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突出问题。本文以非智力因素培育为切入点,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美感教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历史教学 职业教育 美感教育
我试图以非智力因素中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形成等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影响的层面为切入点,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美感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职业学校学生非智力因素现状
非智力因素通常是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而且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进入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综合素质不高,他们对社会现实和自身往往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尤其是审美能力受自身素质的制约不能正确地加以辨析。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非智力因素基本现状大致有以下四方面:
(一)缺少自信目标。一般情况下,职校生在面对人生第一次选择的失败后,便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天赋,从而缺乏自信心,自暴自弃,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逐渐演变为焦虑、苦闷、丧失自信的自卑心理;有的职校生由于兴趣、情感、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所致,学习成绩欠佳或自身有某些缺陷,导致自我评价偏低,丧失自信,缺少目标。
(二)厌学情绪严重。职校生由于知识基础薄弱和学习能力差,在学习上感到困难重重,又缺乏理想和志向,因此对学习毫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理想,学习上得过且过。
(三)适应能力欠缺。由于职校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比较少,导致部分职校生缺乏实践的锻炼和意志力的培养。一旦进入相对独立的生活阶段,他们处事优柔寡断和难以独立的缺点便逐渐暴露出来,一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
(四)多狭义少大同。把过剩的精力放在“人际交往”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学校,相同的“命运”,同样的归宿,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沟通,很容易形成一个个“小团体”,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把精力投放在“人际交往”上,人际关系状况成为职业学生自我价值评价的重要尺度。
具体来说,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偏低,可归结为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EQ)不高而造成的,而他们的智力因素(IQ)则不是主要的因素。
二、审美教育是优化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
(一)美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体验。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
(二)美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冲动。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实现美的追求。
(三)美育可以促成学生坚强的毅力意志。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在美育的过程中,通过对美的对象的欣赏,可以促使学生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完善个人性格。
(四)美育可以促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能感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三、历史教材中有审美教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营养
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能为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一)以形象美感人。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都是从对美的认知感受开始的,主要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而领会它的美的意蕴。历史课中的精湛工艺、巧夺天工的出土文物、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宏伟壮观的古建筑物、精美绝伦的雕塑等辉煌的文明,使学生不由得惊叹人的智慧、人的伟大,受到强烈的震撼,同时自然而然地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以情感美感人。审美教育对人的思想、意志、情感有重大影响。在历史课中,可以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渲染,使学生在美的魅力的诱导和陶冶下,激起情感上的共鸣。在道德品质的教育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的言行无不催人奋进。
(三)以渗透美感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体现了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卧薪尝胆”、“草木皆兵”、“退避三舍”等成语典故为语文学习做好了准备。勾股定理、元素周期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又与数、理、化、生物等学科联系,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促使学生去了解、去探索。
四、实现优化非智力因素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可根据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本专业知识的目的和社会意义,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讲述文艺复兴时《蒙娜丽莎》的赏鉴;巴黎公社时《国际歌》的播放;鸦片战争时《林则徐》的放映这些审美因素,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而且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二)培养高尚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保证学习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严格把握教材深度关,注意突破难点,并充分运用历史教材中的有关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智慧和思想,对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之利益”而学习的高尚学习动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良好意志品质。职业学校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情绪波动大,遇到新环境、新问题,遇到困难时,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用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司马迁虽受腐刑写成《史记》等等例子,不仅能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不畏困难坚定不移的意志品质,不断地战胜学习中的困难的喜悦中培养自信心。
(四)培养学生高尚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促成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既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又能陶冶人的高尚生活情趣,对造就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所以,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今天,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培养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才能确保所培养的学生无论是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还是在综合能力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历史教学 职业教育 美感教育
我试图以非智力因素中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形成等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影响的层面为切入点,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美感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职业学校学生非智力因素现状
非智力因素通常是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而且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进入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综合素质不高,他们对社会现实和自身往往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尤其是审美能力受自身素质的制约不能正确地加以辨析。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非智力因素基本现状大致有以下四方面:
(一)缺少自信目标。一般情况下,职校生在面对人生第一次选择的失败后,便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天赋,从而缺乏自信心,自暴自弃,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逐渐演变为焦虑、苦闷、丧失自信的自卑心理;有的职校生由于兴趣、情感、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所致,学习成绩欠佳或自身有某些缺陷,导致自我评价偏低,丧失自信,缺少目标。
(二)厌学情绪严重。职校生由于知识基础薄弱和学习能力差,在学习上感到困难重重,又缺乏理想和志向,因此对学习毫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理想,学习上得过且过。
(三)适应能力欠缺。由于职校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比较少,导致部分职校生缺乏实践的锻炼和意志力的培养。一旦进入相对独立的生活阶段,他们处事优柔寡断和难以独立的缺点便逐渐暴露出来,一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
(四)多狭义少大同。把过剩的精力放在“人际交往”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学校,相同的“命运”,同样的归宿,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沟通,很容易形成一个个“小团体”,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把精力投放在“人际交往”上,人际关系状况成为职业学生自我价值评价的重要尺度。
具体来说,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偏低,可归结为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EQ)不高而造成的,而他们的智力因素(IQ)则不是主要的因素。
二、审美教育是优化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
(一)美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体验。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
(二)美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冲动。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实现美的追求。
(三)美育可以促成学生坚强的毅力意志。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在美育的过程中,通过对美的对象的欣赏,可以促使学生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完善个人性格。
(四)美育可以促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能感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三、历史教材中有审美教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营养
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能为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一)以形象美感人。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都是从对美的认知感受开始的,主要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而领会它的美的意蕴。历史课中的精湛工艺、巧夺天工的出土文物、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宏伟壮观的古建筑物、精美绝伦的雕塑等辉煌的文明,使学生不由得惊叹人的智慧、人的伟大,受到强烈的震撼,同时自然而然地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以情感美感人。审美教育对人的思想、意志、情感有重大影响。在历史课中,可以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渲染,使学生在美的魅力的诱导和陶冶下,激起情感上的共鸣。在道德品质的教育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的言行无不催人奋进。
(三)以渗透美感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体现了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卧薪尝胆”、“草木皆兵”、“退避三舍”等成语典故为语文学习做好了准备。勾股定理、元素周期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又与数、理、化、生物等学科联系,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促使学生去了解、去探索。
四、实现优化非智力因素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可根据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本专业知识的目的和社会意义,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讲述文艺复兴时《蒙娜丽莎》的赏鉴;巴黎公社时《国际歌》的播放;鸦片战争时《林则徐》的放映这些审美因素,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而且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二)培养高尚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保证学习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严格把握教材深度关,注意突破难点,并充分运用历史教材中的有关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智慧和思想,对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之利益”而学习的高尚学习动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良好意志品质。职业学校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情绪波动大,遇到新环境、新问题,遇到困难时,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用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司马迁虽受腐刑写成《史记》等等例子,不仅能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不畏困难坚定不移的意志品质,不断地战胜学习中的困难的喜悦中培养自信心。
(四)培养学生高尚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促成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既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又能陶冶人的高尚生活情趣,对造就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所以,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今天,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培养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才能确保所培养的学生无论是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还是在综合能力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