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用技术去创新教学”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紧跟時代发展潮流,加强信息技术模式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让科技魅力在语文课堂上尽情绽放,使得语文教学在交互式的科技教学环境下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本文从构建直观教学模式、促进深度理解、发展学生多维能力、拓展语文阅读视野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模式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直观教学模式
信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备直观形象的鲜明特征。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科学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的优势,教学时要以信息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根据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依据教材中的知识点或者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直观化的方式为学生呈现语文书本知识,构建基于信息科学技术的直观教学模式,使得整个语文课堂被科技点亮。
例如:在讲解《海底世界》一课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借助信息科学技术,在电子白板上向全体学生播放与海底世界有关的Flash动画,将书本中的内容直观呈现给学生,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信息科学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强化学生的直观感知具有良好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以文字为载体,学生不仅可对书籍中的文字进行阅读,还能以书籍课文为切入点开展相应的写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集分析、综合、评价、创造于一体的高阶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深度理解语文阅读文本。因此,教师可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例如,在讲解完《红楼春趣》内容之后,教师可告知学生,《红楼梦》中有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随后借助信息技术连接这一单元的“快乐读书吧”读本推介文字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这一课外读物。在学生阅读《红楼梦》这本书时,学生可以边阅读边摘录其中的经典语句,记录自己阅读时不理解的地方。在学生阅读完整本书后,让他们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的问题与同学和教师分享交流,探讨《红楼梦》这本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促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深层次方向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交际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多维能力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支撑,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需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具体讲授知识,而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前的自主预习、课中的交流讨论及课后的练习反思。在语文教学中以信息科学技术为基础,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改善当前语文教学手段单一的现状,对学生多维能力的发展具有良好作用。
例如:在讲解《鲁滨孙漂流记(节选)》一课时,教师可围绕《鲁滨孙漂流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向学生发放自主学习任务单,以信息科学技术为载体,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手机或电脑在阅读前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一课的基本内容。学生在阅读期间必定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可将这些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等到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学生可提出自己的疑惑与教师及同学共同解决,还可与其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收获感悟。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将与《鲁滨孙漂流记》有关的电影分享在班级平台中,如《鲁滨孙漂流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供学生下载观看。通过将信息科学技术模式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可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均具有良好作用。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网络资料具备共享性、交互性、自主性、协作性的多重特征,可为学生深度研读课外书籍提供丰富的网络化资源,有利于创设科技化的课外阅读书籍学习环境。在虚拟社区平台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围绕课外书籍进行交流讨论,有效提高学生课外书籍的阅读质量,从而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客观需要。
以《小英雄雨来》的课外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平板电脑向六年级学生所在的虚拟班级社区发布“金牌任务”,如:(1)为什么称雨来为小英雄?(2)从“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你觉得雨来是一个什么么样的人?等等。各小组组长在收到教师发布的任务后,与组内成员探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各小组成员可在平板或者手机上说明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解决后交由组长汇总,最终推送到虚拟班级社区平台。学生通过在虚拟社区平台上的合作探究,可与文本、作者建立有效对话,这对学生课外阅读体验强化、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信息技术模式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强化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深度,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延伸及各项能力素养培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施教时,要重视信息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支撑,将其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借助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构建直观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发展学生多维能力,不断拓展其语文阅读视野,让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视野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拓展,让科技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绚烂绽放。■
一、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直观教学模式
信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备直观形象的鲜明特征。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科学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的优势,教学时要以信息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根据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依据教材中的知识点或者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直观化的方式为学生呈现语文书本知识,构建基于信息科学技术的直观教学模式,使得整个语文课堂被科技点亮。
例如:在讲解《海底世界》一课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借助信息科学技术,在电子白板上向全体学生播放与海底世界有关的Flash动画,将书本中的内容直观呈现给学生,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信息科学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强化学生的直观感知具有良好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以文字为载体,学生不仅可对书籍中的文字进行阅读,还能以书籍课文为切入点开展相应的写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集分析、综合、评价、创造于一体的高阶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深度理解语文阅读文本。因此,教师可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例如,在讲解完《红楼春趣》内容之后,教师可告知学生,《红楼梦》中有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随后借助信息技术连接这一单元的“快乐读书吧”读本推介文字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这一课外读物。在学生阅读《红楼梦》这本书时,学生可以边阅读边摘录其中的经典语句,记录自己阅读时不理解的地方。在学生阅读完整本书后,让他们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的问题与同学和教师分享交流,探讨《红楼梦》这本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促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深层次方向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交际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多维能力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支撑,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需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具体讲授知识,而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前的自主预习、课中的交流讨论及课后的练习反思。在语文教学中以信息科学技术为基础,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改善当前语文教学手段单一的现状,对学生多维能力的发展具有良好作用。
例如:在讲解《鲁滨孙漂流记(节选)》一课时,教师可围绕《鲁滨孙漂流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向学生发放自主学习任务单,以信息科学技术为载体,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手机或电脑在阅读前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一课的基本内容。学生在阅读期间必定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可将这些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等到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学生可提出自己的疑惑与教师及同学共同解决,还可与其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收获感悟。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将与《鲁滨孙漂流记》有关的电影分享在班级平台中,如《鲁滨孙漂流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供学生下载观看。通过将信息科学技术模式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可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均具有良好作用。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网络资料具备共享性、交互性、自主性、协作性的多重特征,可为学生深度研读课外书籍提供丰富的网络化资源,有利于创设科技化的课外阅读书籍学习环境。在虚拟社区平台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围绕课外书籍进行交流讨论,有效提高学生课外书籍的阅读质量,从而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客观需要。
以《小英雄雨来》的课外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平板电脑向六年级学生所在的虚拟班级社区发布“金牌任务”,如:(1)为什么称雨来为小英雄?(2)从“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你觉得雨来是一个什么么样的人?等等。各小组组长在收到教师发布的任务后,与组内成员探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各小组成员可在平板或者手机上说明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解决后交由组长汇总,最终推送到虚拟班级社区平台。学生通过在虚拟社区平台上的合作探究,可与文本、作者建立有效对话,这对学生课外阅读体验强化、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信息技术模式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强化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深度,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延伸及各项能力素养培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施教时,要重视信息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支撑,将其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借助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构建直观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发展学生多维能力,不断拓展其语文阅读视野,让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视野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拓展,让科技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