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缘起“做中学”
“做中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是一种学习方法,探究的本质是学习主体的亲历,亲历就是“动手”取证的过程。“动手”之后的“动脑”,需要把获得的“证据”整理、提炼、概括,即我们称之为探究结果的感悟和发现,再通过交流表达出来。如在语文领域,我们选择了科普类的课文,从动手体验写作文、课外拓展阅读等方面加以研究。最近,笔者在上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学生感受到了人物形象的性格魅力,就对《水浒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对《水浒传》来一番研究。笔者锐意创新,充分运用“做中学”理念执教《水浒群英会》一课,学生趣味盎然,印象深刻,效果明显。
二、 尝试“做中学”
片断一: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师:除了林冲,你还想知道水浒中的哪些英雄?生:我想知道鲁智深是个怎样的人?生:我想知道武松除了武艺高强,还有什么特点?生:宋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为什么要毒死他的兄弟们?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生:我想知道水浒中的三位女英雄分别是谁?……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好问题,如果全部去研究恐怕难以解决,那老师给大家分分工,六人一小组,每小组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人物,再抓住这个人的特点去探究品读好不好?【反思】本来是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想要研究的问题,学生才会有努力去关注和解决的欲望和动力。从提出问题到选择问题,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片断二:学生“做”中探究发现(把学生带到主题学习馆,分成若干个小组)。师:大家敬佩的英雄各不相同,看来对人物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水浒》人物众多,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三位英雄。(学生再次认真品读自己喜欢的人物故事,每人发一张研究方案,六人小组热烈讨论,小组长做好汇总记录。)师:哪些人是林冲的粉丝?读了关于他的什么故事?你读懂他是个怎样的人吗?生:林冲是个委曲求全的人,尽管高衙内一再陷害他,他都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他忍辱负重。《水浒》一开始就写了。生:林冲对洪教头的忍让就是很好的说明。师:他的确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林冲还有性格的另一面,谁来说?生:他结交天下英雄豪杰,比如像柴进、鲁智深等,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师:好的,读文章就是要品一品,回味回味,才能把人物读活读懂。鲁智深呢,他是不是也跟林冲一样?生:不,通过读《水浒》,我发现鲁智深是个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人,野猪林这个故事就能很好地体现出这个人物的特点。师:看来这位同学已经成了水浒迷了,我们要向他学习。其实鲁智深还有很多特点,我们以后来学习、研究他。生:老师,我们想聊一聊武松这个人。他主要性格特点是:一身虎胆,武艺高超,嫉恶如仇,行侠仗义。师:真是妙语连珠,何以见得?生:景阳冈打虎就能看出他的一身虎胆、武艺高超。生:怒杀王婆,可以看出他的嫉恶如仇。【反思】由于主题是从学生中来的,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就能倾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地制订方案,积极地开展研究,自然也能取得好的效果。当然,问题的提出是成功的一半,探究主题确定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充分发表看法,集思广益,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 反思“做中学”
“做中学”是一种理念,虽源于科学课程改革,但对于语文教学也有着宝贵的探索意义。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阅读、感悟、体验、动手实践作为学习方法,对小学生学习语文非常重要。
(1)“做”语文,意味着学习方式的改变。“做”意味着一种过程,探索、体验语文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目前,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学生仍然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缺乏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做”中学语文,能真正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假设——想办法验证——探索发现——交流表达——拓展运用,将学语文推进到主动获取的层面。学生获得了主动学语文的习惯、兴趣、方法,将更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和提升语文水平。
(2)“做”语文,意味着“高效”变“长效”。每节课的“高效”,能否变为孩子一生的“长效”,的确值得每位语文老师认真思考。这样的课型,并不是什么有着全新理念的课。但折射出的理念,值得回味。对这样的课定位,不是呆板读书,而是学生主动探索体验,自主阅读的过程。带着这种思考,我放慢了学生的探索过程,把时间留给了学生体验、发现。当然,教师要舍得课前花大量时间准备,学生也要花大量时间动手做阅读探究材料,师生付出更多的辛苦,才能收获对学生来说一生的“长效”。
(3)“做”语文,意味着更需要创造性地教。阅读课并不是老师教,学生反复读。它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变被动为主动。做泥塑,画连环画,阅读写批注,手抄报,归纳、整理资料,充分利用主题学习馆,对人物阅读研究,并进行探究验证。这一系列创造性的“做”,使全班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这样的“做”语文,不仅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学生的资源又得以共享,各种语文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做”创设阅读情境,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多问、多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读水浒人物的内涵,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通过“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更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老师让学生给连环画写解说词,给心爱的泥塑说悄悄话,其实就是学生一种体验的表达,真情的表白。它拓展了学生学习语言的领域,多层面、多角度地提高了他们的语言素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语文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做中学”,但作为一种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运用。
