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政治信念的确立,道德品质的培养,思想观点的形成,既不是来自先天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就像禾苗的成长需要水的滋润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本身就具有灌输的一面。如果说学生某一方面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学成需要教育,需要灌输,那么思想政治灌输就更有必要。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从内容到方法上都要认真的加以改进,而正确地灌输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摸清学生的思想脉络,克服其思想上的认识障碍,是正确灌输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教育者受教育者和谐社会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一提到灌输,往往被人们当作不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填鸭式、满堂灌等同起来,被视为忽视个性发展、主动发展,违背教育规律的一种机械地教育训练活动而遭到否定,这是令人深思的。其实,灌输有着特定的内涵,是任何诸如文娱、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活动都代替不了的。
灌输就是正面系统的教育,按照辞典上解释:灌输是指把流水引导到水分需要的地方,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比作“流水”,把青少年学生比作“禾苗”倒很贴切。一个人的政治信念的确立,道德品质的培养,思想观点的形成,既不是来自先天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就像禾苗的成长需要流水的滋润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本身就具有灌输的一面。如果说学生某一方面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学成需要教育,需要灌输,那么思想政治灌输就更有必要。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但因其主观能动性也是学习的主体、自我教育的主体。许多人在强调尊重“个性”的同时,让学生们“自我设计”“自我教育”,去实现“自我发展”,把受教育的客体看作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主体,强调受教育者内因作用,而贬低或否定外因作用,好像受教育者只要自我教育,其觉悟就能提高,好思想,好行为就可以自然出现,而从事教育的主体教师则成为“无职无权,一张嘴也讨人嫌”的“传教士”。这种夸大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而抹杀了灌输的主体作用,势必导致教育上的放任自流。
当今外界社会环境是开放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复杂的,而青少年学生又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不良的社会意识就有可能侵害其心灵,有可能使其误入歧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脑网络的普及,面对花花绿绿的世界,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格格不入现象,并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例如,不少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作弊,花钱雇枪手,用不正当的手段企图在竞争中获胜;有的以物质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导向,出现了“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程前程有钱就成”的拜金主义倾向;有的认为“老实是无能的表现,人善被人欺”,动辄拳打脚踢,或伺机报复,推崇暴力等,要有效的抵御这些多层次、多渠道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正确的思想政治灌输,这对当前创建平安校园,创建和谐社会也显得尤为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从内容到方法上都要认真的加以改进,而正确地灌输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使教育者的灌输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呢?
一、灌输应具有方向性、目的性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塑造人,作为教师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和历史观的正面系统的教育,否则就不能使他们懂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要坚定这样一种信念:向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不在头脑中装填谬误(卢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培养出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四有新人,否则放弃灌输原则,不用先进的理论教育他们,就难以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灌输应具有准确性、真实性
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决定的,它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信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谦虚谨慎,潜心研究,选用正确的真实的生动实例,把教材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呈现出来,以其昏昏,绝对不能使人昭昭。真实既是思想政治的威力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尚人格的体现。真实,才能使人乐于接受并信服,从而才会从理论上信任,逐步达到信仰。否则会引起对马列主义的不信任,不喜爱,对马克主义理论的威信、情感就无从谈起,思想自然得不到启迪和升华。
三、灌输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中学生,因此要转变学生的旧思想,改变某个错误的观点,灌输一种新的理论,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辩证的施教,不凌节而施,既要解决突出的共性,照顾大多数,又要考虑其个性,正确对待个别差异,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由潜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从外面给予疏通和引导,就是要区别情况,因材施教,反对不分层次,不区别对象,不注意方式的填鸭式教学或照本宣科,死抠教材。能否摸清学生的思想脉络,克服其思想上的认识障碍,是正确灌输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把握不同思想认识障碍的症结,可循循善诱地说理教育,可善意地批评或榜样示范,亦可诚挚地期待等。总之,要因势利导,恰如其分地灵活灌输,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起来解渴,真正释疑解惑。
四、灌输应具有思想性、艺术性
灌输的思想性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价值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知识,通过概念、原理和观点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和信念,并逐步掌握认识问题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讲思想性,学习这些概念,原理和观点就没有什么意义。灌输的艺术性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基础上,发挥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熟练的驾驭教材,情感真实,表情庄重,态度坚决,语言铿锵有力,使学生对所灌输的真理笃信不疑,不知不觉的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
