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中考试卷中,写作的分值占到了四成,可见写作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中考成绩的影响之重大。写作所占的分值如此之高,原因在于写作是综合检测语文能力的过程,也是检测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对语文的学习,就是要学会使用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成为个体表达的良好工具。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写作教学做简要阐述,希望能对同行教研有所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阅读;写作教学;渗透
写作既能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对文章布局之考量与安排,又能展现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之后人生价值、素养、见识等方面的进步和拓展。俗话说,“文如其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能力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那么,怎么学习写作呢?最好的写作学习是从阅读中学习。汉语发展几千年,现当代白话文发展百年,其丰富之程度,其精妙之体现,都在文章之中,我们现在课本中所选文章都是优秀文学的杰出代表,是古代、现代汉语使用的最高典范。任何脱离初中课文谈语文学习与写作的教学方法,都是舍本逐末的表现。分析好课文,学习好课文,做好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把那些优秀的文章读懂读透,把它们之中蕴含的前人的写作智慧给学生讲解清楚,是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前提,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一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把写作的知识渗透进去,就是我们作为初中语文教育从业者,要能够有写作意识地去进行课堂阅读教学,在这种观念下去分析文章,遇到写作典范的时候要重点讲解,在讲解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练习。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
一、丰富的积累
没有基础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的根基。刘伯承元帅当初远赴苏联学习军事,但是初到苏联就遇到了莫大阻碍,原来当时苏联的教材是俄文写成的,并没有中文译本,不认识俄文的刘伯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一个个俄语单词比喻成铜钱,把俄语文法比喻成钱串,他觉得语言的学习就像是积累铜钱。这个比喻对学生的写作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的写作就像是花钱,可是钱从哪里来呢?答案是从阅读积累中来。很多学生下笔写作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不知所云、语言苍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积累少了,就好像买东西的时候没有钱,是因为平时攒的钱少了一样。所以要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基础任务就是要学会积累。
1.词语的积累
所有的句子都是由一个个的词语组成的,尤其是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智力发育逐渐成熟,这就意味着在写作中他们的构思、审美等方面会有极大的提升,与之相匹配的,需要更多的词汇的积累,才能实现他们表达的自由与丰富。为实现学生对字词的良好掌握,在课堂上,老师有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字的结构、含义、多重含义和词语的运用语境、范围做好讲解和规范,让学生真正掌握那些生僻的词语,并且能够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
2.句子的积累
句子的积累一方面是词语的运用,另一方面是语法的规范。现代汉语不同于古代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吸收了英文等外语的语法,形成了独特的语法体系。在我们现代文占主体和以现代白话文写作为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针对课本中的典型句子,老师要做好讲解,分析其中包含的语法与突出特点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语法的用法。教师不但让学生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要明白其背后可以学习的地方。分析了具体的句子之后,老师还要讲解好句子之间的联系、句子之间相互的逻辑关系以及这种逻辑的使用情况。如在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有名的句子:“春天像健壮的青年”,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春天是生长着的,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向上的力量,这与青年之间的联系就是青年也正在成长中,用“健壮”这个词语来定义青年,是为了突出春天的生长与生命力,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这个绝妙的比喻给学生一种良好的拟人写作的示范。
3.写法的積累
文章一道,千变万化、丰富多样,但是有着很多细节上的类型可以划分,比如怎么写人、怎么描绘风景、怎么讲述场景等,这些在我们的课本中都有着优秀的示范。我们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做好这种类型的指导,让学生分门别类地积累不同的写法,形成丰富的写作材料库。如在鲁迅的《社戏》一文中,有一段对夜景的描写就极其经典。文中当“我”在船上的时候,不是先看到而是先“闻到”夜景。河岸边的庄稼豆子、麦子的香味和河里水草的香味先飘进了“我”的鼻子里,这是符合夜晚的环境特征的,在夜色中行船,还没有来得及注意周围的景色:一是看不清楚,二是注意力在行船上;接下来是这香味引起了“我”对周围景色的注意,所以水中的月色映入了我的眼帘;再接下来,由近及远地,“我”看见了远山,而这远山好像是在移动的,那不是远山在移动,而是船在水中划行。这段对环境的描写,综合了味觉、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觉,运用这种全方面感知的手法为我们塑造出了夜色中的场景。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各种感官之间的相互顺序与相互联系,这种顺序与联系之间的逻辑,即是自身的感知过程。这种写法很值得学生在环境写作中借鉴。
