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升教学实效的关键。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语言能力是基础。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学生的语言能力存在一种“先天性”的不足。本文以此为核心,对数学课堂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价值进行分析,提出培养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 农村学校;数学课堂;语言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212-01
数学课堂之上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单单强调的是基本的语言逻辑,更是一种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相比于语文学科,数学学科也涉及到大量的数学语言。但对于农村数学课堂而言,这种语言表達能力方面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之上由于语言能力不足存在词不达意的问题,导致课堂双向沟通很难实现,从而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农村数学课堂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价值
(一)响应课改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课堂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言能力成为数学课堂关注的焦点所在。从农村数学课堂的交流情况来看,通常存在着数学课堂双向交流丧失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有限,对于数学问题的回答缺乏自信。在这种不愿意表达的恶性循环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迟迟得不到锻炼。且教师在课堂之上缺乏有效引导,也是语言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对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农村数学课堂之上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方法,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提高课堂有效性
农村数学课堂,双向沟通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出发,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已经被现代教育所抛弃。师生互动,平等沟通的模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特别是数学课堂之上,双向沟通能够实现对问题的探究,使得学生在教师所想要构筑的逻辑框架下同时进步,更好的去理解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说,农村数学课堂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三)增强学习兴趣
有效的交流是学生感受学习兴趣的基础,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对课堂之上的有效交流环境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缺乏数学课堂之上的有效沟通,将造成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不足,现代双向沟通的课堂环境沦为传统的单项信息灌输的模式,影响学习效果。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开展有效学习。
二、农村数学课堂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方法及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
曾有心理学家表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以说兴趣对于学生而言是最好的老师,能够依托兴趣所带来的主观能动性,更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当中来。基于此,农村数学课堂之上想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则需要以营造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为基础。一方面,教师适当引导。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在表达能力方面的欠缺,并积极的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例如,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的游戏,来调节课堂的紧张氛围,舒缓学生的心情,从而提高学生勇于表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教学内容,可以做好优化与处理,控制问题的难度,使得学生在问题解决之后树立自信心,以此点燃导火索,燃放学生的表达热情。只要调动起学生的语言表达热情,则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二)优化师生之间沟通关系
农村数学课堂之上,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体,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也是围绕这两个主体来进行。优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关系,是保证农村学校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对数学语言的表达上面。如在表达“数位”与“位数”、“线段”与“直线”等,不能混为一谈。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教师在课堂之上使用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榜样性作用较强,很容易模仿教师的言行。对此,自我约束与要求,能够展现教师的榜样作用,为师生沟通关系营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合理的组织提问。对于农村学生而言,良好的沟通要以有效的引导为前提,使得学生可以放开自我,避免伤及学生的自信心。以引导问题的有效设置,激发学生的思考,主动参与交流,表达看法。敢说、能说,才能够强化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实效。
(三)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
语言环境的营造是基础,沟通环境是核心,但想要发挥出综合效用,还需要多元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目前,可以被应用到农村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较多,对学生语言能力有直接影响的如小组合作教学法、同桌交流等。在小组合作教学法方面,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4-6人的小组,并且要保证组内差异,组间均衡的特点,保证小组内能够开展积极交流,共同进步。小组间有一定的竞争,能够促进交流。而同桌交流的方式,则是可以在日常数学课堂之上进行,方便语言能力的持续提升。但也需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能力表现是需要围绕数学课堂来进行,而并非完全自主,教师需要合理组织,避免交流失效,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郑成燕.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1):74.
作者简介:邱碧霜,(1970-),福建同安,大专,五显中心小学,语言能力培养。
关键词 农村学校;数学课堂;语言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212-01
数学课堂之上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单单强调的是基本的语言逻辑,更是一种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相比于语文学科,数学学科也涉及到大量的数学语言。但对于农村数学课堂而言,这种语言表達能力方面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之上由于语言能力不足存在词不达意的问题,导致课堂双向沟通很难实现,从而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农村数学课堂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价值
(一)响应课改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课堂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言能力成为数学课堂关注的焦点所在。从农村数学课堂的交流情况来看,通常存在着数学课堂双向交流丧失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有限,对于数学问题的回答缺乏自信。在这种不愿意表达的恶性循环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迟迟得不到锻炼。且教师在课堂之上缺乏有效引导,也是语言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对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农村数学课堂之上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方法,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提高课堂有效性
农村数学课堂,双向沟通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出发,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已经被现代教育所抛弃。师生互动,平等沟通的模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特别是数学课堂之上,双向沟通能够实现对问题的探究,使得学生在教师所想要构筑的逻辑框架下同时进步,更好的去理解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说,农村数学课堂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三)增强学习兴趣
有效的交流是学生感受学习兴趣的基础,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对课堂之上的有效交流环境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缺乏数学课堂之上的有效沟通,将造成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不足,现代双向沟通的课堂环境沦为传统的单项信息灌输的模式,影响学习效果。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开展有效学习。
二、农村数学课堂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方法及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
曾有心理学家表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以说兴趣对于学生而言是最好的老师,能够依托兴趣所带来的主观能动性,更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当中来。基于此,农村数学课堂之上想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则需要以营造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为基础。一方面,教师适当引导。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在表达能力方面的欠缺,并积极的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例如,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的游戏,来调节课堂的紧张氛围,舒缓学生的心情,从而提高学生勇于表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教学内容,可以做好优化与处理,控制问题的难度,使得学生在问题解决之后树立自信心,以此点燃导火索,燃放学生的表达热情。只要调动起学生的语言表达热情,则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二)优化师生之间沟通关系
农村数学课堂之上,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体,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也是围绕这两个主体来进行。优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关系,是保证农村学校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对数学语言的表达上面。如在表达“数位”与“位数”、“线段”与“直线”等,不能混为一谈。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教师在课堂之上使用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榜样性作用较强,很容易模仿教师的言行。对此,自我约束与要求,能够展现教师的榜样作用,为师生沟通关系营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合理的组织提问。对于农村学生而言,良好的沟通要以有效的引导为前提,使得学生可以放开自我,避免伤及学生的自信心。以引导问题的有效设置,激发学生的思考,主动参与交流,表达看法。敢说、能说,才能够强化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实效。
(三)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
语言环境的营造是基础,沟通环境是核心,但想要发挥出综合效用,还需要多元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目前,可以被应用到农村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较多,对学生语言能力有直接影响的如小组合作教学法、同桌交流等。在小组合作教学法方面,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4-6人的小组,并且要保证组内差异,组间均衡的特点,保证小组内能够开展积极交流,共同进步。小组间有一定的竞争,能够促进交流。而同桌交流的方式,则是可以在日常数学课堂之上进行,方便语言能力的持续提升。但也需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能力表现是需要围绕数学课堂来进行,而并非完全自主,教师需要合理组织,避免交流失效,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郑成燕.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1):74.
作者简介:邱碧霜,(1970-),福建同安,大专,五显中心小学,语言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