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咏离别伤怀之作可谓多矣,要以司空见惯的素材写出新的文章,难度更大,尤其需要独辟蹊径,课寂扣虚。无聪慧颖悟之思,无相当的笔力是无法办到的。
起笔交代抒情主人翁的情态,简净之笔已形神兼备,满纸氤氲了,《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动焉。”冥色起愁,哀兴于暮,对于一个天涯羁旅的人来说,这时别离更是触绪纷至。如此在难舍离愁渲染下的全文充满了恋恋不舍的基调。
我们随着作者的视线游移,转到岸边,“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一视,一忖,转眼间就把一个似树非树,似人非人的意象构造于纸上。我们仿佛触及了那柔曼的枝条,不,也许是女孩轻轻挥动的手臂,这清新的意境氛围,《印度洋上的秋思》也有具体表现。“庆裹在云锦里的秋月,像一个遍体蒙纱的新娘,但同时幂弦她的颜色”,秋月,金柳富丽而神秘,这一切不都纤尘不染吗?夕阳中飘动的枝条,不正像新娘频舞的臂膀吗?这有能引起多少读者的遐思,是新娘不舍?或者是诗人不舍?这调子的确有些黯然,但却是哀而不伤。我们不曾忘记徐氏纯乎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一咏三叹,到真个荡气回肠,婉转多姿,顾盼神飞。
在抒情主人公垂首沉思的刹那,又发现康河里飘摇的青荇,也轻轻的舞动着,似是告别,又似在挽留。诗人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幻想着变成一条水草,与青荇与河水相伴。诗人刹那间妙手偶得般的用一行诗,永远将这种感觉固定下来,就如一幅清澈透明的水墨画,读起来从容舒缓,稍含感慨。
如果上面仅有些眷恋,那么接下里,诗人就有些心碎了。“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诗人已无法使心情如静水,感情波纹已将这所有的梦揉碎,揉碎的仅仅是梦吗?揉碎的根本就是作者的那颗不平静的心。正如:“明月在云端之间,周围有一圈黄色的彩晕,一阵阵的轻霭,在她的面前扯过。海上几百道起伏的银沟,一起微叱凄其的音节,此外不受轻辉的波域,在暗中纹纹的涨落,不知是怨是慕。”江浙别离是的愁绪,幽暗的心境,化作一副副情感象征的画面。
客观的景物是诗情深化的触媒,反过来又加深了诗人内在的诗情感受,志摩语:“诗感或原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诗刊放假》)。下面就由很好地体现了他所说的心脏的跳动,带来的血脉的流转。“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可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将这种离情投入到寻找从前的回忆(寻梦)中去,梦是诗人情感流程的触媒,是此时心情的客观对应物。境由心生,情逐物转,把找不回的记忆,依托于沉默的笙箫,夏虫和康桥,经过一番想象和驰骋漫游后,诗人用新颖灵妙的描摹,把感情心去倾诉个淋漓尽致,几经迂回幻流之后,再次重现主题:“是离愁”。在这两节诗中诗人没有将眷恋不舍的心情直接借助呐喊来完成,而是默默地看、听、想,收到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日常生活的高与低,远与近,喜与哀这些矛盾的事物是相反相成的。如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孤烟的直来说大漠的浩瀚无垠,以长河的狭长来说落日的浑圆。诗中愈是说的淡然平静,愈是悄无声息,就愈是表现诗人的心情不平静,那种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的感情跃然纸上,使读者倍感其依依不舍。可是接下来,诗人又淡淡地说:“我悄悄的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果真什么也没有带走吗?