4.从课堂的积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积累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同时课本上的文章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积累课本中的知识,还要学会积累知识的方法,要有能力去识别课外阅读中的好词好句、佳段佳篇,能够让学生有这样一种能力:把好文章中的知识化为自己知识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教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养成这么几个习惯:(1)生字、生词必查,从字典、词典、成语字典、俗语字典到电子字典、词典等,现在学生查找生字的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在阅读中要能够利用好这些便利条件,真正让它们变成我们阅读的好助手。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不会、不确定的字词,必查字典,然后把查找到的内容记下来,长此以往,自然生僻的字词就会越来越少。(2)好句好段必画。这一点尤其是对那些经典著作而言,当学生遇到觉得好的句子、段落的时候,要有耐心把它们标注出来,然后反复阅读,直到完全掌握了其中精妙的地方,深刻地理解其手法的运用。(3)疑点必问。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走马观花、放过问题,而是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深思熟虑、反复阅读,如果还不能理解,要多请教老师、同学,直至熟悉、理解掌握了为止。我们的阅读要本着深化不贪多的原则,要把读过的文章全面理解了,才能把其中的知识点真正吃透。 通过上面这些课堂内外的积累,相信学生在写作的准备环节已经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但是仅仅积累是不够的,真正能达到训练目的的方法是写。
二、有限的练习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在阅读教学中,文章的讲解已经占据大部分的时间,能够用来给学生做写作练习的时间不多。但是时间不多并不意味着效果不佳,恰恰相反,这有限的时间内的练习,对学生的写作教学的渗透有着最直接的意义。这种必要性在于,学生从那些课文中学习、理解、掌握了之后,第一时间的写作练习将是他们化为己用的最佳时间。因此如何利用好课堂上的有限练习,对初中写作教学也很重要。
1.多方位模仿练习
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也是对文字运用、对文章的固有搭配和格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反过来,写作的过程是对这种理解进行运用和实践以及加深理解的过程。我们讲的课堂阅读对写作教学的渗透,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的阅读理解环节上良好、正确地解读文本的安排方法,看看作者是怎么样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起承转合的,看看作者是怎样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这样一来,当他们进行写作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怎样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但是对初中生而言,他们独立创作的能力还不够,因此模仿创作是一条能力提升的终南捷径。要注意这种仿写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胡乱抄袭,而是在深刻理解了作家的表达意图与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基础上,从自己的理解、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出发,去学习他们的表达风格与表达方式。在课堂上的仿写,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经典,即仿写的对象必须是经典作品中經典的语句、段落,是对现代汉语精华的凝练;二是要丰富,课本中的文章很多,在写法上也会有重复的地方,所以在仿写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多去训练学生没有写过的东西,从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到景物的描写、人物的描写、故事的讲述,可以仿写的内容要尽可能涉及写作的方方面面。
2.联系生活进行练习
我们对文字进行组合编码、谋篇布局之后,基于某种目的依托文字进行的表达就是写作。写作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是把主观意图用特定的符号表达出来,形成文本。阅读是这一过程的逆向,是从文本中对文字进行解读,通过文字解读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或者探寻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次意涵的过程,是从文字符号到主观意图理解的过程。众所周知,写作来源于生活,没有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就没有写作的素材。让学生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去描绘其中发生的事情,是一种良好的写作训练模式。在课堂上有限的练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恰当地去描绘。如朱自清的《春》有很多对春天景色的描写,但那是朱自清眼睛里的春天,每个学生眼里的春天可能都不相同。在这一课的有限时间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理解的春天进行描绘,让他们想一想春天留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把朱自清的写作手法和自己对春天的感知结合起来,描绘出自己的《春》。通过这两个方面的练习,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并且在练习中,让他们平时的积累有了用武之地。
总而言之,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写作与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面,这两方面之间的教学能够有机地结合,是提升语文能力事半功倍之法。对老师而言,这种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渗透,就是一种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做好阅读中的渗透,学生的写作基础、写作能力自然会有大踏步的提升。照此坚持下去,学生的写作水准自然会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武晓梅.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开展写作教学的渗透策略[J].学周刊,2021(14):131-13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阅读;写作教学;渗透
