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ngwux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学生物理观念与逻辑思维发展角度入手,探讨了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路径,力求通过思考性、趣味性、挑战性的物理课程构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探究;主体地位;物理观念
   初中物理实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兴趣,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复杂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实验数据处理过程中,能准确把握和理解问题的本质,逐步深化对物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理解,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自由操作中,探究物理知识背后所隐含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在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探究思考中,有效提高自身的思维观察与实验探究能力。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理性实验思维
   教师在物理实验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实验,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与掌握知识经验,对物理问题进行概括思考,独立获取实验证据。同时,教师在实验中要突出学习的趣味性和思考性,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能基于实验数据产生独特的新颖观点。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影响摩擦力的相关因素,促使学生在实验学习中,能通过摩擦现象,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向学生出示长约两米的木棍,一端抹上肥皂水,教师选出一男一女两名学生进行“拔河”实验,让学生自主去思考和探讨:“谁的力气大?什么原因让力气更小的女生赢了?”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再次展开相应实验,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归纳分析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联,使他们在寓教于乐的实验、归纳、對比中形成良好的实验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问题引领质疑探究,发展学生物理观念
   教师在课堂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自主对科学现象物理规律进行概括,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作用下,深入对问题进行质疑、猜想、探索,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物理观念和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力与运动的关系”时,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实验能力,教师要通过现实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目的对运动状态展开分析实验,在实验中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学习难点,为了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教师可以向学生分别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让学生通过亲手实验来验证,归纳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物体是受外力影响,才会改变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教师要通过参与实验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展开思维活动,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让学生在合理的分析、猜想、推理中,感悟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增强物理学习兴趣,并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索,验证物体的惯性,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促使学生在逐步深入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和严谨的探究精神。
   教师要通过合理恰当的介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验证和理解科学概念,鼓励学生在实验问题的质疑猜想中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自主理解复杂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三、实验推理观察论证,提高探究处理能力
   教师要以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全面发展为导向,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敢于质疑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通过深层次的分析探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教师要从生活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开放、民主的交流中,形成良好的探究精神和实验能力。
   例如,在教学“压强”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并从生活角度出发,其他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理解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首先明确实验任务“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要求学生回忆生活中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现象。让学生能自主思考、设计实验,提高探究和实践能力。如有些学生自主用三块相同的海绵、相同的砖做了一次实验,从中探索了压力、受力面积与压强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在课堂中要合理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使他们能在进一步的实验探索中,深刻理解压强的作用效果,“为什么滑雪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快速向前行,步行却会陷入雪中?”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重物压钢尺”的实验环节,让学生能基于钢尺的变化,建立压力概念,提高探究精神和能力,加强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教师要设计精准、趣味的问题,引起悬念,明确学习任务,激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强烈探究意愿,让学生在互动、设疑、提问、思考、探索中,做出理性判断,从多角度去验证、理解复杂的物理概念原理,感受物理知识对自然生活和现实世界的影响。
   总之,教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要通过逻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物理现象进行严谨的预测和判断,让学生在合理质疑批判中,追求思维创新,总结物理现象规律,增进对知识的内化与理解。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价值,使学生在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中,灵活利用已掌握的物理经验对问题展开猜测、假设、抽象、分析,使学生在加深对物理知识、技能理解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自身的实验探究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的大环境中,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改革过程中,初中阶段的教育已经逐渐由重视学生学习效果逐步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转变,就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教学而言,更加注重的是学生操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初中阶段物理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尤为重要,分组教学的高效利用,提升了当前我国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的效率。主要分析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问题,并提
摘 要: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能够让他们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意志力,对他们高中、大学以及以后的学习生涯有深远的作用和较大的益处。因此,教师要懂得设计各种策略来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到体育课堂的学习中,对他们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策略研究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初中生学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小学语文教师非正式学习传统文化的认知度研究,是现代化语境中个人和国家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可供人们借鉴和参考的一种思维和实践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还可以培养健全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非正式学习;传统文化;认知   一、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余敦康先生说:“
摘 要:隨着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中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及学科教学的要求,逐渐退出了教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其主要的核心思想,这也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非常重要的区别之一。在此背景下,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中,电脑、手机这些电子产品已经是每一个人唾手可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5G时代,从牙牙学语的孩子到头发斑白的老人,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在21世纪中成长的儿童、少年,他们的世界充斥着诸多新鲜事物与压力,需要他们用积极的心态去分析、去理解。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社会都过于重视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孩子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略了学习任务过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