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xue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原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示范性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学术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小学语文(实验本)教材主编。主要著作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研究》《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概述》《语文教学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等四十多部。
  冯骥才的《挑山工》是一篇叙事说理性散文,被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选编为中(高)年级的讲读课文。无论是作为四年级课文还是五年级课文,教师在教学时无不将认识课文隐含的哲理(理解“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作为教学重点。
  请看下面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预习检查。
  回答:我心中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默读3—6节,画出“我”与挑山工几次相遇的句子,交流并朗读。
  二、读挑山工意味深长的那段话,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理儿?
  1.出示学习提示:细读这段话,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理儿?请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批注。
  3.全班交流批注。
  4.归纳挑山工话中的哲理。
  三、用几句话说说你心目中那个坚持不懈的挑山工。
  1.引读挑山工说的这段话。
  2.说几句话描述你心目中的那位挑山工。
  3.为课文中的插图题词,用挑山工的精神实现自我激励。
  四、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挑山工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个教学设计明显是以理解课文哲理为主线串起整个教学过程的。 其间,教师虽然也设计了朗读、写批注、说话、写话等方面的语文训练,但这些训练零散地添加在教学过程之中,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的主线依然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作为一篇含义深刻的课文,理解挑山工话的含义并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当然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但将它作为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主线来设计教学过程,却很容易造成语文课程性质的异化。
  深入分析这个教学设计会发现,尽管教师具有较强的语文课程意识,比如千方百计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安排多项读、说、写方面的教学内容,但由于这些教学内容都是随课文添加,因而呈碎片化状态,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课堂中,学生是写批注了,但看不出他们这次写的批注与以往写的有何不同;课堂中还训练学生说话、写话了,但是这堂课学生说的话、写的话与以往相比究竟有何变化,在语言质量上有何提高,也不明显。可以这么认为,这堂课里学生有了一次写批注的经验,也经历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但是并不意味着有真正学习行为的发生。真正学习行为发生的标志是学生行为的变化。从现场情况看,尽管部分学生写的批注也很精彩,个别学生说话、写话的质量也不错,但它们反映的是学生原有的水平,并不反映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在语言文字上的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从这个表述可以看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该成为每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并且贯穿于每篇课文教学的始终。上述这节课从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留下的最深印象似乎是对挑山工坚持不懈精神的理解,这似乎达成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遗憾的是,这并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这堂课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究竟想教什么,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究竟可以获得哪些新的收获和提高,教师并没有想明白。由于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对语文课程性质把握不准,所以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就很难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是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的。绝大部分教师对此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其实,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只适合一种教学内容的指导,即“如何读懂一篇课文”。即便是指导学生如何读懂一篇课文,教师也应该将“如何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指导作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会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步骤,领会每个步骤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操作,因为只有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理解了挑山工“坚持不懈”的精神,那么学生收获的只是思想认识,其阅读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提高。
  如何围绕阅读方法指导来设计教学过程呢?我们来研读另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预习检查。
  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情?(课文主人公是一位挑山工。文章主要写作者登泰山时遇到一位挑山工,虽然他肩挑重担,走得比游人慢很多,但最后他还是走在了游人前面。)
  二、怎样读懂一篇课文?
  提示:阅读一篇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这是阅读的第一步。高年级学生要真正读懂一篇课文,还必须进一步读懂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找出关键句子。
  A.挑山工说的那段话点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B.课文结尾这句话(“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也很关键。
  2.小组讨论:从挑山工的这段话中看出作者想说明什么道理?(说明挑山工走的和游人是一条道,但是比游人走的路长一倍;说明作者喜欢挑山工,一直把挑山工的画挂在自己的书桌前,因为需要它;说明挑山工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地往前走,所以比游人走得快;说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3.比较、归纳出挑山工话中的哲理。(作者想說明的是挑山工做事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不仅挑山工需要,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因此,归纳文章中心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就挑山工论挑山工,而要进行归纳、提炼,概括出一般的道理。)
  4.方法总结。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拓展阅读冯骥才《花的勇气》,尝试用学到的方法读懂这篇课文。
