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名著\名家\名人来指导作文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tsua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著的范围很广,这里仅指文学名著。阅读名著可以更好地储备写作素材,考生在构思考场作文时,可以轻松自如地把名著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或截取或移植,根据作文的具体要求,把握好角度,极易在千篇一律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因为,你是最了解这部名著的,你的这一篇习作肯定与众不同。十年前的一篇《赤兔之死》曾无数师生折服,个中奥秘即在于此。
  那么如何通过精读名著来写作文呢?
  一、要甄选。现在的网络十分便捷,很多出版物受到中学生青睐,但是,大多文章都是应时应景应情之作,风花雪月、标新立异等更是贴上了时尚的标签。很多学生喜欢这种文笔和风格,读得多,花费的时间也多,而对思想的形成和文笔的磨练很难起到作用,所以,还是有选择地阅读名著,回归经典,才是真正的阅读和写作之道。
  二、要精读。既然是自己选取的,肯定符合自己的喜好和口味,可以安心、静心、潜心地来阅读它了。不管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既然是名著,就一定有它丰富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要反复读,仔细读,慢读,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整理素材。比如,一部《红楼梦》有多少内容值得我们品读研究呢?一遍,恐怕还记不住人物;二遍,也只了解梗概;三遍,或能粗略知道一些要义;四遍,能记住金陵十二钗判词吧;五遍,能模糊记忆《好了歌》和《葬花词》就错不了;六遍,方能感知林黛玉的清高。而这时候,你要再选取《红楼梦》写作文,就会令人刮目相看了 。
  三、应常练。“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有了好的写作素材,如果不能熟练运用,也不能做到得心应手。其实,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一部名著,思想内涵可谓博大精深,什么道理没有?什么角度没有?就看你能不能灵活自如地选取切入。用得多,就会熟练;熟练了,就更灵活。所以,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才是作文备考的上策。最终轻取高分,只不过是精读名著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而已,轻松自然,何乐而不为呢?
  名家,顾名思义,即在某一领域取得非凡成就且广为人知的人。各行各业都有名家,范围太广。从情感倾向来看,越是近代的越容易引起引起人们的关注,越是当代的就越容易给人亲却感和时代感。所以,如果要选取的话,我建议还是从当代作家或文人入手。一是具有鲜活性,更容易围绕熟知;二是更有说服力,从而使作文更有感染力。当然也可以选取国外的文人,但是往往因诸多原因,我们难以了解或了解得不深,有时你熟悉而别人却不熟悉,很难取悦阅卷者。
  如何选取有影响的作家或文人,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学生远离社会,更不熟悉文坛动态或创作流派。一些当代很有影响的作家,学生并不熟悉,所以,在选取时,有这么几条途径可供大家借鉴。
  一、借助报刊文章。在大家喜欢阅读的报刊杂志上,经常会读到一些当代名家的作品,读得久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了印象。比如毕淑敏、周国平、余丹、易中天、冯骥才等等,你可以选取你喜欢的一个或几个作家再去重点关注。
  二、借助新闻报道。在中国有影响的文学评选如茅盾文学奖,四年一届,广受关注。如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分别是贾平凹、迟子建、麦家、周大新,那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关注一下这些作家。贾平凹是大家,散文和 小说俱佳,迟子建的作品《泥泞》也曾被选为高考试题文学类阅读文本,麦家和周大新大家不是很熟悉,很有必要去关注一下。
  三、借助老师或同学推荐。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老师一般会做一些相应的扩展。比如,提到中国近代诗歌,冰心、徐志摩、艾青就不可不提;提到当代诗歌,北岛、舒婷、顾城、海子就必不可少;提到散文,鲁迅、朱自清、余光中会被首先提及;提及小说,金庸的武侠、琼瑶的言情也不能不提;而当代风格各异的作家就更多了,高举文化大旗的余秋雨,提倡先锋体验的马原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名家,都值得熟读。
  人所从事的职业或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他取得的成就和名望也就不同。大致说来,所谓名人可以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从阅读价值、写作积累和读后收益角度来说,每个领域的名人都不分伯仲。选取你喜欢的名人,其实就是你的价值取向,就是你选取的人生榜样和追求的方向。
  怎样从名人事迹中提炼写作素材呢?
