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判现实主义在19世纪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出现了。并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得以飞速的发展。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在他众多的作品中,《艰难时世》对当时的资产阶级体制和教育伦理以及功利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在这部作品中,将上层的阶级贪婪和虚伪与人民大众的朴实无华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功利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阶级斗争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72-01
一、《艰难时世》中的典型环境
1839英国议会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利用政治上的权利,实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措施。但英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一天比一天尖锐,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引起了工人们日益的激烈的反抗和不满。英国资产阶级为把宪章运动压下去,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就更加肆无忌惮。
二、对典型人物的分析
从结构上说《艰难时世》有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一条表现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另一条表现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一)以葛擂硬和庞得贝作为典型人物反映当时资产阶级生活。故事发生的地点——焦煤镇,就是高度工业的英国工业城市的典型写照,作者笔下的焦煤镇到处是机器和烟囱,“这是个到处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市镇,无穷无尽长蛇似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把焦煤镇弄得这样乌烟瘴气……”控制着焦煤镇居民的命运的葛擂硬和庞得贝原是五金批发商人,然而故事的开始,他已是这个地区的国会议员了。这样的人物身份地位暗示了当时统治英国的是些什么人,他讲求实际功利主义,把现金哲学散播到一切生活领域去,他把人生看作是“隔着柜台的交易”。只讲功利,冷酷无情的葛擂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一个数字问题,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他的口袋里经常装着尺子、天平和乘法表,随时准备计算出任何事物的分量。他运用这些所谓的“事实”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他把女儿露意莎嫁给一个比她大三十多岁的大资本家庞得贝,使女儿默默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露意莎的悲剧控诉了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哲学摧残青春,葬送幸福的罪行,是英国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而提及到工厂主庞得贝就是以自由竞争为偶像的政治经济学的信奉者,相信一切都可以“制造”,包括爱情。在他眼里,工人不是“有爱情和喜悦,有灵魂”的人,工人只是作为“人手”而存在,他反对一切有损于资产阶级功利的事。为了宣扬他的“艰苦创业”,他竟然胡说自己是个孤儿,而事实上是他抛弃了自己的母亲。通过葛擂硬和庞得贝这两个典型的塑造,批判了资本家的丑恶本质特征。他们是地地道道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二)以斯蒂芬和西丝作为典型人物反映当时无产阶级生活。庞得贝集团最大的压迫对象是工人,即小说另一条线索围绕纺织工人斯蒂芬展开。斯蒂芬的个人生活并不幸福,在狄更斯笔下,庞得贝和葛擂硬是失去“人性”的资产者的形象与他们相对立的充满“仁爱”精神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者斯蒂芬。他是庞得贝所经营一家纺织工厂的工人,他勤劳、朴实,是苦难深重的工人。虽然才40岁,看起来却像个老头子。斯蒂芬因为付不起十万英镑的上诉费,不能离婚,这一点上狄更斯斥责了不合理的英国婚姻法律是为了资产者服务的。尽管他在肉体和精神上受尽资产阶级的摧残,却没有一点的阶级觉悟。他认为要解决阶级矛盾,“用强硬的手段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为自己的阶级兄弟所疏远。他是夹在中间的孤立者,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最后失足掉进报废的矿井伤重致死。对于西丝的这个形象,她和斯蒂芬一样,个人生活十分不幸。西丝的父亲为了使他的女儿长大以后不至于像他那样过着流浪卖艺的生活,就打发她去葛擂硬办的学校里念书,葛擂硬让她同露意莎做伴,看来他是想把西丝用所谓的“事实”哲学模式“改造”过来。可是痛苦的现实生活给西丝的教育使她身上有一种顽强的东西,她对周围的发生的一切都有自己的判断。西丝平时和露意莎在一起,本来谈得来,当她等到露意莎决定嫁给庞得贝以后,就悄悄地从她身边走开了;可当她发现露意莎的不幸婚姻的时候,快要跌进灭亡的时候,却给了露意莎有力的支持。
三、《艰难时世》的社会效果
《艰难时世》是19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英国戏剧家萧伯纳高度的评价了《艰难时世》,称它为:
“英国真是情况的发展”认为这部作品所抨击的不只是一个贫民区,而是整个社会制度。它是狄更斯惟一的一部直接反映劳资矛盾的小说。狄更斯的《艰难时世》绝不是一本仅仅对社会问题进行一番图解的小说。它是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错综的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来反映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穆睿清,姚世勤,1984:133)卢那查尔斯基对这部作品的社会效果做过极高的评价,他说:“这部小说是当时资本主义在文学中遭到的最有力的打击,也是它一般遭受的最有力的打击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家骏.苏成全.外国文学自学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谭 燧.外国文学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朱维之.赵 澧.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4]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选编组.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M].(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关键词]功利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阶级斗争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72-01
