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语言发展的黄金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规范地学习汉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诵读经典文章。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同时培养想像力,为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选好文本是朗读训练的前提
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出自于各个时代文学大师之笔或优秀文学作品,语言规范精美而且风格不一。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收录的课文,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的发展。笔者认为1至3年级学生最好是把每篇文章都背诵下来,有困难的学生可选择一些精彩的段落或片断背下来,其余的课文也至少应熟读。到了中高年级,背诵的分量逐渐减少,但熟读课文的要求不能降低。除了教科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选读经典美文,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选择课外读物除了思想性要好之外,语言规范、精美是必需的。中外童话名著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叶圣陶等作品可多介绍给学生去看去读,防止学生过早受到不良的语言污染。
二、充足的时间是朗读训练的保证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验品味”。课前预习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学生要读通读顺课文,不懂的字通过查找字典来解决。学习课文时带有学习任务的朗读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就是从整体朗读到局部朗读,再到整体朗读。此阶段的朗读目的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在进行语言的规范训练。学完课文后的朗读,目的是让学生熟读课文,从而自然而然地把精彩片断背诵下来。本人认为低年级学生学习新课,每节课阅读的时间应有20至25分钟,中高年级要有15至20分钟时间。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精讲,去除一些不必要的提问,节省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可以少布置书面作业,特别是低年级,在家里由其父母督促孩子的朗读完成情况。早会课时间或下课前2分钟也可进行一些朗读活动。总之,朗读训练贵在坚持,养成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就出未了。
三、规范的指导是朗读训练的关键
在朗读技巧训练方面,老师要做好四个方面的指导:一是轻重音处理;二是停顿的安排;三是语速快慢的控制:四是语调高低的把握。简单地说,强调性的、引起人们注意的要读重音。如《乡下人家》“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来”,“探”字就要读重音。又如《桥》这一课,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3个短句,作者连续用了3个感叹号,说明当时情况紧急。对“窄”“挤”“排”3个字都要读重音,且语速要快、声音要高,语气果断不容分说。反之伤悲的,发人深思的则要读慢点、轻点。同样是《桥》这一课,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未祭奠她儿子和丈夫,就要放慢语速,用低沉伤感的语调读出对老汉的深切怀念。
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必须是建立在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并融入读者自身情感的基础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每次的朗读都是一个再次对作品情感体验和情景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行为归纳起来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初读,扫除文字障碍;第二阶段再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第三阶段精读,品词悟句领会作者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四阶段创造性读,读者转化角色,融入个人情感,入情入境。当然这里所说的四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情况是决定学生是否进入角色的关键点,也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朗读形式化、肤浅化、技巧化。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产生的作用也最为深远。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好朗读的示范,要读得准、读得顺,读出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唯有多看书,多写作,多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在朗读能力方面要严格规范锤炼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课文录音虽然也属于范读的一种,其优点是读音标准,字正腔圆,但它永远达不到教师范读所具有的亲和力和真实感,无法取代师生心灵的沟通。放下教师的架子,时常给学生范读,哪怕你读得不是那么好,学生也一定会非常欢喜的,这一点毋庸质疑。
对学生的朗读,教师则要及时点评,做到以评促读。既要注意技巧的指导,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入情入境,坚决反对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作秀或平平淡淡的对语言文字的机械性声音转换。点评的原则是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以鼓励为主。点评要简练,有针对性,不要一成不变。类似“太棒了”“真好”或“感情要丰富点”这样的评语显得过于苍白、脸谱化,不利于学生发现自己朗读中具体的优缺点。
四、兴趣的培养是朗读的动力
学生只有对朗读真正产生兴趣,才会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有几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朗读兴趣:一是创设浓厚的朗读氛围。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旗帜。时常在学生面前来一段,学生一定会很喜欢的: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培养朗读尖子生,让能者引路,进而带动更多学生加入这个群体:每学期举行一些课文朗读、故事会、诗歌朗诵等比赛;开展让父母参与的“亲子朗诵会”,对获奖的和参与的同学、家长张榜公布。通过以赛带读,以评促读,营造读书氛围。二是朗读的方式多样化。教师要善于变换朗读的花样,让学生乐于其中。以人数多少划分,有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开火车”读、学生自由读等;以情景创设划分,有配乐读、扮角色读、教师引导学生接读、表演性读等。三是为学生建立朗读成长记录袋。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记录声音提供了可能性。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为全班的学生录制朗读光盘。学生拿到光盘回到家里与亲人分享同学的朗读,找一找自己的优缺点,和以前的朗读比一比,是否有进步,既能听到自己成长的脚步声,又获得一份值得纪念的礼物。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厦门市同安大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一、选好文本是朗读训练的前提
