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知识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c1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
  每学期开学前几周,儿子所在的学校均要测查学生假期自学知识的情况,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假期中主动学习知识。我非常赞赏这样学知识的过程,尽管孩子们对某些新知识不能理解透彻,但常常会引发他们探讨。
  这天早饭后儿子与我探讨一个测查的物理问题:用同样一把小刀划刻木头和花岗岩,木头易划出痕迹而花岗岩不易,这与物质的硬度还是密度有关?儿子依靠感觉答的是“硬度”,而同学答的是“密度”,儿子不敢确认自己答得是否对。我肯定地说:当然是你对了。儿子马上列举了几个很难划刻的物质,他们的密度都大,我一时也有点怀疑自己答错了。仔细一想,不对呀,与硬度有关这是一个常识!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说服儿子?于是我想到了用反证法来证明是“硬度而不是密度影响划刻”:金子的密度比铁的大,但金子用手指就能划出痕迹而铁不行,所以说,划刻肯定和硬度而不是密度有关。儿子尽管认可我的举证,但还是说要问问老师,看来他不够相信我这个化学老师,更愿意信任自己的物理老师。我让他拿出书,看书上有没有有力的证据,结果在书上找到了定量数据,数据中显示金刚石的密度小而一些金属的密度大,金刚石显然比金属硬度大很多,不容易有划痕反而可以做切割金属的工具,通过多个数据更证明了不是“密度”而是“硬度”起作用,在定量证据面前,儿子才认可。
  二、问题的解决策略
  晚上的时候,我感觉这件事情的教育价值远不止这些。我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件事情,给儿子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记住知识是简单的事情,记住了考试成绩可以提高,但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考试,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呈现的思维过程,对人的成长成才更有用。换句话说,知识只有变成智慧才有持久的价值。人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它是具有迁移性的。于是,在与儿子闲聊的时候,我漫不经心却是有意识地告诉儿子:如果有不会的、拿不准的知识,先要去书上找答案,书上都有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作为学生要养成从书本中学习基础知识的习惯。今天的问题利用书上的数据找到了证据,昨天没解出的几何题就是书上原封不动的例题。今天妈妈解决问题用了“举反例”的方法来说明不是密度的问题,而你的同学用的也是“举例法”,但所举的例子恰好都是“密度大硬度也大的特殊事例”,所以得到的规律就是一种不完全概括,得出的结论有可能就是片面的,你只要能举出反例就能反驳他,从而反证自己是对的。对于这些科学方法,儿子一下可能难理解,我又用了律师举证的例子来说明,但估计对儿子来说只是有个印象而已。这也正常,一个新知识、新方法不是一次就能记住的,还需在今后的体会中得到强化,我只希望对他有些科学思维方法的启发。
  当然,还可以从两个概念的角度解读答案到底是什么。引导儿子区分密度和硬度,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反映单位体积质量的大小;硬度是物质的属性,反映物体对外力侵入时所表现的抵抗能力,二者并无直接关系。我又通过生活中的实用事例,引导儿子思考“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利用物质的密度和硬度?”希望他能知道这些书本上的概念在生活中是大有用处的,来矫正他前几天受同学、舆论形成的一种偏激的观点(高考无用论)。最后,我让儿子推测一下,物质硬度的大小从微观看可能和什么有关?我曾经浅显地从微观角度给他解释过“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他说可能和微粒排列的紧密程度有关,以他现有的知识,能说出这个理由,已经非常棒了。尽管这些知识,课本上没有,考试也不会考,但我有意识让他从微观角度推测一下,一来源于我自身学化学的背景,二来希望他能够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尽量能从本质上思考问题,能问出“为什么是这样的?”
  没想到我的这个鼓励和用意,在几天后得到了延伸和发扬。儿子主动地说:“声音是靠振动传播的,声音在固态、液态、气态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减小,是不是和微粒的紧密堆积程度有关?”儿子居然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和关联,并能自己提出问题去解决,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我大大赞扬了他,内心窃喜:孺子可教也!
