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正逐渐走入课堂,它既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它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实践证明,这一新的科技成果对提高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全方位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指导学生朗读的实践,谈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一些浅显的作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1、农村小学的生源大都来自农村小学,从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不难发现有的学生朗读时不是姿势不正确,就是“小和尚念经”;或是扯着嗓门大喊大叫,没有多少朗读美感可言,针对这些现象,我从一年级新生开始,首先要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姿势。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关于朗读正确姿势,一些关于朗读知识的片子,播放朗读录音,给学生展示出“朗读之美”,让学生对优美的声音有直观的感受.
2 、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自我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乐于接受。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朗读教学中恰当地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画面,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读书氛围,从而为朗读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兴趣,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感情朗读中。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教学,可见,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自己的教学中,多媒体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主要起到了以下作用:
1、凭借多媒体技术优势,指导学生读出语感。
2、为了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体会感情,在朗读时,自己充分凭借多媒体技术优势,指导学生朗读。如我教《犟龟》一课,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犟龟遇到困难时坚定信念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然后结合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说话的语气,想象地读一读,最后听听画面中的配音,将自己的语气和配音进行比较之后,教师再指导、鼓励学生个别读、跟读、小组赛读等,多读几遍之后,学生进入了情境,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感情来了。
3、利用多媒体中的音乐,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课文内容不同,运用的多媒体课件也不同。在写景、写情的文章中,配上一段美妙的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乡愁》一课时,首先播放了罗大佑唱的《乡愁四韵》。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然后朗读: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配以音乐《思乡曲》,要求学生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根据音乐的旋律,加上范读时慢时快、
4、时轻时重的节奏,让学生从音乐中欣赏朗读,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之中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旋律美、音韵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范读后,鼓励学生谁读得好就给谁配音朗读,学生听了兴趣倍增,读得声情并茂。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意象积累。
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丰富的音像资料,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使學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不仅可引导学生走进事物,而且可以深入领会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作为朗读者,不但要充分把握住文字材料语词的明确含义,尤其要精细感受文本言语形式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情理,使听者在有声语言中接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透过音像符号间接地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真切映象。 还就教学《乡愁》一诗为例。备课时,我就搜集了一个视频资料,其内容包括“听读——朗读——品味——迁移”四部分,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一)首先,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二)指导朗读。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三)品味《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品味,最终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用四个意象将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到这首诗中选择的意象虽然看似普通,却是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精心提炼出来的。尤其是前三个意象,都寄寓了诗人对祖国母亲的绵绵情思,第四个意象,使这首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的强烈乡愁。学生通过意象的分析积累,体会了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朗读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它流向既定目标,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巧借多媒体辅助教学,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发挥出朗读的巨大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1、农村小学的生源大都来自农村小学,从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不难发现有的学生朗读时不是姿势不正确,就是“小和尚念经”;或是扯着嗓门大喊大叫,没有多少朗读美感可言,针对这些现象,我从一年级新生开始,首先要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姿势。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关于朗读正确姿势,一些关于朗读知识的片子,播放朗读录音,给学生展示出“朗读之美”,让学生对优美的声音有直观的感受.
2 、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自我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乐于接受。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朗读教学中恰当地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画面,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读书氛围,从而为朗读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兴趣,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感情朗读中。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教学,可见,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自己的教学中,多媒体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主要起到了以下作用:
1、凭借多媒体技术优势,指导学生读出语感。
2、为了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体会感情,在朗读时,自己充分凭借多媒体技术优势,指导学生朗读。如我教《犟龟》一课,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犟龟遇到困难时坚定信念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然后结合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说话的语气,想象地读一读,最后听听画面中的配音,将自己的语气和配音进行比较之后,教师再指导、鼓励学生个别读、跟读、小组赛读等,多读几遍之后,学生进入了情境,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感情来了。
3、利用多媒体中的音乐,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课文内容不同,运用的多媒体课件也不同。在写景、写情的文章中,配上一段美妙的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乡愁》一课时,首先播放了罗大佑唱的《乡愁四韵》。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然后朗读: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配以音乐《思乡曲》,要求学生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根据音乐的旋律,加上范读时慢时快、
4、时轻时重的节奏,让学生从音乐中欣赏朗读,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之中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旋律美、音韵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范读后,鼓励学生谁读得好就给谁配音朗读,学生听了兴趣倍增,读得声情并茂。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意象积累。
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丰富的音像资料,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使學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不仅可引导学生走进事物,而且可以深入领会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作为朗读者,不但要充分把握住文字材料语词的明确含义,尤其要精细感受文本言语形式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情理,使听者在有声语言中接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透过音像符号间接地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真切映象。 还就教学《乡愁》一诗为例。备课时,我就搜集了一个视频资料,其内容包括“听读——朗读——品味——迁移”四部分,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一)首先,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二)指导朗读。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三)品味《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品味,最终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用四个意象将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到这首诗中选择的意象虽然看似普通,却是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精心提炼出来的。尤其是前三个意象,都寄寓了诗人对祖国母亲的绵绵情思,第四个意象,使这首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的强烈乡愁。学生通过意象的分析积累,体会了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朗读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它流向既定目标,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巧借多媒体辅助教学,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发挥出朗读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