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十年的学校实践检验和八年的精心修改完善,国家教育部在2011年出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一标准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减负上的力度。同时,也给我们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上指明了方向。
一、新课标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新旧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进行对比研读,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明确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学”?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这句话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学什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和文字是人思想感情的载体,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表达自己和相互交流时不可缺少的工具。但两者是两种的功能不同。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怎么学”——不能单单只学习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学习需要与其他课程紧密联系起来,拓展知识,开阔视野,综合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例如:阅读报刊杂志,收看新闻,办墙报,担任小主持人、小记者等等。
2.始终坚持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上仍然坚持原来的四大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但在每一条的具体阐述上却不尽相同——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表述中增加了“激发”、“引导”、“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等关键字眼,再一次强调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作用。只有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学才能有效,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让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2、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3、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课程改革深入阶段的重点和难点。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和开放性,打破学科界限,使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加强沟通联系。
3.丰富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
新课标在关于“课程设计思路”的阐述上由原来的四条变成了五条,增加了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学生学好语文课程的关键。这样使得新课标内容更加丰富具体。
新课标提出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目标很具体,且与我国目前提出的终身教育紧密结合。
现在的孩子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尽可能多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在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体会才会真实和深刻,学生才能逐步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4.紧扣“三维目标”,“以人为本”,突出“文化”
新课标阐述了课程目标的设计依据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方面上,新课标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适当降低了一些知识的学习要求。例如:“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调整为“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掌握”调整为“初步掌握”;“初步具备”调整为“积极尝试运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方面,新课标增加了“集体主义”、“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世界观”和“提高文化品位”等关键词,突出了“精神品质”和“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理清新课标的主要特点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呢?现在我们将对执教的第三学段的阅读板块进行具体分析。
二、第三学段新旧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对比(表格略)
首先,我们将第三学段新旧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对比。
通过这个表格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的一些变化:
1.整合(灰色底纹):新课标将旧课标中内容相关的条目——第2和第8条,第3和第4条,第6和第7条整合在一起。由原来的十一条融合成八条。这样一来,使得其内容更加简洁明了;2.调整(红色粗体):新课标将“内涵”调整成“意思”,“揣摩”调整成“了解”,“喜欢”调整成“喜爱”,“诗人”调整成“作品”,“声调”调整成“语调”。这些词语的调整,让我们感受到新课标的语言更加规范;3.补充(红色下划线):新课标补充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的要求,这十分切合学生阅读文本的实际;诵读诗文时,新课标还补充了要通过“韵律”来体味作品,这一出体现了阅读要求的提高;4.删除(红色删除线):新课标删除了三处文字——“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自己的”和“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第一处叙述在整合后意思重复。第二、三处很有局限性,删除后,纠正了现在“所谓的个性化阅读”,显得更加实在。
了解这些变化以后,我们现在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地球家庭”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黑孩子罗伯特》的教学环节设计为例,进行第三学段阅读课堂教学的具体分析。
三、第三学段阅读教学实例
《黑孩子罗伯特》教学环节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黑孩子罗伯特》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讲述了黑孩子罗伯特想买一架玩具小飞机,但得知同学丽莎病危时,毅然决然地捐出了两个月努力积攒下的钱。作者在叙述故事时,用朴实的文字,根植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了黑孩子罗伯特的美好心灵。
(二)学情分析
进入高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他们喜欢读书,善于捕捉信息,有一定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三)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高段阅读教学:“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一、新课标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新旧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进行对比研读,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明确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学”?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这句话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学什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和文字是人思想感情的载体,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表达自己和相互交流时不可缺少的工具。但两者是两种的功能不同。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怎么学”——不能单单只学习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学习需要与其他课程紧密联系起来,拓展知识,开阔视野,综合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例如:阅读报刊杂志,收看新闻,办墙报,担任小主持人、小记者等等。
2.始终坚持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上仍然坚持原来的四大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但在每一条的具体阐述上却不尽相同——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表述中增加了“激发”、“引导”、“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等关键字眼,再一次强调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作用。只有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学才能有效,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让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2、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3、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课程改革深入阶段的重点和难点。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和开放性,打破学科界限,使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加强沟通联系。
3.丰富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
新课标在关于“课程设计思路”的阐述上由原来的四条变成了五条,增加了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学生学好语文课程的关键。这样使得新课标内容更加丰富具体。
新课标提出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目标很具体,且与我国目前提出的终身教育紧密结合。
现在的孩子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尽可能多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在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体会才会真实和深刻,学生才能逐步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4.紧扣“三维目标”,“以人为本”,突出“文化”
新课标阐述了课程目标的设计依据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方面上,新课标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适当降低了一些知识的学习要求。例如:“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调整为“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掌握”调整为“初步掌握”;“初步具备”调整为“积极尝试运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方面,新课标增加了“集体主义”、“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世界观”和“提高文化品位”等关键词,突出了“精神品质”和“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理清新课标的主要特点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呢?现在我们将对执教的第三学段的阅读板块进行具体分析。
二、第三学段新旧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对比(表格略)
首先,我们将第三学段新旧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对比。
通过这个表格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的一些变化:
1.整合(灰色底纹):新课标将旧课标中内容相关的条目——第2和第8条,第3和第4条,第6和第7条整合在一起。由原来的十一条融合成八条。这样一来,使得其内容更加简洁明了;2.调整(红色粗体):新课标将“内涵”调整成“意思”,“揣摩”调整成“了解”,“喜欢”调整成“喜爱”,“诗人”调整成“作品”,“声调”调整成“语调”。这些词语的调整,让我们感受到新课标的语言更加规范;3.补充(红色下划线):新课标补充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的要求,这十分切合学生阅读文本的实际;诵读诗文时,新课标还补充了要通过“韵律”来体味作品,这一出体现了阅读要求的提高;4.删除(红色删除线):新课标删除了三处文字——“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自己的”和“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第一处叙述在整合后意思重复。第二、三处很有局限性,删除后,纠正了现在“所谓的个性化阅读”,显得更加实在。
了解这些变化以后,我们现在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地球家庭”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黑孩子罗伯特》的教学环节设计为例,进行第三学段阅读课堂教学的具体分析。
三、第三学段阅读教学实例
《黑孩子罗伯特》教学环节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黑孩子罗伯特》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讲述了黑孩子罗伯特想买一架玩具小飞机,但得知同学丽莎病危时,毅然决然地捐出了两个月努力积攒下的钱。作者在叙述故事时,用朴实的文字,根植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了黑孩子罗伯特的美好心灵。
(二)学情分析
进入高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他们喜欢读书,善于捕捉信息,有一定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三)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高段阅读教学:“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