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践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ei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培养学习兴趣、掌握使用语言的规律、运用学到的知识,使之在实践中得到巩固深化。其中,兴趣的培养尤其重要,它关系到孩子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其他学科的基础学习。兴趣的培养不能脱离实践。只有将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于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实践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通常指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培养不应该只在嘴上说说,应该从身边的事物,学生们最熟悉的东西引导才行。最常见的例子是教初学孩子写自己和亲人的名字,这就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习字兴趣引导教学。每个孩子都熟悉自己和亲人的名字,能够认识和正确写出这些字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诱惑,我们教师只需要顺应这种兴趣,就能轻松教会他们认识多个字。又例如,农村有自然优美的山川田野,我们可以利用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观察本地的人文景观、山水风光、动植物资源等,养成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实践提高听说读写等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很强,又对游戏活动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做游戏,听故事,讲故事,自己动手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我尝试过将学生分成三组,首先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将课文内容转述给第一组学生,然后让第一组学生再把老师刚才讲述的内容重复给第二组,再由第二组重复给第三组,最后在一起回顾理解。这堂课抓住了很多孩子的好奇心,他们在听故事的时候锻炼了听的能力,重复的时候锻炼了说的能力,通过多次重复多次理解,将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在课堂中插入生动活泼的游戏演示活动,让学生演一演,做一做,能让学生学得更透彻。例如,在教《称象》一课时,因为称象的过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水沟边实验,他们用小石头和纸做的小纸船、玩具象,把曹冲称象的过程演示一遍。他们在称象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的同学甚至还想出了其他的称象方法。这种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读书,已经变成了能融会知识,理解运用,这才是真正把书读活了。
  农村孩子接触的读物少,视野不开阔,“写”就成了让很多学生头痛的事情。这部分学生都把写作业、写作文当成了苦差、“酷刑”。要转变这种观念就得先克服学生“怕”的心理。老师需要用不经意的谈话或者一些小方法让学生将熟悉的实际活动变成纸上的句子。例如,一次大扫除,天气非常寒冷,大风呼呼地刮着。看着学生在风中双颊飞红,哆哆嗦嗦的样子,我想此时孩子的感触一定很深,于是让学生回家后将自己的感觉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写道:“一阵风吹来,我的衣服被打透了,好像衣服被大风脱去一样,好冷啊!”有的同学写道:“风一股一股地吹着,我好像一会儿被吹到了南极,一会儿被吹到了北极,最后被吹到了冰柜里再也动不了了。”还有的同学写道:“鼻涕吹出来了,牙齿打着架,咯咯地和着寒风的拍子。”这些语言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这才叫真情实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不会再为写作文而冥思苦想,他们知道只要记录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就是一篇好文章。农村的一次放牛,一次钓鱼,一次赶集,甚至走亲访友都是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只有经历过,写出来的内容才是真实的,表达的才是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的习作是苍白的。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才会有丰富的作品。
  三、实践活动能够巩固已学知识
  识字是学习语文的实践和巩固。让学生多记生字词固然是一个办法,但是更应该设法让孩子们多读书,特别是多读课外书。读书既能学习各种知识,接受文化熏陶,也能学习认字巩固识字,何乐而不为呢?平时让孩子们找找广告、标语的错别字也可以学以致用。
  总之,把生活、实践结合到学习中,让生活教给学生运用语文的知识。让学生多点自我动手,多点自我实践,少点填鸭;让学生体会学习很有趣,学习很简单,学习跟身边事身边人、跟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知道自己该读什么该做什么,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才能“不亦乐乎”。
其他文献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
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提倡教师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再加工,自主开发教材,开发教材习题。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教材习题进行深层的研究,使教材习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认识:  1.基本习题拓展延伸,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教材编排的习题是编著者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水平设计的,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完全照顾到每个学
在新授课中,应用“商讨教学法”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形成知识的过程中,以发现和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商讨教学法”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是:提出问题—研究商讨—合作概括—答疑辨析—分层练习。下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所谓综合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的全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经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  综合
《河南省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参考》(试行)的发布为河南省公示语英文译写乱象治理提供了规范化基础;为公共服务领域语言的英译建设提供了标准性指导;为河南省全面融入“一带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在理论上是重要的,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兴趣不大,有意或无意地淡化了口语交际。我们教师要积极探索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更新口语交际教学理念,走出认识误区、角色误区和科研误区。  一、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几种问题:教师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兴趣不大
选取江苏省某化工装置车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钻孔采集了车间内不同位置的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并检测分析了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该车间内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