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发问,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en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设置能形成与支撑课堂教学活动,搅动学生的思维,提挈全篇课文的学习。教学中,如何设疑发问呢?
  一、引导设疑
  设疑发问,历来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教学经验,但如何设疑又是一个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置问题情境,使之不断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逐步形成设疑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细节处设疑
  文章的细节就像深藏于绿叶中的花朵,扒开绿叶,显露花朵,则会色彩纷呈,别开生面。《翠鸟》一文,作者写了翠鸟的小巧玲珑,又写翠鸟捕鱼动作敏捷,其中“只有那苇杆在摇动,水波在荡漾”一句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通过在此处设问,使学生意识到写文章不一定是平铺直叙,用衬托法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2.画中设疑
  利用精美的图片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如笔者在教学《四季的脚步》一文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出示课件)在这个多彩的春天里,你们除了看到绿草鲜花、听到溪水叮咚,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柳树发芽了。
  生2:我看到了油菜花。
  生3:我能听到鸟儿歌唱。
  看到学生停留在简单的画面中,这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欣赏一张青蛙蹲在庄稼地里的美丽图画,让学生模仿课文讲话(即把小诗中的景物换成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景物。)
  生1:青蛙唱起了歌儿。
  师:青蛙仿佛在说什么?
  生1:呱,呱, 春天来了。
  师:那整句话连起来怎么说呢?
  生2:青蛙唱起了歌儿,呱,呱,外面的空气真好!
  ……
  老师利用精美图片设计提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就愿意表达,而且表达得形象生动。
  3.评价中设疑
  师:小朋友们真棒,老师感受到你们眼中美丽的春天了。你们能不能像读自己的诗一样试着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有新的发现吗?
  生:老师,我发现四个小节都有表示声音的词。
  师:那你读读这些表示声音的词。
  ……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带着眼睛仔细看、带着耳朵认真听。这课文里还藏着一些小秘密呢,看谁是火眼金睛。
  生1:我发现四个小节开头都是说谁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
  生2:我发现了写四个季节的四小节结构都一样。
  生3:具体描写四个季节时都抓住了各自的特点来写。
  师: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个个都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呀,观察得那么仔细。
  ……
  学生在教师的趣问下,能独立自主、快乐地表达出自己发现了四个小节各抓住四季的特点写、发现象声词的运用使四季更加生动有趣、发现重言复唱的写作特点来突出四季来得无声无息又美丽动人。
  课堂上我们教师把学习的内容蕴含在学生感兴趣的事中,无论是品词析句还是积累运用,学生都更积极、更投入,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诱导质疑
  在教学中,学生从学老师的设问到自己发问是一个教推动学的过程,诱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的循环中探求,从而培养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1.思考型质疑
  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有学生提出战士们为什么要隐蔽在山沟里?这样的问题与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涵是不相关的,显然其价值不大。这时,教师启发学生调整提问的角度:“刚才,同学们提出了战士们的隐蔽情况,而且文中特别强调邱少云隐蔽得更好,这是为什么?”经老师这一诱导,学生恍然大悟,于是提出:“为什么烈火烧身他不发出呻吟?”“难道他不感觉痛吗?”“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吗?”“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5分钟,为什么要用‘才’而不用‘共’呢?”等高质量的问题。由此,我们领悟到: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提高质疑的质量,要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条理性和创造性。
  2.比较型质疑
  比较常常是发现疑问的最好办法,比如在学了《狐假虎威》教《狼和小羊》一文时,就有学生提出:“狐狸能够战胜凶猛的老虎,而羊为什么活活地被狼吃掉呢?”学生通过比较讨论,领悟到:狐狸遇到强手能急中生智,所以战胜了凶猛的老虎,而小羊太温柔了,与恶人讲道理,结果只能是自己倒霉。其实,对狼一样的恶人讲道理是行不通的,而应该是动脑筋想办法,巧妙地战胜它。就这样,学生能自议自悟,领悟课文的内在含义,可以说是比较的结果。
  三、善导析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还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1.以“画”析疑
  如读古诗《寻隐者不遇》,有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学生的这一疑难,教师巧施诱导:“这个问题提得有意思,我们能不能仔细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想象出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药替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还有的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了隐者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老人。”……讨论至此,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用笔把想象中的隐者画出来,课堂上妙趣横生,形成了高潮,充分显示了教师的成功点拨所显示的艺术光彩。
  2.以“议”析疑
  我们来看一份教育学研究内容:学生的学习疲劳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周期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就要运用自身熟练精妙的提问来缓解或消除学生的疲劳。每一节课,都不可能由一两个提问组成,而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内容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教学内容,这样的提问才有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位老师上《喜爱音乐的白鲸》,她就设计了这些提问: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白鲸遇到了什么危险?当天气越来越冷,冰层越来越厚,白鲸活动场地越来越小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小白鲸遇险,有谁参加了救援?白鲸得救是因为什么?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学习中的小阶梯,引导着学生联系整篇课文认真讨论上述问题。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拾级而上,然后使问题得以解决,达到最高的认知目标:了解了白鲸喜爱音乐的习性,同时也明白了人类对动物的喜爱与保护。不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假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老师所提的问题感到棘手,教师可以“化难为易,各个击破”,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从学生方面看,提问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积极思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诱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治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启迪智慧,养成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心理素质。
其他文献
摘要:政府介入农业保险是农业保险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明晰政府责任是建立我国新型农业保险制度的关键,文章在分析农业保险中政府介入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论述了政府介入农业保险的基本内容和政策选择,关键词:农业保险;政府介入;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农业保险作为一项解决农业风险问题的社会制度安排,其分配的一部分是公共资源。增加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其实施运行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各国的农业保险实践表明,
南京临时政府监察制度是依据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创立的,参议院行使监察权。
介绍了固体推进剂中铝粒子燃烧团聚过程及其与铝粒子点火之间的联系,简要总结了固体推进剂中铝粒子燃烧团聚理论模型及其改善铝颗粒燃烧团聚方法,重点综述了国内外对有机氟化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
本文分析了一系列新型的生产物流管理方法,指出了运用这些先进的生产物流管理方法进行企业生产制造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响应市场及客户需求的能力,并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综
【正】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强化形象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积累鲜明、丰富
情感是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是提高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而音乐也像诗歌、小说等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让音乐语言滋润语文语言,引导学生悉心品味,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感情的共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的态度。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们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发现部分课文都有一个基本
作为“三美论”的“意美、音美、形美”是中国诗词英译史上的一次革新,其理论对中国诗词英译和英语翻译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刻启迪。该文运用典例分析了诗词英译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