  高年级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不能仅仅读懂课文写了什么,还必须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是高年级学生与中年级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的要求之区别所在。这堂课,教师将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不仅理解了这篇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还初步知道了归纳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这说明教学一篇课文如果仅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那么学生收获的只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而学生如果能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会某种阅读方法或表达方法,那么他们获得的才是语文能力。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挑山工》这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师通过这个例子着重指导的是一种阅读方法。也就是说,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阅读方法才是这堂课的重点目标。这堂课的过程设计,不论是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还是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拓展阅读,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的。与前面那个教学设计比较,这份教学设计没有了“写批注,说话、写话”这样的教学环节,但这样设计反而使教学重点更突出,目标更清晰,效果更明显。尤其是“拓展阅读”环节,前一个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体会挑山工坚持不懈的精神”,后一个设计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再读一篇课文。这样的实践不但能让学生对所学的阅读方法获得更正确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运用方法。这是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它能极大地提高这堂课的教学效率。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项难度很高的练习,不是经过一次指导就能学会的,而且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各不相同,比如写人的文章,叙事的文章,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差异很大,有的是赞美人物的思想品质,有的是想说明某个道理,有的是想抒发思想感情等,所以如何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在小学阶段应该进行反复指导。教师自觉地将方法指导作为教学重点,经常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会有很大帮助。
  责任编辑 姜楚华
其他文献
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运算教学显得比较简单,通过反复操练似乎就可以达到又快又准的要求,所以被戏称为“小运算”。然而,运算知识作为数学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学科素养,比如数学关键能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活动经验,小运算可谓是包含 “大道理”。  在实际运算教学中,很容易出现“因小失大”的问题,即关注了运算的正确率,却忽略了运算教学中蕴含的“抽象——推理——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忽视了运算中包含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作者柳宗元贬官至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游记不仅描写了山川景物的形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心境。因此,教师教学时往往会把理解作者情感放在首位。笔者研读教材时发现这篇文章写景很有特点,适合做作文训练的范本,于是将“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写景”确定为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过程分三个步骤:  第一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的福祉。新课改以来,汉川市教育局一直致力于立足自身实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汉川的百万人民感受到教育之福、发展之利。近几年,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抓手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让汉川教育面貌为之一新,让汉川教育质量稳中向好。本刊从2017年第9期开始,将以不同形式连续展现汉川市课程改革的经验,给读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呼鹰台上爱秋清,鹦鹉洲前看晚晴。红叶蝉声湘寺远,碧潭鸿影汉川明。” 明代
作者:曹文轩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力作。  ★一部关于信任、勇气、感恩的长篇小说,一个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动物故事。  ★曹文轩首部动物小说。  内容简介:该书讲述了小狗沫沫与主人船花、大公狗黑风之间的故事。船花对沫沫的同情和收留,黑风对沫沫的冒死相救,沫沫对黑风的温情陪伴和患难与共,黑风为了沫沫和孩子选择自我牺牲,等等。作品以动物的名义重新诠释“爱”,带给孩子
选材能力指动笔作文时寻找到相关素材的能力。学生选材中常常面临三种困境,要么无材可选,要么选材陈旧,要么选材肤浅。出现这三种情况,究其根源均与选材能力不足有关。  事实上,生活中不缺乏素材。我们每天会看到很多现象,听到很多事情,思考很多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作文素材。这里使用“可以”,是想说明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虽然具备成为素材的条件,但它们并不必然能作为素材使用,那些过于陈旧的材料,如洗衣服、做饭等,
20年前的渔洋关中学,仅有的洋机械是学校帮扶单位淘汰的数台二手电脑,被当做宝贝一样看护使用,编个题目、设计张统计表,感觉方便很多。  5年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改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可共享网络资源、可实物实验投影的“班班通”教学设备落户我校。学校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设备的信息化。  2016年,有著44年办学历史的渔洋关中学迁址,教学设备再次提档升级,一体机、录课室、多媒体教师电子屏、校园网
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选编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中。这首诗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人以狭窄阴沉的雨巷比喻当时黑暗的社会,以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比喻在革命中失败的人,以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比喻朦胧而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朦胧而幽深的美感。  为什么会有这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准确定位一首诗歌的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关注诗歌的育人价值。从哲学范畴看,价值主要有三大要素:客体属性、主体需要以及人的创价活动。以此类推,诗歌的育人价值也有三大要素:诗歌的属性、各学段学生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围绕诗歌所进行的教学互动(也可称之为诗歌的主体化过程)。  一、诗歌的属性·共通价值·诗歌教学的总目标  诗歌的属性决定诗歌的共通价值,对应的是诗歌教学的总目标。  诗歌作
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级和册数)第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回扣“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说课时,她介绍说,“因为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无独有偶,笔者的学生模拟教学时,无一例外地认为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  上网查一查相关资料,发现大家都是这个观点。找来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课程教
用思维导图指导习作教学,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丰富想象。笔者以鄂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指导课——《玩具宝贝》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确定主体  孩子的童年总是与玩具相伴相随,因此《玩具宝贝》这个题目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教师不用担心学生无话可说。教师真正需要思考与面对的问题是:每个学生都有很多玩具,究竟选哪一个进行习作呢?这个问题关系着习作指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