写作既能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对文章布局之考量与安排,又能展现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之后人生价值、素养、见识等方面的进步和拓展。俗话说,“文如其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能力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那么,怎么学习写作呢?最好的写作学习是从阅读中学习。汉语发展几千年,现当代白话文发展百年,其丰富之程度,其精妙之体现,都在文章之中,我们现在课本中所选文章都是优秀文学的杰出代表,是古代、现代汉语使用的最高典范。任何脱离初中课文谈语文学习与写作的教学方法,都是舍本逐末的表现。分析好课文,学习好课文,做好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把那些优秀的文章读懂读透,把它们之中蕴含的前人的写作智慧给学生讲解清楚,是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前提,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一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把写作的知识渗透进去,就是我们作为初中语文教育从业者,要能够有写作意识地去进行课堂阅读教学,在这种观念下去分析文章,遇到写作典范的时候要重点讲解,在讲解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练习。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
一、丰富的积累
没有基础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的根基。刘伯承元帅当初远赴苏联学习军事,但是初到苏联就遇到了莫大阻碍,原来当时苏联的教材是俄文写成的,并没有中文译本,不认识俄文的刘伯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一个个俄语单词比喻成铜钱,把俄语文法比喻成钱串,他觉得语言的学习就像是积累铜钱。这个比喻对学生的写作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的写作就像是花钱,可是钱从哪里来呢?答案是从阅读积累中来。很多学生下笔写作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不知所云、语言苍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积累少了,就好像买东西的时候没有钱,是因为平时攒的钱少了一样。所以要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基础任务就是要学会积累。
1.词语的积累
所有的句子都是由一个个的词语组成的,尤其是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智力发育逐渐成熟,这就意味着在写作中他们的构思、审美等方面会有极大的提升,与之相匹配的,需要更多的词汇的积累,才能实现他们表达的自由与丰富。为实现学生对字词的良好掌握,在课堂上,老师有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字的结构、含义、多重含义和词语的运用语境、范围做好讲解和规范,让学生真正掌握那些生僻的词语,并且能够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
2.句子的积累
句子的积累一方面是词语的运用,另一方面是语法的规范。现代汉语不同于古代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吸收了英文等外语的语法,形成了独特的语法体系。在我们现代文占主体和以现代白话文写作为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针对课本中的典型句子,老师要做好讲解,分析其中包含的语法与突出特点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语法的用法。教师不但让学生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要明白其背后可以学习的地方。分析了具体的句子之后,老师还要讲解好句子之间的联系、句子之间相互的逻辑关系以及这种逻辑的使用情况。如在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有名的句子:“春天像健壮的青年”,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春天是生长着的,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向上的力量,这与青年之间的联系就是青年也正在成长中,用“健壮”这个词语来定义青年,是为了突出春天的生长与生命力,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这个绝妙的比喻给学生一种良好的拟人写作的示范。
3.写法的積累
文章一道,千变万化、丰富多样,但是有着很多细节上的类型可以划分,比如怎么写人、怎么描绘风景、怎么讲述场景等,这些在我们的课本中都有着优秀的示范。我们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做好这种类型的指导,让学生分门别类地积累不同的写法,形成丰富的写作材料库。如在鲁迅的《社戏》一文中,有一段对夜景的描写就极其经典。文中当“我”在船上的时候,不是先看到而是先“闻到”夜景。河岸边的庄稼豆子、麦子的香味和河里水草的香味先飘进了“我”的鼻子里,这是符合夜晚的环境特征的,在夜色中行船,还没有来得及注意周围的景色:一是看不清楚,二是注意力在行船上;接下来是这香味引起了“我”对周围景色的注意,所以水中的月色映入了我的眼帘;再接下来,由近及远地,“我”看见了远山,而这远山好像是在移动的,那不是远山在移动,而是船在水中划行。这段对环境的描写,综合了味觉、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觉,运用这种全方面感知的手法为我们塑造出了夜色中的场景。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各种感官之间的相互顺序与相互联系,这种顺序与联系之间的逻辑,即是自身的感知过程。这种写法很值得学生在环境写作中借鉴。