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出自于各个时代文学大师之笔或优秀文学作品,语言规范精美而且风格不一。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收录的课文,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的发展。笔者认为1至3年级学生最好是把每篇文章都背诵下来,有困难的学生可选择一些精彩的段落或片断背下来,其余的课文也至少应熟读。到了中高年级,背诵的分量逐渐减少,但熟读课文的要求不能降低。除了教科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选读经典美文,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选择课外读物除了思想性要好之外,语言规范、精美是必需的。中外童话名著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叶圣陶等作品可多介绍给学生去看去读,防止学生过早受到不良的语言污染。
二、充足的时间是朗读训练的保证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验品味”。课前预习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学生要读通读顺课文,不懂的字通过查找字典来解决。学习课文时带有学习任务的朗读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就是从整体朗读到局部朗读,再到整体朗读。此阶段的朗读目的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在进行语言的规范训练。学完课文后的朗读,目的是让学生熟读课文,从而自然而然地把精彩片断背诵下来。本人认为低年级学生学习新课,每节课阅读的时间应有20至25分钟,中高年级要有15至20分钟时间。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精讲,去除一些不必要的提问,节省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可以少布置书面作业,特别是低年级,在家里由其父母督促孩子的朗读完成情况。早会课时间或下课前2分钟也可进行一些朗读活动。总之,朗读训练贵在坚持,养成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就出未了。
三、规范的指导是朗读训练的关键
在朗读技巧训练方面,老师要做好四个方面的指导:一是轻重音处理;二是停顿的安排;三是语速快慢的控制:四是语调高低的把握。简单地说,强调性的、引起人们注意的要读重音。如《乡下人家》“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来”,“探”字就要读重音。又如《桥》这一课,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3个短句,作者连续用了3个感叹号,说明当时情况紧急。对“窄”“挤”“排”3个字都要读重音,且语速要快、声音要高,语气果断不容分说。反之伤悲的,发人深思的则要读慢点、轻点。同样是《桥》这一课,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未祭奠她儿子和丈夫,就要放慢语速,用低沉伤感的语调读出对老汉的深切怀念。
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必须是建立在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并融入读者自身情感的基础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每次的朗读都是一个再次对作品情感体验和情景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行为归纳起来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初读,扫除文字障碍;第二阶段再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第三阶段精读,品词悟句领会作者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四阶段创造性读,读者转化角色,融入个人情感,入情入境。当然这里所说的四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情况是决定学生是否进入角色的关键点,也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朗读形式化、肤浅化、技巧化。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产生的作用也最为深远。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好朗读的示范,要读得准、读得顺,读出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唯有多看书,多写作,多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在朗读能力方面要严格规范锤炼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课文录音虽然也属于范读的一种,其优点是读音标准,字正腔圆,但它永远达不到教师范读所具有的亲和力和真实感,无法取代师生心灵的沟通。放下教师的架子,时常给学生范读,哪怕你读得不是那么好,学生也一定会非常欢喜的,这一点毋庸质疑。
对学生的朗读,教师则要及时点评,做到以评促读。既要注意技巧的指导,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入情入境,坚决反对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作秀或平平淡淡的对语言文字的机械性声音转换。点评的原则是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以鼓励为主。点评要简练,有针对性,不要一成不变。类似“太棒了”“真好”或“感情要丰富点”这样的评语显得过于苍白、脸谱化,不利于学生发现自己朗读中具体的优缺点。
四、兴趣的培养是朗读的动力
学生只有对朗读真正产生兴趣,才会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有几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朗读兴趣:一是创设浓厚的朗读氛围。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旗帜。时常在学生面前来一段,学生一定会很喜欢的: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培养朗读尖子生,让能者引路,进而带动更多学生加入这个群体:每学期举行一些课文朗读、故事会、诗歌朗诵等比赛;开展让父母参与的“亲子朗诵会”,对获奖的和参与的同学、家长张榜公布。通过以赛带读,以评促读,营造读书氛围。二是朗读的方式多样化。教师要善于变换朗读的花样,让学生乐于其中。以人数多少划分,有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开火车”读、学生自由读等;以情景创设划分,有配乐读、扮角色读、教师引导学生接读、表演性读等。三是为学生建立朗读成长记录袋。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记录声音提供了可能性。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为全班的学生录制朗读光盘。学生拿到光盘回到家里与亲人分享同学的朗读,找一找自己的优缺点,和以前的朗读比一比,是否有进步,既能听到自己成长的脚步声,又获得一份值得纪念的礼物。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厦门市同安大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