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音乐家扬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pi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说明]
  1.设计理念
  创设良好和谐的情感氛围,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运用揣摩、朗读等手段,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咀嚼语言的蕴涵,品味语言的精妙,通过朗读、体验,从而感知、理解文本,唤醒学生的人生体验,激活生活积累,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故事中体会到扬科对音乐的热爱及其悲惨的命运,受到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同情关心弱者,珍惜幸福生活的感情。
  (3)体会文中一些描写生动,感情色彩强烈,含义深刻的句子。
  3.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插图,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眼”(热爱音乐、小提琴)和“人眼”(扬科眼神的变化),深刻领悟课文内涵,体会其情感因素,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1.以图入境,调动情感
  (1)出示放大的插图,问:跪在小提琴前面的是什么人?
  (2)扬科是个怎样的孩子?
  (3)你们是从哪一段知道扬科悲惨地死去的?
  课件出示: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配上凄凉的音乐)
  ①自由读。再全班读。
  ②你能读懂此时此刻大自然音乐的情感吗?请说出你此刻心里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用“扬科是个怎样的孩子”的问题,从课文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然后从故事的结局创设情境,进行质疑,组织学习课文。
  2.据图悟境,领悟情感
  (1)学习3~5自然段,感受扬科对音乐的热爱。
  ①扬科喜欢大自然的音乐,他在哪里听到哪些音乐?
  课件出示:(象声词)
   树林里噢咦噢咦地奏乐;树林里奏乐,噢咦噢咦;
   青蛙呱呱呱呱地叫;青蛙叫,呱呱呱呱;
   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 啄木鸟啄着树干,笃笃笃笃;
   麻雀叽叽喳喳地歌唱; 麻雀歌唱,叽叽喳喳;
   风吹得木杈呜呜作响。 风吹木杈作响,呜呜呜呜。
  ②学生个性化朗读象声词。
  ③你能想像出扬科还听到什么声音吗?
  ④齐读3、4、5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象声词为凭借,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怎么读像音乐?谁朗读得与别人不一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朗读可能如音乐一般美妙,或长或短,或低或高,从而体会扬科对声音的敏感,感受他的音乐天赋。
  (2)学习6~11自然段,感受对小提琴的喜爱。
  ①请同学们看图,思考:扬科为什么跪在小提琴前面?
  播放小提琴曲(20秒)。
  ②请同学们默读6~11自然段,找出扬科酷爱小提琴的句子,边画边把自己的感受写在句子的旁边。
  课件出示:
  A.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呀!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就够满足的了。
  问题:
  a.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b.体会得这么好,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c.引读。
  B.他躲在草堆后面,眼巴巴地透过开着的门,望着挂在墙上的小提琴。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动,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推着他那柔弱的、瘦小的身子悄悄地向门口移动。
  a.读出问题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请同学们自己把这段读一读,看你读出问题没有?
  问题一:“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问题二:听着听着,老师也听出问题来了:虽然害怕,他为什么又进去,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b.指导朗读。
  C.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
  a.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b.为什么用“跪”?
  c.指名读。
  ③同学们,正是扬科对小提琴的爱,使他战胜内心的恐惧,终于见到了日夜思念的小提琴(出示挂图)。
  A.仔细观察图画,你知道什么?你能从课文中读出相关的句子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图文结合,指导朗读。)
  B.引读10~11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是不言而喻的了,如何多读呢?如果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反复读会有“放羊”之嫌,如果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老师读又有违“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要求。在这里,借助音乐、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依据个人理解和特定的情境读出不同的语气,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教师“无为而治”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3.抓住人眼,体验情感
  (1)观察插图,思考:这样一个富有音乐天赋、酷爱小提琴的孩子,为什么仅仅摸一摸这把小提琴就遭到毒打,他的结局怎样?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把描写扬科眼神的句子找出来。
  课件出示:
  ①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
  ②他躲在草堆后面,眼巴巴地透过开着的门,望着挂在墙上的小提琴。
  ③管家看了扬科一眼,这个瘦小的孩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
  ④扬科一句话也没有说,他也许是吓坏了,只是瞪着眼睛,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鸟。
  ⑤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
  问题:
  A.读一读,议一议,把你的感受在小组说一说。
  B.从“闪闪发光的眼睛——眼巴巴地望着——惊恐的眼睛——瞪着眼睛——睁着眼睛”你体会到什么?
  C.齐读描写眼神的五个句子。
  设计意图:对教材进行深入地挖掘,关注到教材中“人眼”的变化这一暗线,以此为切入点,拉动语言材料,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思维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由此我们想到,对任何一篇课文,教师要有总揽全篇的气度,也要有咀嚼再三的功夫,不仅了解课文说了什么,更要聚焦于“怎么说”,关注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决不能让那些看似细小却又是有血有肉的一个字、一个词,乃至一个标点溜走。
  4.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导语:生活里的音乐还是那样美好,小提琴还是那么可爱,可是我们的小扬科却要和我们永别了。此时此刻,相信你再读这一句时,一定会读得更动情。
  课件出示: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哀婉的音乐让人心痛,扬科的遭遇令人唏嘘,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中,学生的朗读自然是“情到深处自然浓”。
   (2)总结课文:小音乐家扬科为了看小提琴竟被活活地打死!他的命运是这样的悲惨。假如扬科这个极有音乐天赋的孩子,生活在我们身边,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这节课,教师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感悟语言,体悟情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感知,在感知中升华,随着扬科一起欢乐一起忧,一起悲伤一起痛。
其他文献
疑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差不多”    A 三年级的“一课三议”活动,评课时,发现执教老师的备课上没有教学目标。教师说这是为上教研课而重新备的课,主要是把上课要讲的写下来,教学目标还没来得及从教参上抄上去。  B 语文教师备课展览,许多老师竟生发相同感慨:怎么教学目标都可以用“学会生字,理解新词;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熏陶或感染”这三条“推而广之”呢?不同年级、不
综述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机理及进展。
数学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重要文化基础课程,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对认知水平和应变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中职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教育目的就是为社会培
在我们身边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间因一本书,一件学习用品,几句冷言,一点小摩擦而发生口角甚至拳脚相加;有的学生因作业完成不好,被老师批评几句就闷闷不乐,心存不满;有的学生遇到难题,思考过后答不出来,就放弃了;有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和家长吵闹,有的学生甚至离家出走,走向极端。   现在独生子女学生已成为主流,他们是家庭的宠儿,家庭模式多为“4 2 1”。他们从小备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宠
上午第二节课,根据教务处统一安排,全体语文教师在三(5)班听语文研讨课。上课铃声已经结束,还有几位匆忙赶来。其中一位悄悄问旁边的听课者:“这节课上的什么内容啊?”“呵呵,我也是刚来,还不太清楚。”显然他们对于今天的研讨课都是匆匆忙忙无备而来的。这种不做任何准备、糊里糊涂听课的现象在许多学校的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中是屡见不鲜的。  公开研讨课教学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活跃学术气氛的一种好形式,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含义,并能正确写分数。  2.学会借助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体会数学来自生活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理解其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三个同样大小的圆、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