细细体味这首《再别康桥》,你不觉得这是一首清澈秀逸,轻俏空灵的诗吗?而这正是徐氏要创造的艺术境界,这独树一帜的手法,以及这首诗的感人之处,这与徐志摩的诗歌意象选择和意境构筑有关。
我们试看其意象的选择,徐氏诗歌的轻俏是他“取境偏逸”的结果。他的诗没有郭沫若《女神》中天狗一类硕大的意象,宇宙无垠那广阔的背景,没有壮怀激烈、仰天长啸的声音。他偏爱浅唱低吟,偏爱星星、月亮、流水、白云,偏爱落叶、秋生。他没有闻一多的沉郁悲痛,也没有郭沫若的凌厉豪迈。他所善用的是:云朵的飘逸、流水的欢娱、爱恋的温馨、梦境的空灵。如《雪花的欢乐》中雪花的晶莹剔透,梅花的悠远清香,少女的温柔轻盈。也如诗中金柳的富丽,青荇的柔曼,山中月色,林底清风,是典型的徐氏意象。
不仅仅如此,徐氏还很注意意象的流动。其特点表现为“永远的必须立即由一个知觉转向下一个知觉”。这种“永远、必须、立即”是一种不稳定感即意象的流动。就是一个互不包含的意象,不断的过渡到下一个意象,本身虽互不包含,但情绪是连贯的,如本诗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可我不能放歌”这种连贯的情绪,是诗歌的每一个意象必须一个立即转向下一个,每行结尾都有一种不稳定感,就算这行诗完了,没有中断,必须转向下一行,整个情绪才能展开,一直到最后才能完结。
我们再看意向的叠加,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重叠在一起,产生感觉的刺激效果。如“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很注意意象的层次构造,表现在比喻意象和直觉意象的运用上。诗人在描述外部世界和自己内心世界时,并不满足于一般的表象描述上,而是借助于修辞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接近于真实的比喻性世界,这种意象具有具体性。如“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就是比喻意象。直觉意象的运用上也是独具匠心的,这种“直觉意象”是事先没有想到的,而是突然间写出来的那些意象,很自然,也很奇特的意象,这种意象是很难找到确定的意义和思想的。如“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潭泉水如何能被浮藻揉碎,这就是个知觉得意象。
黑格尔发现作家有一个根本的特点“凡是在想象中活着的东西,好像马上就转到指头上”,这是一种本体性感觉,艺术的魅力正源于此,正如志摩自己所说的,诗是“从灵性的暖处来”。正由于徐氏单纯、天真,他就能够用自己特有的意象,表达出自然纯情,清澈飘逸的感情来。与戴望舒相比,徐氏更多的是空灵而不是空虚,幽怨而不是悲哀,是沉郁而不是沉重。
诗人对意象的选择,意境的构筑,再加上复沓回环,一叹三咏的写法,将内心的感受畅快淋漓的表达出来,不像望舒先生,用很多晦涩的意象、象征手法,创造许多古典的意境来表达感情,这正是我们很值得体味和借鉴的地方。
起笔交代抒情主人翁的情态,简净之笔已形神兼备,满纸氤氲了,《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动焉。”冥色起愁,哀兴于暮,对于一个天涯羁旅的人来说,这时别离更是触绪纷至。如此在难舍离愁渲染下的全文充满了恋恋不舍的基调。
我们随着作者的视线游移,转到岸边,“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一视,一忖,转眼间就把一个似树非树,似人非人的意象构造于纸上。我们仿佛触及了那柔曼的枝条,不,也许是女孩轻轻挥动的手臂,这清新的意境氛围,《印度洋上的秋思》也有具体表现。“庆裹在云锦里的秋月,像一个遍体蒙纱的新娘,但同时幂弦她的颜色”,秋月,金柳富丽而神秘,这一切不都纤尘不染吗?夕阳中飘动的枝条,不正像新娘频舞的臂膀吗?这有能引起多少读者的遐思,是新娘不舍?或者是诗人不舍?这调子的确有些黯然,但却是哀而不伤。我们不曾忘记徐氏纯乎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一咏三叹,到真个荡气回肠,婉转多姿,顾盼神飞。
在抒情主人公垂首沉思的刹那,又发现康河里飘摇的青荇,也轻轻的舞动着,似是告别,又似在挽留。诗人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幻想着变成一条水草,与青荇与河水相伴。诗人刹那间妙手偶得般的用一行诗,永远将这种感觉固定下来,就如一幅清澈透明的水墨画,读起来从容舒缓,稍含感慨。
如果上面仅有些眷恋,那么接下里,诗人就有些心碎了。“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诗人已无法使心情如静水,感情波纹已将这所有的梦揉碎,揉碎的仅仅是梦吗?揉碎的根本就是作者的那颗不平静的心。正如:“明月在云端之间,周围有一圈黄色的彩晕,一阵阵的轻霭,在她的面前扯过。海上几百道起伏的银沟,一起微叱凄其的音节,此外不受轻辉的波域,在暗中纹纹的涨落,不知是怨是慕。”江浙别离是的愁绪,幽暗的心境,化作一副副情感象征的画面。