4.从课堂的积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积累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同时课本上的文章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积累课本中的知识,还要学会积累知识的方法,要有能力去识别课外阅读中的好词好句、佳段佳篇,能够让学生有这样一种能力:把好文章中的知识化为自己知识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教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养成这么几个习惯:(1)生字、生词必查,从字典、词典、成语字典、俗语字典到电子字典、词典等,现在学生查找生字的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在阅读中要能够利用好这些便利条件,真正让它们变成我们阅读的好助手。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不会、不确定的字词,必查字典,然后把查找到的内容记下来,长此以往,自然生僻的字词就会越来越少。(2)好句好段必画。这一点尤其是对那些经典著作而言,当学生遇到觉得好的句子、段落的时候,要有耐心把它们标注出来,然后反复阅读,直到完全掌握了其中精妙的地方,深刻地理解其手法的运用。(3)疑点必问。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走马观花、放过问题,而是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深思熟虑、反复阅读,如果还不能理解,要多请教老师、同学,直至熟悉、理解掌握了为止。我们的阅读要本着深化不贪多的原则,要把读过的文章全面理解了,才能把其中的知识点真正吃透。 通过上面这些课堂内外的积累,相信学生在写作的准备环节已经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但是仅仅积累是不够的,真正能达到训练目的的方法是写。
二、有限的练习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在阅读教学中,文章的讲解已经占据大部分的时间,能够用来给学生做写作练习的时间不多。但是时间不多并不意味着效果不佳,恰恰相反,这有限的时间内的练习,对学生的写作教学的渗透有着最直接的意义。这种必要性在于,学生从那些课文中学习、理解、掌握了之后,第一时间的写作练习将是他们化为己用的最佳时间。因此如何利用好课堂上的有限练习,对初中写作教学也很重要。
1.多方位模仿练习
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也是对文字运用、对文章的固有搭配和格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反过来,写作的过程是对这种理解进行运用和实践以及加深理解的过程。我们讲的课堂阅读对写作教学的渗透,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的阅读理解环节上良好、正确地解读文本的安排方法,看看作者是怎么样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起承转合的,看看作者是怎样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这样一来,当他们进行写作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怎样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但是对初中生而言,他们独立创作的能力还不够,因此模仿创作是一条能力提升的终南捷径。要注意这种仿写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胡乱抄袭,而是在深刻理解了作家的表达意图与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基础上,从自己的理解、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出发,去学习他们的表达风格与表达方式。在课堂上的仿写,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经典,即仿写的对象必须是经典作品中經典的语句、段落,是对现代汉语精华的凝练;二是要丰富,课本中的文章很多,在写法上也会有重复的地方,所以在仿写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多去训练学生没有写过的东西,从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到景物的描写、人物的描写、故事的讲述,可以仿写的内容要尽可能涉及写作的方方面面。
2.联系生活进行练习
我们对文字进行组合编码、谋篇布局之后,基于某种目的依托文字进行的表达就是写作。写作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是把主观意图用特定的符号表达出来,形成文本。阅读是这一过程的逆向,是从文本中对文字进行解读,通过文字解读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或者探寻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次意涵的过程,是从文字符号到主观意图理解的过程。众所周知,写作来源于生活,没有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就没有写作的素材。让学生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去描绘其中发生的事情,是一种良好的写作训练模式。在课堂上有限的练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恰当地去描绘。如朱自清的《春》有很多对春天景色的描写,但那是朱自清眼睛里的春天,每个学生眼里的春天可能都不相同。在这一课的有限时间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理解的春天进行描绘,让他们想一想春天留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把朱自清的写作手法和自己对春天的感知结合起来,描绘出自己的《春》。通过这两个方面的练习,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并且在练习中,让他们平时的积累有了用武之地。
总而言之,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写作与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面,这两方面之间的教学能够有机地结合,是提升语文能力事半功倍之法。对老师而言,这种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渗透,就是一种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做好阅读中的渗透,学生的写作基础、写作能力自然会有大踏步的提升。照此坚持下去,学生的写作水准自然会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武晓梅.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开展写作教学的渗透策略[J].学周刊,2021(14):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