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唱边学语文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d_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让音乐走进课堂,让学生想学、能学、乐学、会学并学有所得,让学生在他们的歌声中学习语文,使音乐与文本语言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立足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际,浅探音乐艺术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音乐 中职语文教学 新教法
  
  当前,流行音乐似乎已演变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音乐,青年学生正是流行音乐的追随者、跟风者。如果有人不知道“周董”,不了解“王菲”,那就会被同学公认为“老土”、“out”。大多数中职学生也是追星族,往往谈起某个歌星时眉飞色舞、自信满满,而说到作家作品则垂头丧气、哑口无言……中职语文教师的课是越上越无趣,学生则只是听任教师表演“独角戏”……针对这个现状,语文教师有责任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语文的学习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它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学会人际交往,提高人文素质,完善职业素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1]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教法,努力承担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使命。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在语文课上唱歌,听音乐,让学生边唱边学语文。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是:“语文课程要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本,充分相信学生具有的语言潜能,充分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及所存在的差异;要关注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要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探索适合不同基础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想学、能学、乐学、会学并学有所得。”[2]新理念是指导我们进行新教法探索的准则和依据,引导每一个学生真正想学、能学、乐学、会学并学有所得,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乐记》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器从之。”“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就同出一源——“心”的产物,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它有声、有韵、有调,三者串连交错排列,便能使一首诗、一首词成为非常美妙的歌曲,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古往今来,谣谚、诗歌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只是年代久远乐谱失传,有些已无法再现了。但语言文字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肯定地说:音乐与语文的结合,不但可行,而且必行,语文教学与音乐的相互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其提高艺术素养,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记忆方法。
  我们若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用音乐诠释文字,让学生收获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受,体会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时,这样的语文课自然妙不可言,还需担心学生“垂头丧气、哑口无言”吗?而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本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将文学与音乐巧妙结合的舞台和契机。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的探索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新教法。
  一、以歌声导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儿童教育专家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新课开始时,先播放一段有关的乐曲或歌曲,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能创设一个非常良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入新课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如在教学宋词《雨霖铃》时,首先我播放已故歌星邓丽君演唱的歌曲《雨霖铃》,那凄婉哀怨的歌曲将学生带入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境之中,长亭送别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仿佛历历在目……就这样,歌曲带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情境,为进一步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二、用歌声代讲析
  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播放或清唱一首能与课文内容高度匹配的歌曲,或许能把不易讲清的课文中蕴含的东西淋漓尽致地传给学生。
  在学习《诗经》中的《蒹葭》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伊人”的含义,为了使他们体会“重章叠唱”的手法,我向学生介绍了台湾作家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并演唱了由《蒹葭》改编的歌曲《在水一方》。虽然我的歌声并不动听,但我的演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了我既定的教学目标。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我的放歌,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学生陈×用流行音乐组合信乐团演唱的《离歌》的曲调演唱了古诗《蒹葭》,完成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将音乐与文学进行了一次“无缝对接”,在博得全班一致掌声后,这堂语文课高潮迭起,最后是在全班的合唱声中结束。这堂师生互动边唱边学的语文课充分地落实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三、背诵变成唱歌
  新课标中要求:“能熟读教材中的文言诗文,并能默写其中的重要句段,积累语言精华。”[4]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厌学现象较为明显,学生不愿、不肯背诵。要想让学生轻而易举背诵可谓难矣,要想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还得下一番工夫。为了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减轻学生的背诵难度,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以唱代背。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在简单地介绍完作者、作品及课文的写作背景后,就放录音引领学生学唱同题歌曲,通过音乐这个中介,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了词的意境。结果,歌唱熟了,词能背了,意境领会了,可谓是一举多得。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文本都可以用音乐导入、对比或解释。《安赛腰鼓》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在我们的课本上的上演么?一闭上眼,一场宏浑、粗犷的安赛腰鼓舞蹈不就在眼前舞动么?静心聆听,不就能听到一曲嘹亮、高亢的西北音乐么?《乡愁》是一曲浓郁的相思曲,《我与地坛》又是一曲深情的母爱赞歌……如果学生常常在不同的文本中、不同的音乐中能找到令他们感动的东西,并一次次在文字与音乐构织的美感中深深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奋斗的力量,那么中职语文教师得以欣慰,语文教学何患无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对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会无动于衷。”适当地运用音乐教学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把音乐因素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文插上优美的音乐翅膀,让我们的神思驰骋在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殿堂。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只要能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要能平添语文的无穷魅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2]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8.