  一、选取要精。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关系,不能过宽涉猎,首先对自己喜爱的人物“下手”,然后,“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把这个人物的素材“咬碎”“嚼烂”完全消化掉。
  二、反复熟悉积累。如果自己想“移情别恋”,也要等把这个人物的基本情况掌握后再转移。这个过程中,要把所能遇到的有关这个人的资料都记录整理下来,报纸上刊载的,书本中介绍的,网络上搜集的,都要有序地保存下来。反复阅读以后,就会绝对这个人物越来越了解,也就能达到善读的地步了。
  三、要精深钻研。如果仅看热闹,只图表面,就像挖井找水,土坑挖了不少,而出水的深井却没有一个。其实,做到精深也不用太刻意钻研。在你积累素材、反复研读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思考和感悟,这些感悟和思考很可能就是别人无法企及的因为对这个名人的研究程度来说,你就是专家,你些这个人,作文自然就能“木秀于林”。
其他文献
班主任的工作精神是辛勤,是细心,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老黄牛精神。在班主任的众多工作 中,其中,谈话对于师生之间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交换信息,解决矛盾,融洽感情,增强信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与学生谈话呢?  一、要做有准备的谈话   谈话前一定要琢磨谈话对象的心理以及在谈话过程中他将有如何的应对。不是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吗?这样才能让谈话达到你的预期目的。  二、要选择正确的时间
期刊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候的教育所无法弥补的。”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目光关怀人与自然,关注时代与社会,从而达到丰富情感、修养、发展健全人格的目的。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些思考和探索,从三个方面潜移默化的用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灵魂。 
期刊
《雷雨》序中曾说过:“我爱着《雷雨》如欢喜在融冰后的春天,看一个活泼的孩子在日光下跳跃,或如在粼粼的野塘边偶然听得一声青蛙那样如此欣悦。”那是因为她塑造了有血有肉的“生命”。  繁漪和侍萍都是被欺辱、被损害的妇女,面对命运的不公平,她们都有所反抗。在中国妇女解放道路上,繁漪可以说是先锋,侍萍也有了朦胧的觉醒意识。  一、从家庭出身方面比较  繁漪出身与中小资产阶级家庭,而侍萍出身贫苦,“她不是小姐
期刊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时减少,教学内容增加,老师们普遍感到语文教学时间不够。如何做一个称职、优秀的,尤其是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来上好语文课呢?依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热爱语文学科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课,欣赏自己所教的语文课中的教学内容,才会上好语文课。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欣赏语文的品质,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语文课中的一切
期刊
一、熟悉《考纲》  1.《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E。  这几个方面就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内容。概言之,凡诗歌鉴赏题不外于考查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这几方面的内容。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
期刊
所谓创新作文,是指创作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创新性的文章。其中立意的创新至关重要,因为作文立意是通过思维确定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是文章成功的关键所在。创新作文的关键是立意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立意创新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  一、顺向延展思维  顺向延展思维就是以题目或材料为出发点,采用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个别到一般等延展思维方式,不断拓宽、加深思维空间,创
期刊
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视、读、听、说、写综合素质,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追求的共同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着培养学生听视结合、听析结合、听写结合、听说结合和听赏结合的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进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课时,我就是这样尝试的。我在充分挖掘相关资料的基础之上,精心的制作课件,大胆的创新授课方式,整节课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充分培养了学生视读听说写的综合能力。  首先,在课
期刊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实行了“课前五分钟”活动,每天由一名学生主讲,其他同学参与互动,内容由这名同学自己搜集、挖掘。针对高中语文不同年级学习框架特点,“课前五分钟”活动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要求。高一可以把重点放在字词基础知识的积累上;高二由于作文写作要求的提高,面对学生“原材料”的缺失,可以把重点放在作文素材的积累上;高三综合性加强,可以把重点放在不同模块的专题训练上。  下面是高二、五班一次“课前五分
期刊
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文字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回应。要想让批语对学生的作文既有指导作用,又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我通常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用真情   习作批语实际是教师内心情感流露,当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时,他们希翼得到心灵上的呼应。因此,教师书写批语,必须用上真情,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使学生深受感染,动情悟理。  如一位学生在《我的妈妈》一文中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选修课教学“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当我们拿到第一本选修教材《古今中外文人传记》时,却发现问题太多。  首先是教师的备课量太大,这个问题在我们这样的学校并不好解决,一方面学校没有条件供我们开设专门的选修课室,不可能让学生完全自由选修课程,根本谈不上走班选课制度;另一方面年级组织的老师集体备课更多的是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探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