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但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生活阅历、认识水平的差别,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阅读理解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偏差和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组织学生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一、导在重点处,“曲径探幽”使之深
小学生因年龄与心理原因,阅读往往浮于表面,阅读理解容易停留在粗浅的层面上。对此,教师应抓住阅读重点引导阅读,指引阅读的“曲径”,这“曲径”实际上是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思路指向。教学中,让学生沿着“曲径”,逐层“探幽”.使其对阅读文本有深层感悟。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麻雀》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老麻雀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这句话中“落”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可以换成“掉”。
出示句子比较:
老麻雀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老雀像石头似的掉在猎狗面前。
师:大家仔细读读句子,你觉得用哪个词好?
生:“落”字比“掉”字好,“落”写出了老麻雀是有意下来站在猎狗面前用自己的身体来保护小麻雀,表现了老麻雀很勇敢。而“掉”没有这样的意思。
生:从“落”字可看出老麻雀下来的速度很快,写出了老麻雀当时救小麻雀的急切心情,而“掉”没有这样的意思,所以用“落”字比用“掉”字好。
这样的换词和比较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由浅入深的思路指向。学生循着这样的思路去阅读,很快悟出“落”字写出老麻雀飞下来时的勇敢、果断。此时,老麻雀奋不顾身、关心雏鸟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对“落”字运用的精妙的体会已是入木三分了。这由浅入深的阅读思路使学生对文本理解更深,体悟更透。
二、导在难点处,“架桥铺路”使之畅
作者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往往是蕴含在丰富的知识之中的。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阅读受阻时,教师应创设情境,搭一座阅读之桥,使学生畅通阅读思路,把阅读引向理想的彼岸。
如:导读老舍先生的《猫》正在进行,课文中写到猫是那样“温柔可亲”,有时“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有位学生迫不及待地提问:“老师,在稿纸上踩上几个猫爪子印多脏啊。怎么还温柔可亲呢?”
“是啊,这问题问得好,这是为什么呢?”我乘机追问激思,以学设教。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思路尚未理清。
“同学们会背王安石写的《梅花》吗?”我继续旁敲侧击。
背诵后我点拨引导:“梅花傲霜斗雪,洁白秀丽,馨香四溢,古人把梅花当作美丽的代表,纯洁高尚的象征,想想看美不美?(生答:美)我们的古人写诗要配画,作画要配诗,想想稿纸上印上几朵小梅花会是什么样子?”
生:“老舍先生那漂亮的字迹。再点缀几朵小梅花实在是美极了!”
生:“漂亮的字和小梅花相得益彰,确实赏心悦目,虽然这是猫的足印,但老舍先生仍觉得好看,可见老舍对猫的喜爱。”
教师巧妙地创情设景、搭桥铺路,让学生披情入境、畅通思路、开阔视野,帮助学生与作者交流情感、引发共鸣,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后面的阅读活动。
三、导在阅读不到位时,“投石击水”使之活
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阅读时的情境因势利导,巧投思维之石激起思维的波澜,启动其储蓄的信息,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内容,以激活阅读的思路。
如教学《翠鸟》第一段时,学生在自读后知道了课文的描写顺序:先写小爪,再写羽毛,最后写眼睛和嘴巴。学生求知欲得到了满足,思维趋于平静。这时,教师可趁机投下一“石”:
师:能用其他顺序描写翠鸟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按自己的思路.重组课文材料,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描写。
生:先说眼睛和嘴巴,再说羽毛,最后说小爪。(并列式)
生:先说羽毛,再说嘴巴、眼睛,最后说小爪。(并列式)
生:先总后分,即先出现总起句(翠鸟小巧玲珑,颜色鲜艳),再从身体各部分进行分述。
生:先分后总,即先分述身体各部分,后总结。
这样,学生在寻求不同的叙述顺序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同一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叙述方式来表达.更重要的是活跃了学生阅读的思路,充分发掘了教材资源。
四、导在理解偏差时,“扶正救失”使之明
新课程下阅读教学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如,教学《西门豹》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西门豹惩治恶绅、巫婆的巧妙,我以“假如你是西门豹,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设问,打算让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从而与西门豹的用计进行对比,看出西门豹在“用计”背后的良苦“用心”。可学生的回答却让人始料不及:
学生甲:我觉得西门豹的方法太麻烦,其实他只要在大堂上审问一下巫婆、官绅头子就可以判处他们死刑。
学生乙:假如我是西门豹,我要把巫婆、官绅统统投到河里,斩草除根,省得他们日后作乱。
学生丙:假如我是西门豹,我要把巫婆、官绅头子下油锅,投到河里去太便宜他们了,老百姓不解恨。
学生丁:惩治巫婆、官绅头子的好办法是一刀一刀割,让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让他们尝尝作恶多端的后果!