  [3]四书五经(上).岳麓书社,1991.7:570,576.
  [4]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12,1.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07级教育硕士)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档案袋评价是一种新的记录学生成长的评价方法,可以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存在诸多优势,可以合理地运用到大学生思想品德测评的过程中。研究从档案袋评价目标的确定、档案袋内容的设计、
摘 要: 本次调查是基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校文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的,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非文学专业类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现状,通过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在获得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对当代大学生文学阅读和人文素质教育提出有效应对策略,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 文学类作品阅读 调查    一、调查一般情况说明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前五十年风云变幻,而中国的电影正是在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中艰难起步和发展,并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辉煌。早期的中国电影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积极创作,将戏剧和电影作为武器,进行政治宣传和革命,拍出了很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黑暗,鼓舞人们奋勇直前的传世之作。  早在中国电影诞生之初,女性就开始走上银幕。1913年黎北海在香港拍摄了《庄子试妻》(黎北海,1913
摘 要: 文章以戏剧《哈姆莱特》为蓝本,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小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在叙述视角和人物塑造方面进行的创新,尤其对葛特露这一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进行了诠释,从而论证葛特露这一人物形象实现了从戏剧中的边缘化到小说里的中心化的飞跃。  关键词: 葛特露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约翰·厄普代克    我国译林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是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小说Gert
摘 要: 宋玉是我国先秦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他的辞赋作品尤其著称于世,在人物塑造,写作手法,主题旨趣等各个方面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宋玉辞赋作品的写作手法具有开创性,在很多方面对抒情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宋玉其人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该得到重新评价。  关键词: 宋玉 辞赋 抒情文学    宋玉是战国时代继屈原之后重要的辞赋作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提到: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
摘 要: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之一,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由缺隐、急转、谬读、改写、总分、串组等特殊的修辞手段构成的对联异彩纷呈,极具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 对联 修辞手段 表达效果    对联是中国灿烂文化大花园的一枝奇葩。从古至今,它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以小巧玲珑、精炼警策为特色,由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
摘 要: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揭示了人性中的“罪”的一面,然而面对能够意识到的“罪”,却呈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古德曼布朗采取了消极的态度,最终在忧郁中死去;而村中的其他人却采取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并在生活中不断地得到救赎,快乐地生活。  关键词: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 罪 人生态度    一、简介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是19世纪心理罗曼史小说大师霍桑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执着于揭示人心中存在的
摘 要: 中国古典小说传入泰国后,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作手法与表现技巧等方面对泰国传统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推动了泰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例,具体分析中国古典小说对泰国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典小说 《三国演义》 泰文学 影响    作为中国的近邻,泰国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关系。十九世纪初期,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开始大量传入泰国,对泰国文
摘 要: 针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课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编排的特点,本文以复习必修三中的明末清初进步思想为例,联系必修一、二中的相关政治、经济内容,进行前后联系、对比分析,谈谈历史教学中的对应复习。  关键词: 高中历史新课程 必修课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一、二、三分模块、按专题进行编排,分别讲述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技等领域的内容。在这种编排
摘 要: 本文在阐述人文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并剖析了导致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指出了,青少年人文精神的缺失有着历史、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原因,从社会大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入手对青少年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青少年 人文精神 原因 对策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使得人文精神的培养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