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正确地灌输,在正确的灌输时只要注意上述四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方能产生出勾魂摄魄的说服力,疗饥解渴的吸引力和沁肺入腑的感染力。这无疑是当今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者尽力而为之的。如此,方能担负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崇高使命。
灌输就是正面系统的教育,按照辞典上解释:灌输是指把流水引导到水分需要的地方,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比作“流水”,把青少年学生比作“禾苗”倒很贴切。一个人的政治信念的确立,道德品质的培养,思想观点的形成,既不是来自先天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就像禾苗的成长需要流水的滋润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本身就具有灌输的一面。如果说学生某一方面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学成需要教育,需要灌输,那么思想政治灌输就更有必要。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但因其主观能动性也是学习的主体、自我教育的主体。许多人在强调尊重“个性”的同时,让学生们“自我设计”“自我教育”,去实现“自我发展”,把受教育的客体看作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主体,强调受教育者内因作用,而贬低或否定外因作用,好像受教育者只要自我教育,其觉悟就能提高,好思想,好行为就可以自然出现,而从事教育的主体教师则成为“无职无权,一张嘴也讨人嫌”的“传教士”。这种夸大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而抹杀了灌输的主体作用,势必导致教育上的放任自流。
当今外界社会环境是开放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复杂的,而青少年学生又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不良的社会意识就有可能侵害其心灵,有可能使其误入歧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脑网络的普及,面对花花绿绿的世界,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格格不入现象,并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例如,不少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作弊,花钱雇枪手,用不正当的手段企图在竞争中获胜;有的以物质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导向,出现了“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程前程有钱就成”的拜金主义倾向;有的认为“老实是无能的表现,人善被人欺”,动辄拳打脚踢,或伺机报复,推崇暴力等,要有效的抵御这些多层次、多渠道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正确的思想政治灌输,这对当前创建平安校园,创建和谐社会也显得尤为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从内容到方法上都要认真的加以改进,而正确地灌输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使教育者的灌输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呢?
一、灌输应具有方向性、目的性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塑造人,作为教师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和历史观的正面系统的教育,否则就不能使他们懂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要坚定这样一种信念:向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不在头脑中装填谬误(卢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培养出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四有新人,否则放弃灌输原则,不用先进的理论教育他们,就难以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灌输应具有准确性、真实性
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决定的,它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信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谦虚谨慎,潜心研究,选用正确的真实的生动实例,把教材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呈现出来,以其昏昏,绝对不能使人昭昭。真实既是思想政治的威力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尚人格的体现。真实,才能使人乐于接受并信服,从而才会从理论上信任,逐步达到信仰。否则会引起对马列主义的不信任,不喜爱,对马克主义理论的威信、情感就无从谈起,思想自然得不到启迪和升华。
三、灌输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中学生,因此要转变学生的旧思想,改变某个错误的观点,灌输一种新的理论,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辩证的施教,不凌节而施,既要解决突出的共性,照顾大多数,又要考虑其个性,正确对待个别差异,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由潜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从外面给予疏通和引导,就是要区别情况,因材施教,反对不分层次,不区别对象,不注意方式的填鸭式教学或照本宣科,死抠教材。能否摸清学生的思想脉络,克服其思想上的认识障碍,是正确灌输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把握不同思想认识障碍的症结,可循循善诱地说理教育,可善意地批评或榜样示范,亦可诚挚地期待等。总之,要因势利导,恰如其分地灵活灌输,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起来解渴,真正释疑解惑。
四、灌输应具有思想性、艺术性
灌输的思想性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价值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知识,通过概念、原理和观点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和信念,并逐步掌握认识问题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讲思想性,学习这些概念,原理和观点就没有什么意义。灌输的艺术性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基础上,发挥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熟练的驾驭教材,情感真实,表情庄重,态度坚决,语言铿锵有力,使学生对所灌输的真理笃信不疑,不知不觉的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
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正确地灌输,在正确的灌输时只要注意上述四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方能产生出勾魂摄魄的说服力,疗饥解渴的吸引力和沁肺入腑的感染力。这无疑是当今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者尽力而为之的。如此,方能担负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