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从事语文教育的专业思想;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简称“双基”);训练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为更快、更好地达标,本人在改革教学中,总结出“4、3、2、l”教学法。
一、“四段式”全程教學法
传统教法课只讲不练,现在强调学科的应用性,有人又把它上成了纯技能课。而“四段式”则体现了以理论为先导,以教学能力培养为重心的现代学科教育观念,程序是:
第一阶段,“双基”集中教学。基础理论是指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素、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的观念等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之前进行。基础知识是指教师职责、教材体系、教学设计、教学的组织与成绩考核等内容。由于“双基”集中教学,就必须对教材格局进行调整。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多由学生讲;教师则侧重课前的编导,课中的引导、疏导,课后的考核等方面。这一阶段约用教学总时数的25%,效率比传统教学提高一倍。
第二阶段,单项知识教学和单项技能训练。单项知识指听说读写各项技能、各种实用文体、文学作品以及文言文等内容,也就是教材除“双基”以外的所有内容。单项技能是构成能力的较小单位,例如阅读教学中的识字、释词、析句等教学技能,体现教学基本能力的导语、提问、板书等技能。这一阶段以单项技能训练为重心,但又不能脱离相关知识的指导,其作法是:每次课(3节)的第一节,先按自学目标,通过学生讲课来检查自学教材情况,然后由师生进行评价,就其不足之处或改正、或加深、或拓展。课后学生利用一周时间进行所学技能的试讲准备。
第三阶段,综合技能训练。这是在学完教材之后进行的,它更得益于理论的指导,是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能力的过渡阶段。此时要求学生在试讲前认真复习有关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教学设计。上第一节课时,首先由教师简要提示有关知识和试讲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并且交流各自的教学设计,以使其更加完善。
第四阶段,深化理论,总结提高。这个阶段转入深层的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重读教材,抓住要点和深层的问题,同时学习借鉴国内外最新的语文教学理论和方法,探讨诸如语文学科的性质、大语文教育等问题、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等问题,然后结合自己或本班的教学实践能力训练撰写论文两篇和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一篇,并且确定一个或几个长期的科研课题。
“四段式”教学是按“学中做,做中学”的程序进行的,它符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学习规律,最终强化了学生的能力。它克服了单纯“做中学”的低效率、“单纯技能课”的无理论基础、无发展后劲的弊端,同时也克服了“单纯理论课”中听不中用的弊端。因此,它深受学生欢迎,期末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百分之百认为“可行”。
二、“三步式”教材自学法
本学科教材便于自学,因为其理论色彩不浓,学生有语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基础,有语文学习的经验和对教学工作的感性认识。尽管如此,还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三步式”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一步,“读书”。学生按教师下发的自学提纲或设计的问题,反复阅读钻研教材,作好读书笔记。这一步是打基础,必须下气力学好。教师要加强课前设计、课中指导和课后考核。
第二步,“评书”。这是更深、更广意义的学习。由于教材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导致它的某些内容或显得陈旧、或深度广度不够、或有差错。而在课堂上,学生学习了当代最新语文教育思想,形成了一定的教育观念,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可以对教材进行正确的评价,弥补其不足之处。学生可在教材上评点,也可撰文评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还可相互切磋。
第三步,“续书”。它是发展性、创造性的学习,是弥补教材的不足。为此,学生需要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然后选择加工制成书面材料。“续书”有一定难度,有些问题允许“待续”,但在适宜之时一定要“补续”;某些重大课题,在校解决不了,可以留到未来执教时“补续”。学生有疑问,就会产生极大的内驱力。
“三步式”对“师传生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对学生的今天和明天都有意义。由于它还处于试用阶段,操作上存在一定问题,期末问卷调查时,有19人认为适用,而还有7人认为不适用。
三、“两结合”教学训练法
(一)内外结合
课堂教学是本学科的重要教学形式,而“请进来,走出去”的大课堂教学也是一种必要的补充形式。在开课初期,为使学生牢固树立语文教育的专业思想,举办了魏书生事迹讲座、听优秀语文教师和优秀毕业生作报告、看教坛知名人物录像等活动。在“双基”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国内外教改新观念、新成果等。在技能训练时,请优秀教师作示范,介绍教学教改经验,看往届学生的教学录像等,同时还组织学生到中学听课等。在深化理论、总结提高阶段,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查阅书刊,听相关的学术报告等。
(二)“学练评”结合
学生在技能训练阶段以“练”为中心,以“学、评”为两翼。技能主要是练出来的,“练”要有理论导向,“练”要体现一定的教学原则,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练”后要及时评价,“评”要有标准和侧重点,随着“练”的次数的增加和内容的变化,“评”的标准和侧重点都应有相应的变化,其标准应愈来愈严格。“评”既总结了本次“练”,又为下次“练”提供正反经验;“评”也是理论的具体运用。“学练评”结合,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是“学中做,做中学”在技能训练中的体现,是深化理论、强化能力的好形式。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期末问卷调查时,提出许多改进意见。
四、“学魏”典型引路法
魏书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对语文教师的影响更直接。学科培养目标中的三个事项都可以通过学习魏书生(简称“学魏”)而具体化、形象化。“学魏”要学根本,崇高的事业心是魏书生教育改革的基础保证,也是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未来执教的必备条件。“学魏”要学关键,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教书育人为出发点进行改革,是成功的关键。“学魏”贯穿本课教学的全程,先学整体的魏书生,再学教书的魏书生,最后学育人的魏书生。为保证“学魏”持久、有序地进行,班级成立“学魏”组织,定期召开研讨会、论文交流会等。期末问卷调查表明:多数人认为此举可行。
