振作用。
  毕业3年多,靳承承一直在合肥工作,今年他决定留在当地过年。平时工作太忙,今年可以利用难得的闲适时间,深入了解一下这个自己来此打拼的城市。
  他所在的经济开发区,不仅鼓励其春节期间留在合肥,还对在岗参与生产、培训的省外留合肥员工给予一次性2000元津贴。“虽然钱不多,但能感受到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心。”靳承承说。
其他文献
一、考纲要求    1. 概括的准确性;  2. 字数大约30词;  3. 不要抄袭阅读材料中的句子。    二、难点分析    1. 如何迅速、准确地捕捉要点;  2. 如何巧妙串连,将要点串成篇章;  3. 如何灵活诠释,避免抄袭的嫌疑。    三、解题思路    1. 巧妙利用opinion,预测材料内容  读写任务先读后写。那么“读”的材料肯定是与要“写”的材料话题是相同的,至少是相关的。
一、批判性思维与史料实证的关系  自从2014年开始修订各科的课程标准开始,“核心素养”就是一个热门词汇。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三个大方面18个关键词。在这18个关键词中,“批判质疑”成为教育界热衷讨论的话题,人们一般认为批判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显在特质。学者罗伯特·恩尼斯的经典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指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反思性的思考。”[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
历史课堂中的“人”——包括历史舞台的人,学习主体的人,[1]即历史之“人”,和课堂之“人”。然而教学中历史之“人”选角往往被禁锢或者脸谱化。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抱残守缺,往往重复昨天的故事,课堂之“人”成为没有思想的傀儡,谈笑间对答如流实则精神世界游离于课堂之外,空有流水线式的价值灌输。如何让历史之“人”活起来,让课堂之“人”动起来,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朱海蓉老师在2019年“苏州市课改展示活动”中所
2019年高考虽早已落下帷幕,但全國Ⅲ卷35题却给笔者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时刻浮现于脑海。在不少师生眼中,该题难度较大,有些无所适从,难以下笔。而在笔者看来,本题蕴含着命题人的巧妙构思,它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或许向一线教师暗示着高考命题的新方向。本文拟对该题作一粗浅剖析,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一、“常量”与“变量”释义  所谓“常量”是指长期以来高考试题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命题立意、风格与特点等。着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人文积淀”成为一个重要的基本点。由此我们认为,人文思想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存在于历史、政治等多个学科之中,如何能够打破学科的壁垒,帮助学生真正贯通人文认识方法,从而整体把握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成为了我们努力的方向。我和政治教师一起做了初步探索,以高中历史岳麓版必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人在历史上如何发挥作用?“人”既以个体方式存在,也以社会方式存在。因此,这里的“人”,既包括现实的、具体的个人,也包括被抽象出来的各种社会群体。群体是在个人基础之上形成的;个人相对于群体而言,是作为社会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的单个的人。具体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个人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建立与他人、群体的联系,进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本文尝试从个体与群体有机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内涵在教学设计者中的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一、唯物史观是教学设计的基石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就是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客观基础的科学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研究历史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
2020年的天津历史高考在试题形式与能力考查上与往年相比都有较大不同,其中第18题作为本套试卷的最后一道压轴大题,因其命题形式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成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本文拟从这一试题的试题内容和答题要求出发,结合历史叙述的相关问题来谈谈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叙述能力,从而为新高三的历史复习提出一点拙见。  一、2020年高考(天津卷)历史第18题在考什么  2020年高考(天津卷)
随着各地复工复产,城市生活逐渐趋于常态,不少市民出行选择了共享单车。尤其是早晚高峰期间,在部分出行需求较大的地区,甚至一车难求。疏解交通压力的共享单车,眼下正受到市场热捧。  哈啰出行数据显示,4月8日武汉“解封”当天,共享单车使用量迎来爆发式增长,部分商圈、地铁站较前两日增幅达70%。武汉市整体骑行量较1月23日封城当天增加超10倍。  业内人士指出,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基于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欧洲的自然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科学界的巨人不断出现,新方法、新工具和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成长的根基。  新的科学方法要求用系统的逻辑方法寻求真理,要求人们探究事物时信赖推理、求知欲和正常的怀疑。十七世纪上半期,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1年)和法国的笛卡尔(1596—1650年)奠定了这种新的科学方法,不过他们的观念差异较大。培根的观念是搜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