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实际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不再觉得数学是单调枯燥的理论说教。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教育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1-0142-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指出: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在近幾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怎样结合生活教育思想来进行数学教学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觉得主要应抓住以下三点:
1 创设情境,数学源于生活
1.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能够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我们的教材中,专门安排了应用题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学生地区差异比较大,所编的应用题时有与学生的生活脱节的情况,造成学生“不感兴趣”,把题目改变后,题目中的知识点没有变,但题目内容紧扣学生身边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熟悉、真实、鲜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纷纷举手同时说出其中的不惑,显示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根据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了新的知识领域。为此,数学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和探索欲。
1.2寻找生活事例,加强体验
生活就是教育,生活是一本“活的书”,是一个浩渺无边的教学资源库,里面不乏对我们有用的教育内容,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去寻挖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在这之前学生对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课前,笔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圆”,学生发言踊跃,说出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圆。课后再找一些有关圆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其中有自然界的圆、工业产品中的圆、商标中的圆以及运动形成的圆。学生们边欣赏边发出感叹:“圆真是太美了!” “圆真神奇啊!”在最后特地展示了车轮的图片,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可以做成其它形状的吗?”在思考和讨论中学生们了解了车轮做成圆形不是偶然而是利用了圆的特征。正是在这样的举例中学生们进一步体验到圆的“无处不在”、圆的美丽、圆的神奇、圆的有用,加深了对圆的认识。
2 感知提炼,数学出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并不是说有了生活,学生就掌握了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由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向就是抽象概括的结果,这就决定了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鉴于小学生的思维的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要让他们形成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充分提供生活中的感性材料,以强化感性经验;并辅导学生对这些感性经验进行提炼,以促使向理性认识飞跃。
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窗户,是学生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小学生认识事物带着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特别需要先从感知窗户里得到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的感知是否充分、准确对后面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面积这个空间概念,学生以前习惯于从长度这个一维空间角度来认识图形,较难理解面积这个二维空间的意义。如果直接告诉学生面积的定义,学生可以背住这个概念,但势必难以理解,在练习过程中会和周长概念混淆。如果让学生比较现实中的黑板面和课桌面的大小,用手摸一摸黑板面和课桌面,再让每个学生把课本和练习本拿起来比较课本封面与练习本封面的大小,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面,并且用手掌平抚这些面,感觉它们的面和面积大小。这样学生不但感觉轻松,充满兴趣,而且使学生积聚起充分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平面图形或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生就会对此获得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因为学生对面积的空间意义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就不会把面积和以前学过的周长概念以及后面要学习的体积概念混淆了。
3 学以致用,数学融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这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新课程标准也倡导: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用于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有用”。
小学数学应与生活实践相伴,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知识的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自我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课外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让学生出一些生活用到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来练习,并要求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位同学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放学后,我跟我妈妈去买虾,每斤虾16元,卖虾的老板一称是一斤三两,我很快就算出来要付20元8角。卖虾的老板直夸我聪明。回家的路上妈妈问我是怎么算的?我说:‘今天刚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算一斤16元,再算3两是4元8角,合起来一共20元8角。’妈妈听了很高兴,说我能‘活学活用’。想着刚学到的数学知识就用上了,心里真高兴!”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反过来又会促进数学的学习,进而产生良性循环。
陶行知曾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他的观点与现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成为数学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教育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1-0142-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指出: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在近幾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怎样结合生活教育思想来进行数学教学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觉得主要应抓住以下三点:
1 创设情境,数学源于生活
1.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能够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我们的教材中,专门安排了应用题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学生地区差异比较大,所编的应用题时有与学生的生活脱节的情况,造成学生“不感兴趣”,把题目改变后,题目中的知识点没有变,但题目内容紧扣学生身边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熟悉、真实、鲜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纷纷举手同时说出其中的不惑,显示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根据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了新的知识领域。为此,数学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和探索欲。
1.2寻找生活事例,加强体验
生活就是教育,生活是一本“活的书”,是一个浩渺无边的教学资源库,里面不乏对我们有用的教育内容,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去寻挖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在这之前学生对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课前,笔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圆”,学生发言踊跃,说出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圆。课后再找一些有关圆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其中有自然界的圆、工业产品中的圆、商标中的圆以及运动形成的圆。学生们边欣赏边发出感叹:“圆真是太美了!” “圆真神奇啊!”在最后特地展示了车轮的图片,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可以做成其它形状的吗?”在思考和讨论中学生们了解了车轮做成圆形不是偶然而是利用了圆的特征。正是在这样的举例中学生们进一步体验到圆的“无处不在”、圆的美丽、圆的神奇、圆的有用,加深了对圆的认识。
2 感知提炼,数学出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并不是说有了生活,学生就掌握了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由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向就是抽象概括的结果,这就决定了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鉴于小学生的思维的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要让他们形成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充分提供生活中的感性材料,以强化感性经验;并辅导学生对这些感性经验进行提炼,以促使向理性认识飞跃。
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窗户,是学生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小学生认识事物带着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特别需要先从感知窗户里得到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的感知是否充分、准确对后面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面积这个空间概念,学生以前习惯于从长度这个一维空间角度来认识图形,较难理解面积这个二维空间的意义。如果直接告诉学生面积的定义,学生可以背住这个概念,但势必难以理解,在练习过程中会和周长概念混淆。如果让学生比较现实中的黑板面和课桌面的大小,用手摸一摸黑板面和课桌面,再让每个学生把课本和练习本拿起来比较课本封面与练习本封面的大小,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面,并且用手掌平抚这些面,感觉它们的面和面积大小。这样学生不但感觉轻松,充满兴趣,而且使学生积聚起充分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平面图形或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生就会对此获得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因为学生对面积的空间意义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就不会把面积和以前学过的周长概念以及后面要学习的体积概念混淆了。
3 学以致用,数学融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这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新课程标准也倡导: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用于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有用”。
小学数学应与生活实践相伴,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知识的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自我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课外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让学生出一些生活用到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来练习,并要求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一位同学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放学后,我跟我妈妈去买虾,每斤虾16元,卖虾的老板一称是一斤三两,我很快就算出来要付20元8角。卖虾的老板直夸我聪明。回家的路上妈妈问我是怎么算的?我说:‘今天刚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算一斤16元,再算3两是4元8角,合起来一共20元8角。’妈妈听了很高兴,说我能‘活学活用’。想着刚学到的数学知识就用上了,心里真高兴!”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反过来又会促进数学的学习,进而产生良性循环。
陶行知曾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他的观点与现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成为数学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