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应当引领学生积极探究,促进其思维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说几点看法,期望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带来有益的帮助。
一、创设探究式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探究式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例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李大伯想用栅栏围成一个羊圈,他有18根1米长的栅栏,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么做,有多少种围法呢?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较为熟悉,也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积极思考。通过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解答,锻炼了思维能力,促进了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充满疑问是推动学生去探索的动力,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形成积极动脑、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产生怀疑和探究的心理,并促使他们去思考,从而形成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具备较好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的知识敢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形成较好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此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将数字0排除在外呢?如何比较分数■与分数■的大小,它们是什么关系呢?促使学生去思考和分析,找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引领学生交流探究,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成绩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还需要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通过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分享,使学生共同发展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组织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好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利用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例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下册“圆”这节课时,就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如“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教师给予引导和启发。通过引领学生交流探究,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交流中得到有效发展。
四、善于设置错误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很多人认为,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正确的知识,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教师偶尔故意设置错误的问题,却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而应当学会改变。如一些教师故意将问题讲错,引起了学生的争论,在争论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养成敢于质疑的精神。也有的教师故意装出被问题难住的假象,然后让学生来思考,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学生解答出来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还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有效评价激励探究,促进思维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多给予他们鼓励,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锻炼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正确回答一个问题之后,教师应给予表扬。如果学生没能回答出问题,也不要批评学生,而是用鼓励性语言来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不要气馁。从成人的角度来看,这些鼓励和评价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提高他们学习信心的重要力量。只有鼓励学生去探究、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探究学习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乐趣,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时,有的学生不能从书本的图形中找出它们的特征,此时,教师可鼓励他们制作一个立方体,通过实物正确认识和了解这些立体图形。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创设探究式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领学生交流探究、善于设置错误问题和有效评价激励探究等。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同时,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为将来的科研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教师的引领探究,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创设探究式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探究式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例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李大伯想用栅栏围成一个羊圈,他有18根1米长的栅栏,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么做,有多少种围法呢?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较为熟悉,也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积极思考。通过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解答,锻炼了思维能力,促进了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充满疑问是推动学生去探索的动力,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形成积极动脑、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产生怀疑和探究的心理,并促使他们去思考,从而形成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具备较好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的知识敢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形成较好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此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将数字0排除在外呢?如何比较分数■与分数■的大小,它们是什么关系呢?促使学生去思考和分析,找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引领学生交流探究,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成绩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还需要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通过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分享,使学生共同发展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组织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好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利用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例如,在学习五年级《数学》下册“圆”这节课时,就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如“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教师给予引导和启发。通过引领学生交流探究,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交流中得到有效发展。
四、善于设置错误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很多人认为,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正确的知识,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教师偶尔故意设置错误的问题,却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而应当学会改变。如一些教师故意将问题讲错,引起了学生的争论,在争论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养成敢于质疑的精神。也有的教师故意装出被问题难住的假象,然后让学生来思考,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学生解答出来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还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有效评价激励探究,促进思维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多给予他们鼓励,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锻炼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正确回答一个问题之后,教师应给予表扬。如果学生没能回答出问题,也不要批评学生,而是用鼓励性语言来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不要气馁。从成人的角度来看,这些鼓励和评价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提高他们学习信心的重要力量。只有鼓励学生去探究、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探究学习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乐趣,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时,有的学生不能从书本的图形中找出它们的特征,此时,教师可鼓励他们制作一个立方体,通过实物正确认识和了解这些立体图形。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创设探究式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领学生交流探究、善于设置错误问题和有效评价激励探究等。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同时,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为将来的科研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教师的引领探究,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