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物主题复习课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中学阶段是发展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发展的必备基础。围绕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课程改革提出了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思维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最關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房前屋后有大量的绿色植物。再加上本镇有个花卉园区,学生经常去游玩,参与过花卉的种植、买卖等活动,但对植物的具体生活,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与思考,对“绿色植物的三大生命活动”的相关概念缺乏综合实践的应用。为此,本课以大家熟悉的世博会中国馆的绿化为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绿化过程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联系知识、巩固方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移栽的绿化植物存活与生长问题。
  在教学生物主题复习课“植物的三大生命活动”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寻求有利于教学的生活素材,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重组,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为教学活动展开教学,通过模拟练习将课堂中学到的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提高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形成新的经验。这既可以让科学课堂生动有活力,符合学生实际,又能顺应课程改革趋势,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表1是本课的主要教学思路。
  一、由生活问题引出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粒小小的种子在雨露的滋润下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在它的成长过程中,有怎样的神奇经历呢?教师可以用此话语导入,并呈现中国馆的绿色唯美风景照片。中国馆能吸引世人的目光,不仅是因它的独特造型、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更因为“绿色·生态·节能—建筑绿化让城市更美好”的主题。但工人们在引入花卉进行绿化时,可没有这样的轻松心情。他们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帮他们解决吧。这时让学生分析“移栽不久的玫瑰萎蔫了,可能有哪些原因”?请分小组讨论,看哪个组提出的可能性多且符合事实。
  学生通过讨论,以小组汇报的方式提出并补充了多种可能,远比教师预设的可能性多且全面,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各种可能进行板书,给以分类(见图1),寻找生活现象与科学知识的接口,为学生能联系相关知识做准备。
  通过刚才的思考、分类,师生确认所遇到的问题其实是了解植物与土壤的相互关系问题。植物扎根于土壤,就可以让学生仔细分析土壤与根相关的知识,思考导致玫瑰萎蔫的原因,可以提出下列问题:(1)土壤能为玫瑰提供哪些有用成分?(2)根的结构如何,有什么功能?它的哪个部位能吸水?在什么情况下能吸水?(3)比较图2,观察两个细胞有什么不同,吸水后的细胞是哪个,依据是什么?
  (4)植物吸水的动力是什么?
  实践表明,知识与生活的关联度越高,越能体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学生越能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对学习产生兴奋,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之一[1]。用大家熟悉的中国馆绿化工作的移栽、种植任务来驱动,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认同感和责任感,激活旧知。通过小组讨论,对移栽过程中的各种意外进行分类整理,渗透分类思想,理清知识,抓住问题的本质:移栽植物是否能存活,其本质是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关系,将生活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能思考、判断,形成缜密的思维,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
  二、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科
  观念、学科思想和理性思维
  那么,当绿化工人对移栽方式方法发生分歧,如何才能提高移栽植物的存活率?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此说说自己的依据。学生考虑问题有时并不全面,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在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下,引导学生理清思路,集合大家的智慧,提高科学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证据意识。
  而且,借助一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巩固氮、磷、钾等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利用现代科技快速了解社会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效率。理解科学是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接受现代科技、知识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服务社会的意识,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与时俱进,培养学生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
  此外,教师还可设计下列问题,如:(1)一些学生认为植物的茎受伤会使植物生长不好,但工人会轻敲树干,使树干韧皮部受轻伤,发现结的果实反而更大,为什么?(2)上海世博园的一些场馆外墙会种植许多绿色植物,让走近的游人顿觉空气湿润而清新,请解释其中的奥妙。
  (3)茎的结构如何,有何作用?叶有何作用,结构如何?怎样和其功能相适应?
  通过问题的设置,可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引导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固守,打破思维定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为主要教学任务,可拓宽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通过叶片的结构与功能的复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形象地将知识在一张叶片图上呈现出来,消除对图表题的陌生感。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更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本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培养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通过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形成用科学知识、方法和态度看待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通过学习过程的同化与顺应,让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充实与完善。渗透生物学科基本观念(生命观),了解生命的运动规律,尊重生命;渗透生物学科思想(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想、物质与能量转化的思想),为学生认识生命现象和解决生物问题打开思维通道,最终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   三、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
  中国馆屋顶花园“新九州清晏”的设计主要包括承园冶之道、格博今之物、载沪申之观,平台面积约27000平方米,其形以碧水环绕的九个岛屿象征疆土之广袤。这么大面积的绿化任务,还需要考虑很多细节才能保障植物的存活。如果我们承担了绿化工作,植物移栽过程中会重点考虑保护植物的哪个部位?养护过程中,最需要保护的是植物的哪个部位?配置植物的培养液,需要注意哪些成分?假如我们是花卉园区的业主,该如何科学合理地控制温室中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使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积累最大化?