客观的景物是诗情深化的触媒,反过来又加深了诗人内在的诗情感受,志摩语:“诗感或原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诗刊放假》)。下面就由很好地体现了他所说的心脏的跳动,带来的血脉的流转。“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可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将这种离情投入到寻找从前的回忆(寻梦)中去,梦是诗人情感流程的触媒,是此时心情的客观对应物。境由心生,情逐物转,把找不回的记忆,依托于沉默的笙箫,夏虫和康桥,经过一番想象和驰骋漫游后,诗人用新颖灵妙的描摹,把感情心去倾诉个淋漓尽致,几经迂回幻流之后,再次重现主题:“是离愁”。在这两节诗中诗人没有将眷恋不舍的心情直接借助呐喊来完成,而是默默地看、听、想,收到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日常生活的高与低,远与近,喜与哀这些矛盾的事物是相反相成的。如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孤烟的直来说大漠的浩瀚无垠,以长河的狭长来说落日的浑圆。诗中愈是说的淡然平静,愈是悄无声息,就愈是表现诗人的心情不平静,那种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的感情跃然纸上,使读者倍感其依依不舍。可是接下来,诗人又淡淡地说:“我悄悄的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果真什么也没有带走吗?
细细体味这首《再别康桥》,你不觉得这是一首清澈秀逸,轻俏空灵的诗吗?而这正是徐氏要创造的艺术境界,这独树一帜的手法,以及这首诗的感人之处,这与徐志摩的诗歌意象选择和意境构筑有关。
我们试看其意象的选择,徐氏诗歌的轻俏是他“取境偏逸”的结果。他的诗没有郭沫若《女神》中天狗一类硕大的意象,宇宙无垠那广阔的背景,没有壮怀激烈、仰天长啸的声音。他偏爱浅唱低吟,偏爱星星、月亮、流水、白云,偏爱落叶、秋生。他没有闻一多的沉郁悲痛,也没有郭沫若的凌厉豪迈。他所善用的是:云朵的飘逸、流水的欢娱、爱恋的温馨、梦境的空灵。如《雪花的欢乐》中雪花的晶莹剔透,梅花的悠远清香,少女的温柔轻盈。也如诗中金柳的富丽,青荇的柔曼,山中月色,林底清风,是典型的徐氏意象。
不仅仅如此,徐氏还很注意意象的流动。其特点表现为“永远的必须立即由一个知觉转向下一个知觉”。这种“永远、必须、立即”是一种不稳定感即意象的流动。就是一个互不包含的意象,不断的过渡到下一个意象,本身虽互不包含,但情绪是连贯的,如本诗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可我不能放歌”这种连贯的情绪,是诗歌的每一个意象必须一个立即转向下一个,每行结尾都有一种不稳定感,就算这行诗完了,没有中断,必须转向下一行,整个情绪才能展开,一直到最后才能完结。
我们再看意向的叠加,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重叠在一起,产生感觉的刺激效果。如“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很注意意象的层次构造,表现在比喻意象和直觉意象的运用上。诗人在描述外部世界和自己内心世界时,并不满足于一般的表象描述上,而是借助于修辞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接近于真实的比喻性世界,这种意象具有具体性。如“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就是比喻意象。直觉意象的运用上也是独具匠心的,这种“直觉意象”是事先没有想到的,而是突然间写出来的那些意象,很自然,也很奇特的意象,这种意象是很难找到确定的意义和思想的。如“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潭泉水如何能被浮藻揉碎,这就是个知觉得意象。
黑格尔发现作家有一个根本的特点“凡是在想象中活着的东西,好像马上就转到指头上”,这是一种本体性感觉,艺术的魅力正源于此,正如志摩自己所说的,诗是“从灵性的暖处来”。正由于徐氏单纯、天真,他就能够用自己特有的意象,表达出自然纯情,清澈飘逸的感情来。与戴望舒相比,徐氏更多的是空灵而不是空虚,幽怨而不是悲哀,是沉郁而不是沉重。
诗人对意象的选择,意境的构筑,再加上复沓回环,一叹三咏的写法,将内心的感受畅快淋漓的表达出来,不像望舒先生,用很多晦涩的意象、象征手法,创造许多古典的意境来表达感情,这正是我们很值得体味和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