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同时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其他具体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存在的内在依据与发展的主要动因。抓住它就找到了开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入门钥匙。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基本矛盾; 依据; 科学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012-03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对其存在意义给予解读。其根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活动和价值关系,具体表现在主体应自发地满足客体需要和利益的动机,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深层价值根源。实际上,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类与对象之间一方面建立起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另一方面还建构着价值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且也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产生归根到底源于一定主体的利益需求,实现一定主体的利益和价值,满足一定主体的需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产生的真正根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就是一个谋求“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过程。也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同时也制约和规定着该领域的其他具体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与内在依据。质言之,抓住它就找到了开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入门钥匙。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基本矛盾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系,它由多种矛盾构成,其基本矛盾规定事物和过程的根本性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1]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一个谋求“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过程。也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矛盾。
1.“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存在的内在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贯彻主流意识的工具价值或社会价值,即满足社会需求;二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个体价值,也就是对个人需求的满足。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关系的角度来说,个人和社会是价值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才能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现在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才能认识、缩小、协调二者的差距。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因此对人们思想品德结构的分析,尤其是分析哪些因素制约人的思想变化和发展就是题中要义,同时也要研究如何确立社会要求,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品德表现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有矛盾,不可能完全一致,多数人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总是基本一致又不完全一致,这符合唯物辩证法有关矛盾的学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实质上就是揭示一定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品质道德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这里所谈的矛盾,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存在的内在依据。由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协调、化解二者之间的差距,以期达到所期望的结果。
2.“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就客观地存在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那么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因何为统治阶级所追求呢?就具体情况而言,一是为了确证自己统治地位的合法性,二是要在社会上营造利于自身统治的氛围。所以统治阶级一方面追求掌握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还要掌控上层建筑,使自己成为思想的生产者和分配者。统治阶级为了给自身营造舆论氛围,提供理论依据,确立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便应运而生了。也就是说为了维护阶级统治,统治阶级必须要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手段来传播意识形态、协调社会矛盾、规范社会成员,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在阶级社会中,个体认识和阶级认识的矛盾、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永远存在。“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3]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必须力争形成社会共识,最大化地弥合认识上的差异。也就是说,统治阶级内部不仅要达成共识,而且要全社会成员形成共识。个体认识和社会认识这一对矛盾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化解、来协调。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社会认识向个体认识转化的活动。
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协调“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力争让“社会需要”内化为“个人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在相异的历史阶段,或者在同一历史阶段的相异社会中的需要是不同的,但是这始终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初因
价值主体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初因。人的需要是人生命活动的内在原因与依据。需要是人的个体内部有机体缺失某种元素而产生的一种对客观条件的依赖要求,正是这种元素的缺失,人才会产生某种欲念或动机,由此推动着人们去主动实践,并在实践中衍生出各种社会关系,最终构成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一切行动的根源,既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引擎,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始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需求的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告诉我们,个人虽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结构单位,但需要的主体不能只归结为个人,应该是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类的统一。换言之,个人可以作为需要的主体,但更重要的主体应是群体和整个社会。由此,人的需要既承担着社会发展源动力的任务,又承担着人的社会关系形成基础的角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会调动人的需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基本矛盾; 依据; 科学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012-03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对其存在意义给予解读。其根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活动和价值关系,具体表现在主体应自发地满足客体需要和利益的动机,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深层价值根源。实际上,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类与对象之间一方面建立起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另一方面还建构着价值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且也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产生归根到底源于一定主体的利益需求,实现一定主体的利益和价值,满足一定主体的需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产生的真正根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就是一个谋求“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过程。也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同时也制约和规定着该领域的其他具体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与内在依据。质言之,抓住它就找到了开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入门钥匙。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基本矛盾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系,它由多种矛盾构成,其基本矛盾规定事物和过程的根本性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1]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一个谋求“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过程。也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矛盾。
1.“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存在的内在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贯彻主流意识的工具价值或社会价值,即满足社会需求;二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个体价值,也就是对个人需求的满足。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关系的角度来说,个人和社会是价值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才能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现在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才能认识、缩小、协调二者的差距。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因此对人们思想品德结构的分析,尤其是分析哪些因素制约人的思想变化和发展就是题中要义,同时也要研究如何确立社会要求,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品德表现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有矛盾,不可能完全一致,多数人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总是基本一致又不完全一致,这符合唯物辩证法有关矛盾的学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实质上就是揭示一定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品质道德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这里所谈的矛盾,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存在的内在依据。由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协调、化解二者之间的差距,以期达到所期望的结果。
2.“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就客观地存在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那么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因何为统治阶级所追求呢?就具体情况而言,一是为了确证自己统治地位的合法性,二是要在社会上营造利于自身统治的氛围。所以统治阶级一方面追求掌握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还要掌控上层建筑,使自己成为思想的生产者和分配者。统治阶级为了给自身营造舆论氛围,提供理论依据,确立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便应运而生了。也就是说为了维护阶级统治,统治阶级必须要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手段来传播意识形态、协调社会矛盾、规范社会成员,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在阶级社会中,个体认识和阶级认识的矛盾、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永远存在。“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3]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必须力争形成社会共识,最大化地弥合认识上的差异。也就是说,统治阶级内部不仅要达成共识,而且要全社会成员形成共识。个体认识和社会认识这一对矛盾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化解、来协调。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社会认识向个体认识转化的活动。
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协调“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力争让“社会需要”内化为“个人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在相异的历史阶段,或者在同一历史阶段的相异社会中的需要是不同的,但是这始终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初因
价值主体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初因。人的需要是人生命活动的内在原因与依据。需要是人的个体内部有机体缺失某种元素而产生的一种对客观条件的依赖要求,正是这种元素的缺失,人才会产生某种欲念或动机,由此推动着人们去主动实践,并在实践中衍生出各种社会关系,最终构成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一切行动的根源,既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引擎,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始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需求的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告诉我们,个人虽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结构单位,但需要的主体不能只归结为个人,应该是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类的统一。换言之,个人可以作为需要的主体,但更重要的主体应是群体和整个社会。由此,人的需要既承担着社会发展源动力的任务,又承担着人的社会关系形成基础的角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会调动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