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与意象创造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ul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咏离别伤怀之作可谓多矣,要以司空见惯的素材写出新的文章,难度更大,尤其需要独辟蹊径,课寂扣虚。无聪慧颖悟之思,无相当的笔力是无法办到的。
  起笔交代抒情主人翁的情态,简净之笔已形神兼备,满纸氤氲了,《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动焉。”冥色起愁,哀兴于暮,对于一个天涯羁旅的人来说,这时别离更是触绪纷至。如此在难舍离愁渲染下的全文充满了恋恋不舍的基调。
  我们随着作者的视线游移,转到岸边,“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一视,一忖,转眼间就把一个似树非树,似人非人的意象构造于纸上。我们仿佛触及了那柔曼的枝条,不,也许是女孩轻轻挥动的手臂,这清新的意境氛围,《印度洋上的秋思》也有具体表现。“庆裹在云锦里的秋月,像一个遍体蒙纱的新娘,但同时幂弦她的颜色”,秋月,金柳富丽而神秘,这一切不都纤尘不染吗?夕阳中飘动的枝条,不正像新娘频舞的臂膀吗?这有能引起多少读者的遐思,是新娘不舍?或者是诗人不舍?这调子的确有些黯然,但却是哀而不伤。我们不曾忘记徐氏纯乎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一咏三叹,到真个荡气回肠,婉转多姿,顾盼神飞。
  在抒情主人公垂首沉思的刹那,又发现康河里飘摇的青荇,也轻轻的舞动着,似是告别,又似在挽留。诗人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幻想着变成一条水草,与青荇与河水相伴。诗人刹那间妙手偶得般的用一行诗,永远将这种感觉固定下来,就如一幅清澈透明的水墨画,读起来从容舒缓,稍含感慨。
  如果上面仅有些眷恋,那么接下里,诗人就有些心碎了。“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诗人已无法使心情如静水,感情波纹已将这所有的梦揉碎,揉碎的仅仅是梦吗?揉碎的根本就是作者的那颗不平静的心。正如:“明月在云端之间,周围有一圈黄色的彩晕,一阵阵的轻霭,在她的面前扯过。海上几百道起伏的银沟,一起微叱凄其的音节,此外不受轻辉的波域,在暗中纹纹的涨落,不知是怨是慕。”江浙别离是的愁绪,幽暗的心境,化作一副副情感象征的画面。
  客观的景物是诗情深化的触媒,反过来又加深了诗人内在的诗情感受,志摩语:“诗感或原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诗刊放假》)。下面就由很好地体现了他所说的心脏的跳动,带来的血脉的流转。“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可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将这种离情投入到寻找从前的回忆(寻梦)中去,梦是诗人情感流程的触媒,是此时心情的客观对应物。境由心生,情逐物转,把找不回的记忆,依托于沉默的笙箫,夏虫和康桥,经过一番想象和驰骋漫游后,诗人用新颖灵妙的描摹,把感情心去倾诉个淋漓尽致,几经迂回幻流之后,再次重现主题:“是离愁”。在这两节诗中诗人没有将眷恋不舍的心情直接借助呐喊来完成,而是默默地看、听、想,收到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日常生活的高与低,远与近,喜与哀这些矛盾的事物是相反相成的。如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孤烟的直来说大漠的浩瀚无垠,以长河的狭长来说落日的浑圆。诗中愈是说的淡然平静,愈是悄无声息,就愈是表现诗人的心情不平静,那种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的感情跃然纸上,使读者倍感其依依不舍。可是接下来,诗人又淡淡地说:“我悄悄的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果真什么也没有带走吗?
  细细体味这首《再别康桥》,你不觉得这是一首清澈秀逸,轻俏空灵的诗吗?而这正是徐氏要创造的艺术境界,这独树一帜的手法,以及这首诗的感人之处,这与徐志摩的诗歌意象选择和意境构筑有关。
  我们试看其意象的选择,徐氏诗歌的轻俏是他“取境偏逸”的结果。他的诗没有郭沫若《女神》中天狗一类硕大的意象,宇宙无垠那广阔的背景,没有壮怀激烈、仰天长啸的声音。他偏爱浅唱低吟,偏爱星星、月亮、流水、白云,偏爱落叶、秋生。他没有闻一多的沉郁悲痛,也没有郭沫若的凌厉豪迈。他所善用的是:云朵的飘逸、流水的欢娱、爱恋的温馨、梦境的空灵。如《雪花的欢乐》中雪花的晶莹剔透,梅花的悠远清香,少女的温柔轻盈。也如诗中金柳的富丽,青荇的柔曼,山中月色,林底清风,是典型的徐氏意象。
  不仅仅如此,徐氏还很注意意象的流动。其特点表现为“永远的必须立即由一个知觉转向下一个知觉”。这种“永远、必须、立即”是一种不稳定感即意象的流动。就是一个互不包含的意象,不断的过渡到下一个意象,本身虽互不包含,但情绪是连贯的,如本诗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可我不能放歌”这种连贯的情绪,是诗歌的每一个意象必须一个立即转向下一个,每行结尾都有一种不稳定感,就算这行诗完了,没有中断,必须转向下一行,整个情绪才能展开,一直到最后才能完结。
  我们再看意向的叠加,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重叠在一起,产生感觉的刺激效果。如“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很注意意象的层次构造,表现在比喻意象和直觉意象的运用上。诗人在描述外部世界和自己内心世界时,并不满足于一般的表象描述上,而是借助于修辞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接近于真实的比喻性世界,这种意象具有具体性。如“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就是比喻意象。直觉意象的运用上也是独具匠心的,这种“直觉意象”是事先没有想到的,而是突然间写出来的那些意象,很自然,也很奇特的意象,这种意象是很难找到确定的意义和思想的。如“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潭泉水如何能被浮藻揉碎,这就是个知觉得意象。
  黑格尔发现作家有一个根本的特点“凡是在想象中活着的东西,好像马上就转到指头上”,这是一种本体性感觉,艺术的魅力正源于此,正如志摩自己所说的,诗是“从灵性的暖处来”。正由于徐氏单纯、天真,他就能够用自己特有的意象,表达出自然纯情,清澈飘逸的感情来。与戴望舒相比,徐氏更多的是空灵而不是空虚,幽怨而不是悲哀,是沉郁而不是沉重。
