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感,促进思维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9-0153-01
下面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略谈几点体会: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的发展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激发一种学生的求知欲和
学习兴趣,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采用有趣、形象和多样的导入方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沉浸在欢悦之中,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3、30、3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就可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们就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为3米=30分米=30厘米;还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为3元=30角=300分。这个时候我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3米=3.0米=3.0米;3元=3.0元=3.0元,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以旧引新,培养逻辑思维的发展
数学的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学生们的理解与领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数学思维。想要学好数学,学生们必须要具备逻辑性思维,才能够真正的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在当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必然不能够脱离逻辑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建立起系统性的数学教学体系,由浅入深,帮助学生们建立起知识网络,明确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在教学时要找准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旧知识的固定认识延续的新知识,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加深自身的学习印象,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新知识的领悟与接收能力更强,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旧知识的复习与重温。
三、探索新知,培养创造思维的发展
当前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加深,各学科都在注重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更加有内涵、影响更加深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重视实践,培养思维的学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的激发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探求知识。如我教“梯形面积公式”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两个大小一样的梯形,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将两个梯形拼凑成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们是知道的,而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分析梯形与拼凑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关系,从而上学生们能够自己推导出梯形面积的公式。学生们在自己推导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冥思苦想,得出结果兴高采烈,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也使学生们获得了自主探究得出成果的快乐,最后也让学生们对梯形面积公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印象。
四、直观演示,培养形象思维发展
再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有些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单纯的通过语言讲解是比较空洞乏味的,学生们也不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演示的方法,使数学知识更加直观清晰的展示出现,方便学生进行理解与记忆。
如我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就采取了这种演示方法进行教学。首先,准备好各种图形,这些图形都是学生曾经学过的,让学生们根据这些学过的图形来进行拼湊组合,变成想要的图形,然后通过分别求出每个单一图形的面积能够知道整个组合图形的面积。然后在让学生们通过这些图形自由组成不同的图形,再让学生们进行交换,分别求出对方所拼出图形的面积,最终让学生们学会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训练,可达到发展形象思维的效果。
五、层次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学会了知识不等于形成了技能,在掌握知识后要进行练习,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础,也是训练和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好办法,正所谓“学中练、练中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时,以学生较熟悉的校园中的花坛和水池为例设计了四层练习:第一层再现知识的练习;校园内有一个圆形花坛,半径是2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第二层巩固知识的练习;校园进行了改造,圆形花坛比较小,直径增大了3米,它的周长和占地面积又是多少?第三层运用知识的综合练习;要在圆形花坛中间建一个圆形水池,池面周长是28.26米,池面面积是多少?第四层深化知识的练习;通过改造花坛的形状成环形,你能求出环形的面积吗?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强化了学生的思维。
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要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好知识的传播者和思维的开发者。特别是我们数学教师,更应从这方面多思多想,但学生思维的开发不是靠一朝一夕,几节课能办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步探索和总结。
作者简介:张瑞玲(1979--),女,山西运城河津人,河津市清涧一校教师,多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9-0153-01
下面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略谈几点体会: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的发展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激发一种学生的求知欲和
学习兴趣,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采用有趣、形象和多样的导入方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沉浸在欢悦之中,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3、30、3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就可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们就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为3米=30分米=30厘米;还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为3元=30角=300分。这个时候我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3米=3.0米=3.0米;3元=3.0元=3.0元,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以旧引新,培养逻辑思维的发展
数学的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学生们的理解与领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数学思维。想要学好数学,学生们必须要具备逻辑性思维,才能够真正的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在当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必然不能够脱离逻辑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建立起系统性的数学教学体系,由浅入深,帮助学生们建立起知识网络,明确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在教学时要找准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旧知识的固定认识延续的新知识,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加深自身的学习印象,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新知识的领悟与接收能力更强,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旧知识的复习与重温。
三、探索新知,培养创造思维的发展
当前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加深,各学科都在注重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更加有内涵、影响更加深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重视实践,培养思维的学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的激发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探求知识。如我教“梯形面积公式”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两个大小一样的梯形,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将两个梯形拼凑成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们是知道的,而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分析梯形与拼凑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关系,从而上学生们能够自己推导出梯形面积的公式。学生们在自己推导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冥思苦想,得出结果兴高采烈,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也使学生们获得了自主探究得出成果的快乐,最后也让学生们对梯形面积公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印象。
四、直观演示,培养形象思维发展
再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有些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单纯的通过语言讲解是比较空洞乏味的,学生们也不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演示的方法,使数学知识更加直观清晰的展示出现,方便学生进行理解与记忆。
如我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就采取了这种演示方法进行教学。首先,准备好各种图形,这些图形都是学生曾经学过的,让学生们根据这些学过的图形来进行拼湊组合,变成想要的图形,然后通过分别求出每个单一图形的面积能够知道整个组合图形的面积。然后在让学生们通过这些图形自由组成不同的图形,再让学生们进行交换,分别求出对方所拼出图形的面积,最终让学生们学会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训练,可达到发展形象思维的效果。
五、层次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学会了知识不等于形成了技能,在掌握知识后要进行练习,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础,也是训练和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好办法,正所谓“学中练、练中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时,以学生较熟悉的校园中的花坛和水池为例设计了四层练习:第一层再现知识的练习;校园内有一个圆形花坛,半径是2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第二层巩固知识的练习;校园进行了改造,圆形花坛比较小,直径增大了3米,它的周长和占地面积又是多少?第三层运用知识的综合练习;要在圆形花坛中间建一个圆形水池,池面周长是28.26米,池面面积是多少?第四层深化知识的练习;通过改造花坛的形状成环形,你能求出环形的面积吗?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强化了学生的思维。
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要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好知识的传播者和思维的开发者。特别是我们数学教师,更应从这方面多思多想,但学生思维的开发不是靠一朝一夕,几节课能办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步探索和总结。
作者简介:张瑞玲(1979--),女,山西运城河津人,河津市清涧一校教师,多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