一、《艰难时世》中的典型环境
1839英国议会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利用政治上的权利,实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措施。但英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一天比一天尖锐,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引起了工人们日益的激烈的反抗和不满。英国资产阶级为把宪章运动压下去,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就更加肆无忌惮。
二、对典型人物的分析
从结构上说《艰难时世》有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一条表现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另一条表现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一)以葛擂硬和庞得贝作为典型人物反映当时资产阶级生活。故事发生的地点——焦煤镇,就是高度工业的英国工业城市的典型写照,作者笔下的焦煤镇到处是机器和烟囱,“这是个到处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市镇,无穷无尽长蛇似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把焦煤镇弄得这样乌烟瘴气……”控制着焦煤镇居民的命运的葛擂硬和庞得贝原是五金批发商人,然而故事的开始,他已是这个地区的国会议员了。这样的人物身份地位暗示了当时统治英国的是些什么人,他讲求实际功利主义,把现金哲学散播到一切生活领域去,他把人生看作是“隔着柜台的交易”。只讲功利,冷酷无情的葛擂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一个数字问题,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他的口袋里经常装着尺子、天平和乘法表,随时准备计算出任何事物的分量。他运用这些所谓的“事实”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他把女儿露意莎嫁给一个比她大三十多岁的大资本家庞得贝,使女儿默默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露意莎的悲剧控诉了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哲学摧残青春,葬送幸福的罪行,是英国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而提及到工厂主庞得贝就是以自由竞争为偶像的政治经济学的信奉者,相信一切都可以“制造”,包括爱情。在他眼里,工人不是“有爱情和喜悦,有灵魂”的人,工人只是作为“人手”而存在,他反对一切有损于资产阶级功利的事。为了宣扬他的“艰苦创业”,他竟然胡说自己是个孤儿,而事实上是他抛弃了自己的母亲。通过葛擂硬和庞得贝这两个典型的塑造,批判了资本家的丑恶本质特征。他们是地地道道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二)以斯蒂芬和西丝作为典型人物反映当时无产阶级生活。庞得贝集团最大的压迫对象是工人,即小说另一条线索围绕纺织工人斯蒂芬展开。斯蒂芬的个人生活并不幸福,在狄更斯笔下,庞得贝和葛擂硬是失去“人性”的资产者的形象与他们相对立的充满“仁爱”精神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者斯蒂芬。他是庞得贝所经营一家纺织工厂的工人,他勤劳、朴实,是苦难深重的工人。虽然才40岁,看起来却像个老头子。斯蒂芬因为付不起十万英镑的上诉费,不能离婚,这一点上狄更斯斥责了不合理的英国婚姻法律是为了资产者服务的。尽管他在肉体和精神上受尽资产阶级的摧残,却没有一点的阶级觉悟。他认为要解决阶级矛盾,“用强硬的手段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为自己的阶级兄弟所疏远。他是夹在中间的孤立者,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最后失足掉进报废的矿井伤重致死。对于西丝的这个形象,她和斯蒂芬一样,个人生活十分不幸。西丝的父亲为了使他的女儿长大以后不至于像他那样过着流浪卖艺的生活,就打发她去葛擂硬办的学校里念书,葛擂硬让她同露意莎做伴,看来他是想把西丝用所谓的“事实”哲学模式“改造”过来。可是痛苦的现实生活给西丝的教育使她身上有一种顽强的东西,她对周围的发生的一切都有自己的判断。西丝平时和露意莎在一起,本来谈得来,当她等到露意莎决定嫁给庞得贝以后,就悄悄地从她身边走开了;可当她发现露意莎的不幸婚姻的时候,快要跌进灭亡的时候,却给了露意莎有力的支持。
三、《艰难时世》的社会效果
《艰难时世》是19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英国戏剧家萧伯纳高度的评价了《艰难时世》,称它为:
“英国真是情况的发展”认为这部作品所抨击的不只是一个贫民区,而是整个社会制度。它是狄更斯惟一的一部直接反映劳资矛盾的小说。狄更斯的《艰难时世》绝不是一本仅仅对社会问题进行一番图解的小说。它是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错综的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来反映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穆睿清,姚世勤,1984:133)卢那查尔斯基对这部作品的社会效果做过极高的评价,他说:“这部小说是当时资本主义在文学中遭到的最有力的打击,也是它一般遭受的最有力的打击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家骏.苏成全.外国文学自学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谭 燧.外国文学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朱维之.赵 澧.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4]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选编组.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M].(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