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常常使许多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兴趣则正好可以起到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的桥梁作用,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推动力。下面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是否感兴趣,往往决定着他们对探究问题的认识是否深入,对探究活动是否真正投入。因此教师应注意利用探究内容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教“角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角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角……然后我打开电子白板,播放有关角的演示课件,让学生自己到白板上画角。在双方互动完成演示后,又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画的不同的角多。 最后举例说明角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通过这些步骤,使学生对角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数学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除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牢牢掌握住所学的知识。
二、寓教于乐,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景,通过游戏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说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很容易回答正确;再让学生随便说几个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部分学生会感觉有些困难;再让学生拿出火柴棒随便拼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大部分学生觉得更困难了。这时,有一位学生拼出了123这个数,教师马上判断这个数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很惊讶:他自己都还没有算好,老师怎么一下子就能判断出来呢?这时,教师请学生说出任意一个三位数让教师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验证,学生发现老师都答对了。在学生流露出渴求的眼神时,教师娓娓道来:“怎样才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呢?关键要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激起之时,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规律活动的最佳时机。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比教师硬塞要好得多。
三、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的活动,让学生针对一些实际问题,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知识。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并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促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四、体验成功,增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身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鼓励、诱导、点拨,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教师布置任务:“今天,就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剪、拼的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有的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后不少学生都推导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获取,是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完成的,这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也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特别是当后进生感到泄气、自卑时,教师要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就会在学习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数学是一门抽象、枯燥的学科。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从而最终实现“快乐学习”这一根本宗旨。
(责编 周侯辰)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是否感兴趣,往往决定着他们对探究问题的认识是否深入,对探究活动是否真正投入。因此教师应注意利用探究内容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教“角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角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角……然后我打开电子白板,播放有关角的演示课件,让学生自己到白板上画角。在双方互动完成演示后,又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画的不同的角多。 最后举例说明角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通过这些步骤,使学生对角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数学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除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牢牢掌握住所学的知识。
二、寓教于乐,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景,通过游戏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说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很容易回答正确;再让学生随便说几个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部分学生会感觉有些困难;再让学生拿出火柴棒随便拼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大部分学生觉得更困难了。这时,有一位学生拼出了123这个数,教师马上判断这个数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很惊讶:他自己都还没有算好,老师怎么一下子就能判断出来呢?这时,教师请学生说出任意一个三位数让教师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验证,学生发现老师都答对了。在学生流露出渴求的眼神时,教师娓娓道来:“怎样才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呢?关键要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激起之时,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规律活动的最佳时机。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比教师硬塞要好得多。
三、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的活动,让学生针对一些实际问题,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知识。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并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促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四、体验成功,增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身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鼓励、诱导、点拨,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教师布置任务:“今天,就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剪、拼的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有的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后不少学生都推导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获取,是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完成的,这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也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特别是当后进生感到泄气、自卑时,教师要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就会在学习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数学是一门抽象、枯燥的学科。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从而最终实现“快乐学习”这一根本宗旨。
(责编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