  三、反思与心得
  之所以对这件事这么敏感,原因在于我近年一直在关注学生的思维障碍问题,关注教师应该怎么教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记忆、理解了大量知识,但一遇到换个方式考察的问题就不会了?除了基础知识学得不够牢固,还有一个就是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不足,和教师只关注知识“是什么”,不关注“为什么”以及“怎么教知识”有关,比如,教师在传授“硬度和密度”这些概念的过程中,如果能像前文提到的那样,进行知识的对比,并与生活实际、微观结构进行关联,既拓展了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又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的价值。再如,我曾经在高三模拟试题中出过一个选项“醋是调味剂和防腐剂”,这是一个正确选项,结果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认为是错误的。这是化学教材的原文内容,如果仅仅是教材上的一句话也不必死抠它,关键这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不要说高三学生,就是初中学生也应该知道。那为什么学生到高三时却不会判断?显然在新课教学时,大多数教师仅仅将其当作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介绍而已,没有将该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自然缺少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学生理解的障碍在于“防腐剂”这一点上。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换个角度提问:食盐、醋或糖腌菜不易腐烂,说明这三种调味剂还是什么剂?这样就做到了将条目性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了关联,当该内容再出现时,学生就有了联系生活的思维角度,就能深层理解和应用知识了。可见,教师教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隐含了思维切入的角度及深度,对学生是否能够深层理解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知识的层面来看,具体的知识点属于“事实性知识”,而将具体知识与生活实际关联,“事实性知识”就转化为“方法性知识”或“价值性知识”,后者是可以迁移转化为能力的。我们观察课堂发现,无论教师有经验与否,所教的具体知识点差距不大,差别在于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知识?是否能够关注知识背后蕴含的知识价值。
  我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思路和方法,也经常迁移到教育教学研究中,儿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儿子探讨学习的过程都能为我提供经验并促我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儿子是共同成长的!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责任编辑:任媛媛
  renyy@zgjszz.cn
其他文献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程中关于地理这个学科最基本的理念和要求。基于这一理念,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地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整个地理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日益明显。乡土地理对落实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地理环境特征”“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探究解决对策”“关注家乡环境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等课程目标大有裨益。为此,笔者在地
数株玉兰点缀于教学楼之间,在细雨微斜的春天散发着湿润的香气,一座白色折纸小船样的雕塑,安静似泊于港湾,坚毅似欲“扬帆起航”,这座美丽的学校就是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下文简称“七一小学”)。七一小学创建于1954年,是原海军子弟学校,学校地处海军司令部大院内,悠久的历史和军队的基因,让这所学校在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海淀区首批素质教育优质校,海淀区艺术、科技、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课程
记得2014年开学季,孩子们离开“自由自在”的幼儿园,来到相对严格的学校,颇感不适,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剧”,令人啼笑皆非。我班的孩子来自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低,工作既繁忙又辛苦,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于父母监督的缺位,致使孩子在学校习得的写字好习惯,回家后未得到巩固强化,很快就“被遗忘”,造成语文作业“一塌糊涂”的窘境。  鉴于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痛定思痛,决定进行班级改革。第4周伊始,我利用班会展
第三届明远教育奖揭晓了,共有17位中外优秀教育人士和一个教育团队获奖,我向他(她)们表示衷心的祝贺。《中国教师》杂志约我写点感想,谈谈评选中最深的感受,明知难以受命,但推脱不掉,只好忐忑为之,感谢编辑部的信任与宽容。  由于顾先生教育学术的博大精深、顾门桃李遍及天下和顾先生崇高人格的广泛影响,明远教育奖闻名中外。这是我十分青睐的一个奖项。当然,无论是年龄原因或是成果原因,我都与此奖无缘。但作为60
“做前问、做中学、做后思”是学校“行知课堂”模式的核心操作环节,这一过程体验的是以“做”为本位,体现“问、学、思”三位一体的教学思想,操作起来简便易行,一目了然。运用“行知课堂”理论,注重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思维与行为始终处于“高效”状态,这是我们开展“行知课堂”实践的美好愿望。本文旨在以《雨后》一课为例,谈谈实践“行知课堂”的体会。  一、科学设计,关注学法  《雨后》描绘
主讲人简介  张秀兰,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秀兰教授先后承担研究课题4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张秀兰教授提出的发展型社会政策、家庭政策以及社会抗逆力等理论对学术界和我国政策制定产生了较大影响。截至2011年底,张秀兰教授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2篇(英文48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30余篇,撰写英文
课程价值:为了每个生命的闪光  庄子说:“生者,德之光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盏灯,都有自己的光芒。教育工作者要孜孜以求地帮助每个人散发自己的光芒。2016年5月,笔者到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调研,发现这所学校在艺体教育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竞技成绩。调研期间,笔者看到了孩子们精湛的艺术表演,在国家级舞台上频繁精彩亮相的照片,欣赏了孩子们在绿荫场上拼抢足球的珍贵镜头……与许多学校重点培养艺体特长
发现一个无有叠加、“玄之又玄”的道,是老子思想极其伟大、极其精妙的地方。对于这一点,我们无论如何表达赞美、感叹都不为过!但是,“道隐无名”,它无形无状,是不可思议、“不可致诘”、无从追问的;只有通过现象界(可道)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因此我们说,《道德经》的重心,其实并不在解说常道,而在阐发可道,因为只有可道—道表现出来的现象和应用价值才是可以具体阐发、具体发挥的,所以我们把老子哲学的特质归结为
提起课题研究总觉得是专家们干的事,教师们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就好了。经历过种子教师研究项目的“基于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申请书撰写”之后,我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教学工作,经过细化就可以上升到课题研究的程度。种子教师研究项目让我明白,如果能及时记录积累经验甚至提炼出规律,再进行反思调整,就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提升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达到了“研究”的层面。  一、故事背景  《创意合影》是六年级毕业前的一个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中学阶段是发展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发展的必备基础。围绕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课程改革提出了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思维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最關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我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