听到这里我真有点毛骨悚然。没想到学生的回答竟是这样残忍,我只好适时打住学生的“假如”,从“人文”的角度,从“人道”的角度讨论刚才乙、丙、丁的办法究竟行不行。学生经过讨论明白这样太残暴了,是反人性的。教师的引导既纠正了学生理解的偏差和缺失。又让学生对西门豹的人格与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语文教学说到底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建设,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文”关怀。阅读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老师正确的、科学的引导。
一、导在重点处,“曲径探幽”使之深
小学生因年龄与心理原因,阅读往往浮于表面,阅读理解容易停留在粗浅的层面上。对此,教师应抓住阅读重点引导阅读,指引阅读的“曲径”,这“曲径”实际上是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思路指向。教学中,让学生沿着“曲径”,逐层“探幽”.使其对阅读文本有深层感悟。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麻雀》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老麻雀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这句话中“落”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可以换成“掉”。
出示句子比较:
老麻雀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老雀像石头似的掉在猎狗面前。
师:大家仔细读读句子,你觉得用哪个词好?
生:“落”字比“掉”字好,“落”写出了老麻雀是有意下来站在猎狗面前用自己的身体来保护小麻雀,表现了老麻雀很勇敢。而“掉”没有这样的意思。
生:从“落”字可看出老麻雀下来的速度很快,写出了老麻雀当时救小麻雀的急切心情,而“掉”没有这样的意思,所以用“落”字比用“掉”字好。
这样的换词和比较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由浅入深的思路指向。学生循着这样的思路去阅读,很快悟出“落”字写出老麻雀飞下来时的勇敢、果断。此时,老麻雀奋不顾身、关心雏鸟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对“落”字运用的精妙的体会已是入木三分了。这由浅入深的阅读思路使学生对文本理解更深,体悟更透。
二、导在难点处,“架桥铺路”使之畅
作者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往往是蕴含在丰富的知识之中的。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阅读受阻时,教师应创设情境,搭一座阅读之桥,使学生畅通阅读思路,把阅读引向理想的彼岸。
如:导读老舍先生的《猫》正在进行,课文中写到猫是那样“温柔可亲”,有时“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有位学生迫不及待地提问:“老师,在稿纸上踩上几个猫爪子印多脏啊。怎么还温柔可亲呢?”
“是啊,这问题问得好,这是为什么呢?”我乘机追问激思,以学设教。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思路尚未理清。
“同学们会背王安石写的《梅花》吗?”我继续旁敲侧击。
背诵后我点拨引导:“梅花傲霜斗雪,洁白秀丽,馨香四溢,古人把梅花当作美丽的代表,纯洁高尚的象征,想想看美不美?(生答:美)我们的古人写诗要配画,作画要配诗,想想稿纸上印上几朵小梅花会是什么样子?”
生:“老舍先生那漂亮的字迹。再点缀几朵小梅花实在是美极了!”
生:“漂亮的字和小梅花相得益彰,确实赏心悦目,虽然这是猫的足印,但老舍先生仍觉得好看,可见老舍对猫的喜爱。”
教师巧妙地创情设景、搭桥铺路,让学生披情入境、畅通思路、开阔视野,帮助学生与作者交流情感、引发共鸣,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后面的阅读活动。
三、导在阅读不到位时,“投石击水”使之活
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阅读时的情境因势利导,巧投思维之石激起思维的波澜,启动其储蓄的信息,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内容,以激活阅读的思路。
如教学《翠鸟》第一段时,学生在自读后知道了课文的描写顺序:先写小爪,再写羽毛,最后写眼睛和嘴巴。学生求知欲得到了满足,思维趋于平静。这时,教师可趁机投下一“石”:
师:能用其他顺序描写翠鸟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按自己的思路.重组课文材料,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描写。
生:先说眼睛和嘴巴,再说羽毛,最后说小爪。(并列式)
生:先说羽毛,再说嘴巴、眼睛,最后说小爪。(并列式)
生:先总后分,即先出现总起句(翠鸟小巧玲珑,颜色鲜艳),再从身体各部分进行分述。
生:先分后总,即先分述身体各部分,后总结。
这样,学生在寻求不同的叙述顺序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同一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叙述方式来表达.更重要的是活跃了学生阅读的思路,充分发掘了教材资源。
四、导在理解偏差时,“扶正救失”使之明
新课程下阅读教学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如,教学《西门豹》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西门豹惩治恶绅、巫婆的巧妙,我以“假如你是西门豹,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设问,打算让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从而与西门豹的用计进行对比,看出西门豹在“用计”背后的良苦“用心”。可学生的回答却让人始料不及:
学生甲:我觉得西门豹的方法太麻烦,其实他只要在大堂上审问一下巫婆、官绅头子就可以判处他们死刑。
学生乙:假如我是西门豹,我要把巫婆、官绅统统投到河里,斩草除根,省得他们日后作乱。
学生丙:假如我是西门豹,我要把巫婆、官绅头子下油锅,投到河里去太便宜他们了,老百姓不解恨。
学生丁:惩治巫婆、官绅头子的好办法是一刀一刀割,让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让他们尝尝作恶多端的后果!
听到这里我真有点毛骨悚然。没想到学生的回答竟是这样残忍,我只好适时打住学生的“假如”,从“人文”的角度,从“人道”的角度讨论刚才乙、丙、丁的办法究竟行不行。学生经过讨论明白这样太残暴了,是反人性的。教师的引导既纠正了学生理解的偏差和缺失。又让学生对西门豹的人格与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语文教学说到底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建设,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文”关怀。阅读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老师正确的、科学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