  科学源于生活,可促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角色扮演,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世界中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成就与人类面临的困惑、危机、挑战,增强他们对劳动创造世界的自豪感,提高生活能力。通过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能看到、听到、摸到科学,增加对科学的亲近感,感到科学学习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培养社会参与意识,提高责任感。
  依托本地资源,创设富有生活气息和学习情趣的情境,引发学生兴趣,不仅可以引导他们走进科学,还能引导他们从科学走向社会,让科学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造福于生活,体现学科价值,加深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与生活相关问题的能力[2]。核心素养亦称“21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复杂交往能力[3]。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通过本地资源进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现身边的美,爱生活,爱学习,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服务家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具体现实,学生才能不断体验到课程内容的现实意义,获得持续学习的动力;才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反省,形成批判意识和独立见解;才能使分散在课堂中的内容获得整合的机会与平台,提高综合能力;才能保持学科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与综合,提高实践能力;才能有机会针对具体情境和问题,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理解、建构、应用与创新;才能在不断的体验中得到锻炼,逻辑清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
  素养。
  参考文献:
  [1]郑青岳.郑青岳科学教育演讲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81-103.
  [2]康永军.主题探究式初中化学实验复习的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7).
  [3]新浪网.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敲定[EB/OL].http://edu.sina.com.cn/zl/edu/2016-09-18/11143922.shtml.
  (作者單位:1.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初级中学 2.浙江省嘉兴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其他文献
弋阳,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游,县域面积1 580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73所,在校学生72 660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1 270人,在职教师3 207人。这是中国两千多座县城中普通的一座,近年来,在乡村教育内涵式发展上,其倡导“用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为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等教育实践成绩斐然,令人瞩目。  我们是在主题为“乡村教育与乡土文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程中关于地理这个学科最基本的理念和要求。基于这一理念,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地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整个地理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日益明显。乡土地理对落实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地理环境特征”“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探究解决对策”“关注家乡环境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等课程目标大有裨益。为此,笔者在地
数株玉兰点缀于教学楼之间,在细雨微斜的春天散发着湿润的香气,一座白色折纸小船样的雕塑,安静似泊于港湾,坚毅似欲“扬帆起航”,这座美丽的学校就是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下文简称“七一小学”)。七一小学创建于1954年,是原海军子弟学校,学校地处海军司令部大院内,悠久的历史和军队的基因,让这所学校在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海淀区首批素质教育优质校,海淀区艺术、科技、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课程
记得2014年开学季,孩子们离开“自由自在”的幼儿园,来到相对严格的学校,颇感不适,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剧”,令人啼笑皆非。我班的孩子来自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低,工作既繁忙又辛苦,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于父母监督的缺位,致使孩子在学校习得的写字好习惯,回家后未得到巩固强化,很快就“被遗忘”,造成语文作业“一塌糊涂”的窘境。  鉴于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痛定思痛,决定进行班级改革。第4周伊始,我利用班会展
第三届明远教育奖揭晓了,共有17位中外优秀教育人士和一个教育团队获奖,我向他(她)们表示衷心的祝贺。《中国教师》杂志约我写点感想,谈谈评选中最深的感受,明知难以受命,但推脱不掉,只好忐忑为之,感谢编辑部的信任与宽容。  由于顾先生教育学术的博大精深、顾门桃李遍及天下和顾先生崇高人格的广泛影响,明远教育奖闻名中外。这是我十分青睐的一个奖项。当然,无论是年龄原因或是成果原因,我都与此奖无缘。但作为60
“做前问、做中学、做后思”是学校“行知课堂”模式的核心操作环节,这一过程体验的是以“做”为本位,体现“问、学、思”三位一体的教学思想,操作起来简便易行,一目了然。运用“行知课堂”理论,注重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思维与行为始终处于“高效”状态,这是我们开展“行知课堂”实践的美好愿望。本文旨在以《雨后》一课为例,谈谈实践“行知课堂”的体会。  一、科学设计,关注学法  《雨后》描绘
主讲人简介  张秀兰,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秀兰教授先后承担研究课题4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张秀兰教授提出的发展型社会政策、家庭政策以及社会抗逆力等理论对学术界和我国政策制定产生了较大影响。截至2011年底,张秀兰教授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2篇(英文48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30余篇,撰写英文
课程价值:为了每个生命的闪光  庄子说:“生者,德之光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盏灯,都有自己的光芒。教育工作者要孜孜以求地帮助每个人散发自己的光芒。2016年5月,笔者到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调研,发现这所学校在艺体教育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竞技成绩。调研期间,笔者看到了孩子们精湛的艺术表演,在国家级舞台上频繁精彩亮相的照片,欣赏了孩子们在绿荫场上拼抢足球的珍贵镜头……与许多学校重点培养艺体特长
发现一个无有叠加、“玄之又玄”的道,是老子思想极其伟大、极其精妙的地方。对于这一点,我们无论如何表达赞美、感叹都不为过!但是,“道隐无名”,它无形无状,是不可思议、“不可致诘”、无从追问的;只有通过现象界(可道)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因此我们说,《道德经》的重心,其实并不在解说常道,而在阐发可道,因为只有可道—道表现出来的现象和应用价值才是可以具体阐发、具体发挥的,所以我们把老子哲学的特质归结为
提起课题研究总觉得是专家们干的事,教师们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就好了。经历过种子教师研究项目的“基于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申请书撰写”之后,我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教学工作,经过细化就可以上升到课题研究的程度。种子教师研究项目让我明白,如果能及时记录积累经验甚至提炼出规律,再进行反思调整,就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提升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达到了“研究”的层面。  一、故事背景  《创意合影》是六年级毕业前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