这套教法,从整体到局部相互联系,发挥着整体功能,它是本学科达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
一、“四段式”全程教學法
传统教法课只讲不练,现在强调学科的应用性,有人又把它上成了纯技能课。而“四段式”则体现了以理论为先导,以教学能力培养为重心的现代学科教育观念,程序是:
第一阶段,“双基”集中教学。基础理论是指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素、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的观念等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之前进行。基础知识是指教师职责、教材体系、教学设计、教学的组织与成绩考核等内容。由于“双基”集中教学,就必须对教材格局进行调整。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多由学生讲;教师则侧重课前的编导,课中的引导、疏导,课后的考核等方面。这一阶段约用教学总时数的25%,效率比传统教学提高一倍。
第二阶段,单项知识教学和单项技能训练。单项知识指听说读写各项技能、各种实用文体、文学作品以及文言文等内容,也就是教材除“双基”以外的所有内容。单项技能是构成能力的较小单位,例如阅读教学中的识字、释词、析句等教学技能,体现教学基本能力的导语、提问、板书等技能。这一阶段以单项技能训练为重心,但又不能脱离相关知识的指导,其作法是:每次课(3节)的第一节,先按自学目标,通过学生讲课来检查自学教材情况,然后由师生进行评价,就其不足之处或改正、或加深、或拓展。课后学生利用一周时间进行所学技能的试讲准备。
第三阶段,综合技能训练。这是在学完教材之后进行的,它更得益于理论的指导,是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能力的过渡阶段。此时要求学生在试讲前认真复习有关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教学设计。上第一节课时,首先由教师简要提示有关知识和试讲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并且交流各自的教学设计,以使其更加完善。
第四阶段,深化理论,总结提高。这个阶段转入深层的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重读教材,抓住要点和深层的问题,同时学习借鉴国内外最新的语文教学理论和方法,探讨诸如语文学科的性质、大语文教育等问题、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等问题,然后结合自己或本班的教学实践能力训练撰写论文两篇和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一篇,并且确定一个或几个长期的科研课题。
“四段式”教学是按“学中做,做中学”的程序进行的,它符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学习规律,最终强化了学生的能力。它克服了单纯“做中学”的低效率、“单纯技能课”的无理论基础、无发展后劲的弊端,同时也克服了“单纯理论课”中听不中用的弊端。因此,它深受学生欢迎,期末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百分之百认为“可行”。
二、“三步式”教材自学法
本学科教材便于自学,因为其理论色彩不浓,学生有语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基础,有语文学习的经验和对教学工作的感性认识。尽管如此,还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三步式”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一步,“读书”。学生按教师下发的自学提纲或设计的问题,反复阅读钻研教材,作好读书笔记。这一步是打基础,必须下气力学好。教师要加强课前设计、课中指导和课后考核。
第二步,“评书”。这是更深、更广意义的学习。由于教材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导致它的某些内容或显得陈旧、或深度广度不够、或有差错。而在课堂上,学生学习了当代最新语文教育思想,形成了一定的教育观念,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可以对教材进行正确的评价,弥补其不足之处。学生可在教材上评点,也可撰文评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还可相互切磋。
第三步,“续书”。它是发展性、创造性的学习,是弥补教材的不足。为此,学生需要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然后选择加工制成书面材料。“续书”有一定难度,有些问题允许“待续”,但在适宜之时一定要“补续”;某些重大课题,在校解决不了,可以留到未来执教时“补续”。学生有疑问,就会产生极大的内驱力。
“三步式”对“师传生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对学生的今天和明天都有意义。由于它还处于试用阶段,操作上存在一定问题,期末问卷调查时,有19人认为适用,而还有7人认为不适用。
三、“两结合”教学训练法
(一)内外结合
课堂教学是本学科的重要教学形式,而“请进来,走出去”的大课堂教学也是一种必要的补充形式。在开课初期,为使学生牢固树立语文教育的专业思想,举办了魏书生事迹讲座、听优秀语文教师和优秀毕业生作报告、看教坛知名人物录像等活动。在“双基”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国内外教改新观念、新成果等。在技能训练时,请优秀教师作示范,介绍教学教改经验,看往届学生的教学录像等,同时还组织学生到中学听课等。在深化理论、总结提高阶段,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查阅书刊,听相关的学术报告等。
(二)“学练评”结合
学生在技能训练阶段以“练”为中心,以“学、评”为两翼。技能主要是练出来的,“练”要有理论导向,“练”要体现一定的教学原则,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练”后要及时评价,“评”要有标准和侧重点,随着“练”的次数的增加和内容的变化,“评”的标准和侧重点都应有相应的变化,其标准应愈来愈严格。“评”既总结了本次“练”,又为下次“练”提供正反经验;“评”也是理论的具体运用。“学练评”结合,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是“学中做,做中学”在技能训练中的体现,是深化理论、强化能力的好形式。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期末问卷调查时,提出许多改进意见。
四、“学魏”典型引路法
魏书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对语文教师的影响更直接。学科培养目标中的三个事项都可以通过学习魏书生(简称“学魏”)而具体化、形象化。“学魏”要学根本,崇高的事业心是魏书生教育改革的基础保证,也是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未来执教的必备条件。“学魏”要学关键,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教书育人为出发点进行改革,是成功的关键。“学魏”贯穿本课教学的全程,先学整体的魏书生,再学教书的魏书生,最后学育人的魏书生。为保证“学魏”持久、有序地进行,班级成立“学魏”组织,定期召开研讨会、论文交流会等。期末问卷调查表明:多数人认为此举可行。
这套教法,从整体到局部相互联系,发挥着整体功能,它是本学科达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