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高度,立足岗位,以德育人。把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工作的负责转化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爱,既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关心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责任;会学;自信;以德育人;面向全体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09-01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成为高品位高素质的社会人和建设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高度,立足岗位,以德育人。马卡连柯说:“品行是一个很复杂的成果,不仅是意识的成果,而且也是知识、力量、习惯、技能、适应、胆量、健康以及最重要的社会经验的成果。”教师把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工作的负责转化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爱,既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关心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好的要关爱,差一些的也要关爱与教育。我把这种以德育人的工作以及技巧,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相联系,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培养学生懂得奉献爱和有责任心
陶行之先生说过:“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实际上是在强调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重要性。教师的榜样力量对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思想上有波折的学生)成长至关重要。从学生走进幼儿园或迈进学校大门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在教师的感染与影响下活动学习与成长。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以及肩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对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特殊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率先垂范,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教师只有善于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智力基础,施以不倦的教诲与正确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共同进步的机会,才能激发学生勤奋求知、崇尚文明的愿望,引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崇敬与亲近,造成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这既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交往的心理感染过程,是师生之间思想、意志、品格、情感、知识技能等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而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青少年学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抱怎样的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风貌,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一个好的教师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学生,每时每刻都以满腔的热情、强烈的事业心和不懈的进取精神鞭策自己,那么学生从他身上学到的也一定是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理想信念和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杨昌济先生认为,“教育者之行为若不违其言,其影响于被教育者必甚大。”他本人严于律己,品德高尚,忧国忧民,对他的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而造就出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为人民谋幸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个人从小具有同情心责任心,懂得关心他人,长大后才会做到孝敬父母长辈,关注社会和国家,才能够以自己满腔的热情、崇高的品德投入到工作和事业。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时时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在如何做事做人方面所施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受到鼓舞,愿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师要还学生改错的权利,帮助他们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
学生有缺点犯错误是正常的。况且他们还是未成年人,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感、活泼好动的孩子,往往出于好奇好强造成行为过错,本来就无可厚非。教师不能一直用一把标尺衡量所有的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遵守纪律、规规矩矩听话的好学生。可以说即使犯了影响极大极坏的错误的学生,在其意识到事情后果的严重性之后也会愧疚不已。有的教师一旦看到学生做了违反纪律、有悖于行为规范、损坏班级荣誉的事情,轻者不分青红皂白简单粗暴地批评一顿,重者回家“请家长”,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花样不断翻新。如此下去,只能促使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与教师之间感情冷漠、心生敌意,进而处事冷淡,不思进取,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自暴自弃。教育的目的不是只让有错的人认识错误,更重要的是让其改正错误,净化心灵,重塑形象。如果我们的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知心朋友的位置上,理智地看待学生诸如不完成作业、考试作弊、打架骂人或偶尔偷拿别人东西之类的缺点,及时发现错误之所在,善于分析了解其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和背景,善于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善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学生就能够逐渐消除畏惧心理或对立情绪,虚心接受教师的批评与教诲,尽心尽力地按照教师的指导改正自己的错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
三、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处事和劳动,学会理解和善待他人
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越来越成为家长、社会和教师关心的重要课题。有的家长一切听从孩子的指挥,当孩子的行为有不端之处时,也不批评教育。甚至有的家长用缺乏理智的爱,使孩子在大人最好的动机下养成最坏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渐渐变得任性、自私、专横、不爱劳动、不尊长辈……反过来却把错误推在别人的身上。作为教师,一方面应该立足本职工作,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学校各项活动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处事做人、团结友爱、孝敬父母长辈、热爱劳动等各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教师也有责任担负起联系、沟通与指导家长的工作,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等形式,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知识方法,传授家教经验,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养成优秀品德和行为习惯,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铭记教育的宗旨,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一句话,当好学生不断进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不断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学生积极个性、健全人格和卓越才能的培养者。
【关键词】责任;会学;自信;以德育人;面向全体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09-01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成为高品位高素质的社会人和建设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高度,立足岗位,以德育人。马卡连柯说:“品行是一个很复杂的成果,不仅是意识的成果,而且也是知识、力量、习惯、技能、适应、胆量、健康以及最重要的社会经验的成果。”教师把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工作的负责转化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爱,既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关心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好的要关爱,差一些的也要关爱与教育。我把这种以德育人的工作以及技巧,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相联系,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培养学生懂得奉献爱和有责任心
陶行之先生说过:“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实际上是在强调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重要性。教师的榜样力量对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思想上有波折的学生)成长至关重要。从学生走进幼儿园或迈进学校大门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在教师的感染与影响下活动学习与成长。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以及肩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对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特殊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率先垂范,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教师只有善于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智力基础,施以不倦的教诲与正确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共同进步的机会,才能激发学生勤奋求知、崇尚文明的愿望,引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崇敬与亲近,造成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这既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交往的心理感染过程,是师生之间思想、意志、品格、情感、知识技能等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而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青少年学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抱怎样的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风貌,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一个好的教师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学生,每时每刻都以满腔的热情、强烈的事业心和不懈的进取精神鞭策自己,那么学生从他身上学到的也一定是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理想信念和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杨昌济先生认为,“教育者之行为若不违其言,其影响于被教育者必甚大。”他本人严于律己,品德高尚,忧国忧民,对他的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而造就出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为人民谋幸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个人从小具有同情心责任心,懂得关心他人,长大后才会做到孝敬父母长辈,关注社会和国家,才能够以自己满腔的热情、崇高的品德投入到工作和事业。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时时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在如何做事做人方面所施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受到鼓舞,愿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师要还学生改错的权利,帮助他们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
学生有缺点犯错误是正常的。况且他们还是未成年人,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感、活泼好动的孩子,往往出于好奇好强造成行为过错,本来就无可厚非。教师不能一直用一把标尺衡量所有的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遵守纪律、规规矩矩听话的好学生。可以说即使犯了影响极大极坏的错误的学生,在其意识到事情后果的严重性之后也会愧疚不已。有的教师一旦看到学生做了违反纪律、有悖于行为规范、损坏班级荣誉的事情,轻者不分青红皂白简单粗暴地批评一顿,重者回家“请家长”,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花样不断翻新。如此下去,只能促使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与教师之间感情冷漠、心生敌意,进而处事冷淡,不思进取,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自暴自弃。教育的目的不是只让有错的人认识错误,更重要的是让其改正错误,净化心灵,重塑形象。如果我们的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知心朋友的位置上,理智地看待学生诸如不完成作业、考试作弊、打架骂人或偶尔偷拿别人东西之类的缺点,及时发现错误之所在,善于分析了解其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和背景,善于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善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学生就能够逐渐消除畏惧心理或对立情绪,虚心接受教师的批评与教诲,尽心尽力地按照教师的指导改正自己的错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
三、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处事和劳动,学会理解和善待他人
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越来越成为家长、社会和教师关心的重要课题。有的家长一切听从孩子的指挥,当孩子的行为有不端之处时,也不批评教育。甚至有的家长用缺乏理智的爱,使孩子在大人最好的动机下养成最坏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渐渐变得任性、自私、专横、不爱劳动、不尊长辈……反过来却把错误推在别人的身上。作为教师,一方面应该立足本职工作,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学校各项活动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处事做人、团结友爱、孝敬父母长辈、热爱劳动等各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教师也有责任担负起联系、沟通与指导家长的工作,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等形式,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知识方法,传授家教经验,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养成优秀品德和行为习惯,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铭记教育的宗旨,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一句话,当好学生不断进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不断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学生积极个性、健全人格和卓越才能的培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