(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
“做中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是一种学习方法,探究的本质是学习主体的亲历,亲历就是“动手”取证的过程。“动手”之后的“动脑”,需要把获得的“证据”整理、提炼、概括,即我们称之为探究结果的感悟和发现,再通过交流表达出来。如在语文领域,我们选择了科普类的课文,从动手体验写作文、课外拓展阅读等方面加以研究。最近,笔者在上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学生感受到了人物形象的性格魅力,就对《水浒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对《水浒传》来一番研究。笔者锐意创新,充分运用“做中学”理念执教《水浒群英会》一课,学生趣味盎然,印象深刻,效果明显。
二、 尝试“做中学”
片断一: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师:除了林冲,你还想知道水浒中的哪些英雄?生:我想知道鲁智深是个怎样的人?生:我想知道武松除了武艺高强,还有什么特点?生:宋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为什么要毒死他的兄弟们?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生:我想知道水浒中的三位女英雄分别是谁?……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好问题,如果全部去研究恐怕难以解决,那老师给大家分分工,六人一小组,每小组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人物,再抓住这个人的特点去探究品读好不好?【反思】本来是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想要研究的问题,学生才会有努力去关注和解决的欲望和动力。从提出问题到选择问题,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片断二:学生“做”中探究发现(把学生带到主题学习馆,分成若干个小组)。师:大家敬佩的英雄各不相同,看来对人物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水浒》人物众多,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三位英雄。(学生再次认真品读自己喜欢的人物故事,每人发一张研究方案,六人小组热烈讨论,小组长做好汇总记录。)师:哪些人是林冲的粉丝?读了关于他的什么故事?你读懂他是个怎样的人吗?生:林冲是个委曲求全的人,尽管高衙内一再陷害他,他都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他忍辱负重。《水浒》一开始就写了。生:林冲对洪教头的忍让就是很好的说明。师:他的确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林冲还有性格的另一面,谁来说?生:他结交天下英雄豪杰,比如像柴进、鲁智深等,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师:好的,读文章就是要品一品,回味回味,才能把人物读活读懂。鲁智深呢,他是不是也跟林冲一样?生:不,通过读《水浒》,我发现鲁智深是个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人,野猪林这个故事就能很好地体现出这个人物的特点。师:看来这位同学已经成了水浒迷了,我们要向他学习。其实鲁智深还有很多特点,我们以后来学习、研究他。生:老师,我们想聊一聊武松这个人。他主要性格特点是:一身虎胆,武艺高超,嫉恶如仇,行侠仗义。师:真是妙语连珠,何以见得?生:景阳冈打虎就能看出他的一身虎胆、武艺高超。生:怒杀王婆,可以看出他的嫉恶如仇。【反思】由于主题是从学生中来的,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就能倾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地制订方案,积极地开展研究,自然也能取得好的效果。当然,问题的提出是成功的一半,探究主题确定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充分发表看法,集思广益,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 反思“做中学”
“做中学”是一种理念,虽源于科学课程改革,但对于语文教学也有着宝贵的探索意义。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阅读、感悟、体验、动手实践作为学习方法,对小学生学习语文非常重要。
(1)“做”语文,意味着学习方式的改变。“做”意味着一种过程,探索、体验语文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目前,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学生仍然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缺乏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做”中学语文,能真正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假设——想办法验证——探索发现——交流表达——拓展运用,将学语文推进到主动获取的层面。学生获得了主动学语文的习惯、兴趣、方法,将更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和提升语文水平。
(2)“做”语文,意味着“高效”变“长效”。每节课的“高效”,能否变为孩子一生的“长效”,的确值得每位语文老师认真思考。这样的课型,并不是什么有着全新理念的课。但折射出的理念,值得回味。对这样的课定位,不是呆板读书,而是学生主动探索体验,自主阅读的过程。带着这种思考,我放慢了学生的探索过程,把时间留给了学生体验、发现。当然,教师要舍得课前花大量时间准备,学生也要花大量时间动手做阅读探究材料,师生付出更多的辛苦,才能收获对学生来说一生的“长效”。
(3)“做”语文,意味着更需要创造性地教。阅读课并不是老师教,学生反复读。它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变被动为主动。做泥塑,画连环画,阅读写批注,手抄报,归纳、整理资料,充分利用主题学习馆,对人物阅读研究,并进行探究验证。这一系列创造性的“做”,使全班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这样的“做”语文,不仅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学生的资源又得以共享,各种语文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做”创设阅读情境,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多问、多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读水浒人物的内涵,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通过“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更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老师让学生给连环画写解说词,给心爱的泥塑说悄悄话,其实就是学生一种体验的表达,真情的表白。它拓展了学生学习语言的领域,多层面、多角度地提高了他们的语言素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语文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做中学”,但作为一种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运用。
(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