  诗人对意象的选择,意境的构筑,再加上复沓回环,一叹三咏的写法,将内心的感受畅快淋漓的表达出来,不像望舒先生,用很多晦涩的意象、象征手法,创造许多古典的意境来表达感情,这正是我们很值得体味和借鉴的地方。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的导入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至关重要。好的导入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本篇课文或本堂课的教学中去。幽默语言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导入,冲击学生听觉、视觉;写作背景导入法,开拓学生视野;制造悬念导入法,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应注意课堂导入的技巧,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 技巧  著名特
期刊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何塑造他们,使他们成材,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人们常说:“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教育教学素质。这三个素质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关键,它对语文老师的工作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1、首先语文教师要有哲学眼光  要用辩证的目光,全面准确有针对地看语文教学。试想,一位语文教师在对待文学作品时,不能上升到一定的认识高度,语文教师给学生
期刊
【摘 要】最近几年以来,农村小学生进城就读人数迅速上升,转入城区读书的农村小学生学习成绩有了明显地提高。但是,进城就读的农村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存在很大的问题: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标准、结合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可以看出学生体重两级分化严重;肺活量指数低的可怕;耐力素质、柔韧力量、速度灵巧类项目测试成绩不尽人意。更加可怕的是几乎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没有自己爱好擅长的运动项目。依据
期刊
【摘 要】看图写话是低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写出通顺的句子,能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基础。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低下,往往看不懂图意,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即使理会图意,写出的话也呆板没有生气;表述不清,语无伦次。教师方面则显得教学方法不妥,教学手段不科学等问题。于是笔者挖掘图片资源,采取看图方法先行,以训练作为提高习作能力的渠道,科学的采用评价方法等策略促进学生写话能力的提升
期刊
【摘 要】由于历史学科的现实地位和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学不可能与语文等学科相提并论,历史教师必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上出历史课的特色,用最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有效性 历史味  历史学科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如何,虽然我们的教育专家们说历史的地位是如何如何的高,还能举出很多的证据,但这一个问题不是专家说了算,是家长和学生们说了算,去问问学生和家长就有答案了,或者看一下各
期刊
【摘 要】微信是腾讯公司推手机即时通讯服务软件,目前国内一些博物馆积极探索微信应用,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先后推出了微信平台,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拓展了博物馆的服务范围和领域,提升了影响力。阿拉善博物馆于2013年11月开通了官方微信。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官方微信集语音导览、实时报道、展览欣赏、传播知识于一身,已成为阿拉善博物馆在新媒体时代最为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之一
期刊
教学个性化,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信仰、教学理念支配、指导下,通过对教材融会贯通的理解和独具匠心的处理,创造性的进行教学设计,富有个性地组织指导学生展开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从而使教学具有强烈的学科色彩和教师教学的智慧的印迹,使师生的个性在交流互动中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能够根据不同的个人特点,各自需求各种不同的途径,达到共同的数学目标和愉悦、和谐的教学境界。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个性化呢?  一、
期刊
当下,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引领学生重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倡导者的初衷也许是想让中华优秀文化能得以传承,用经典来浸润祖国未来花朵的心灵。这样的宗旨值得推崇,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又遗憾地发现,很多时候“吟诵经典”的活动呈现的是形式大于内容,表演高于领悟,甚至有时还出现了与作品本意相悖的谬论。由此,我产生了一个新思考:传承经典文化固然重要,但究竟该如何去传承?特别是我们语文
期刊
历经十年的学校实践检验和八年的精心修改完善,国家教育部在2011年出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一标准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减负上的力度。同时,也给我们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上指明了方向。  一、新课标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新旧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进行对比研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中学数学人教版(必修四)《平面向量共线定理的应用》教学为例,探讨新教材在课堂上怎样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从“学会”怎样转变为“会学”、“会用”。文中对新课程的目标和理念进行了新的认识,对新课程的使用有个人的见解。  首先让我们明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理念,具体目标是:(一)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