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家评介(连载)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123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 杜 威
  一、生平介绍
  杜威(1859-1952),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杂货商家中。小时候,显得有点害羞,天资并不聪慧,但是,却好学深思,手不释卷,喜爱阅读,是大家所公认的一位书虫。15岁从贝林顿当地的中学毕业,进入维蒙特大学就读。杜威在大学的前两年修读希腊文及拉丁文、西洋古代史、解析几何及微积分。第三年开始涉猎自然科学课程,包括地质学、动物学、进化理论。他从当时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生理学教本中获得不少的启示,特别是关于进化的理论、生物与环境的理论。在大学第四年,当时以哲学讲授为主的泰锐教授,对杜威初期哲学思想的探究颇有帮助。
  1879年,杜威从维蒙特大学毕业。一年之后,在家乡贝林顿的一所乡村学校任教,并继续研读哲学史。1882年,杜威首次发表论文,论文刊登在美国当时仅有的一本哲学杂志《思辨哲学》上。稍后,杜威又写了两篇论文在这本权威杂志上发表。
  1882年的秋天,杜威向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申请教学奖助金无果,便向他的姑姑借了五百美元,开始了以哲学为主的研习生涯。1884年获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相继在密西根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杜威一生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哲学之改造》《民本主义与教育》《自由与文化》《教育哲学》《明日之学校》《儿童与教材》《心理学》《学校与社会》《经验和自然》《经验和教育》《自由和文化》《人类的问题》。
  二、教育思想
  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维系其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历程。但是,教育在形式上,却不应孤立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之外。这一基本认识,可以概括杜威关于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教育是跟社会一并发展的,不能离开社会情境。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虽然从教育的历程上,否定教育历程之外在的教育目的,但是,民主社会却是杜威讨论其教育思想时,一个內含的教育目的,也是他谈论教育思想的一个先决条件。
  杜威不给教育加上一些外在的目的,乃是确认教育所产生的经验情境是一个不确定的、变动的经验情境,由个体与环境连续不断交互作用的一种历程。外在、预定的目的,不一定就符合现实经验情境的需求,也不一定贴切当时的经验情境。所以,杜威曾一度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教育除了自身的情境是产生目的的必要条件之外,经验的成长本身或经验的重组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杜威所诟病的传统教育,乃是错把教育的历程看成一种结果,误认教育乃是为了准备未来的生活所需,使教育的意义——经验的成长——成为越级的生长,对受教者的个人毫无切肤之感。于是,教育的方式、内容以及所谓的目的都是虚悬着的,教育成为生活之预备乃是极其自然的结果。不过,杜威在主张教育是经验的生长与重组时,并没有完全忽略经验发展的指导原则;如果没有原则加以指导,经验的生长是盲目的;如果没有指导经验发展的原则,则经验之发展是毫无实质的意义的。在杜威后期的教育著作中,都主张经验发展的道德原则及民主社会制度之规范原则。
  教育是经验成长及重组的历程,此一历程有两个基本的因素——形成此一历程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单元。一个是个人的心理因素,另一个是围绕在个人周遭的社会因素。从个人的心理因素来说:个体是经验生长与重组的主体,其心理的因素也就是个人的能力、兴趣、习惯,是了解与解释个人经验生长意义所不可缺少的。个人的兴趣、能力、习惯,是在形成与发展中的,是随着经验的活动而变动的。尤其是个体天赋而具有的一些对外界事物探求的兴趣,更是教育的心理基础。教育绝不是完全忽略了儿童既有的能力或经验,而把一些外在的、不相干的经验,烙印在儿童心灵中;教育亦绝非是一种强制的,加诸于个人经验之外在的成长。
  从社会的因素来论,个体经验的生长浸润在社会环境之中。个体并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组成社会的个体并不都是各自孤立的实体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形成相互结合的一个机体。学校在杜威看来,并不是专门去学习知识或技能的一个场所;学校自身就是社会的一类,也可以说就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是两个不可分离的杜威教育哲学中的警语。
  杜威对于“学校即社会”的认识,乃是基于“教育即生活历程,而学校即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而来。学校是助长儿童经验成长的场所,是把社会经验澄清而赋予价值观的一个场所。同时,学校也是一个促进社会进步的机构。学校不仅仅在于维持文化传统,而且是缔造、创新文化的摇篮,更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组织。
  杜威常常提出的一些简洁而明白的标语,已成为进步教育推行时的目标所在。比如:“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之生长与重组”“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杜威的民本主义教育思想,不仅是西方教育的基本纲领,而且也逐渐渗透到采用他的教育思想的世界各地。
  但是,杜威的哲学中也充斥着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这是要引起注意的。
  (作者系本刊编委会副主任)
其他文献
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我想也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是好课,“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眼发光”也是好课,关键是学生有没有真正进入了课堂的佳境。如果你的课堂让学生心灵震撼、意犹未尽,这样的课堂就是一堂好课,就会给人以无穷的享受。  《月光启蒙》 教学案例。  一、复习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9 课《 月光启蒙》。当你们轻轻地合上课本的时候,在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
一、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而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语句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划出或写出自己见解的个性化内容,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合适的语境,深入挖掘词语的内涵,让学生充分触摸语言的温度,感受文字的无穷奥妙,让词语教学焕出发生命的光彩。  一、让词语在运用中鲜活起来  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以此来进行有效扎实的词语教学。还原词语教学应有的章法,让语文课堂本色尽显,让它充满浓郁的语文味道。  教学片断1。“熟练”一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社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创新教育是中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根本任务是进行知识创新、人才创新和教育创新,目的为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产教结合;人才  人的创造力的产生,创新精神的张扬,创新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创新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社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摘 要:区角游戏是指幼儿在特定的游戏区(或称活动角、活动区)中所进行的,与区角布置或设置相关的游戏活动。它是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所创设不同性质游戏的统称,有美术区、语言区、建构区等。美术区角游戏向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美术工具、材料,鼓励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大胆地创作,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有效地提升了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区角游戏布局、材料、评价、表现技法等因素的多元策略有
展示数学的美感,体现数学的价值,揭示数学的本质……美好的数学教育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中究竟实现了多少?反思数学课堂现状,我们要么把深邃的数学文化变成了干巴巴的教条,成功的教会了孩子们如何讨厌数学;要么呈现出一些所谓“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数学课,忘了数学是需要思考的。张奠宙老师这样谈到:“教科书里的数学知识,是形式化地摆在那儿的。准确的定义、逻辑的演绎、严密的推理,线性地印在纸上。这是知识的学术形
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习作的兴趣,学生才会展开一双想象的翅膀,在作文的天地中快乐飞翔。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习作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学生习作兴趣培养上的做法。  一、树立自信,激发习作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信心很重要。但是当前作文教学的功利化,让很多学生“谈虎色变”,以至于一上作文课就头疼,对习作有一种恐惧感。要消除恐
摘 要:项羽性格中,有诸多矛盾的方面。从性格矛盾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则把握了人物的个性。  关键词:项羽;探究人物形象;冰炭同炉;矛盾性格  秦朝末年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自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以来,各路诸侯逐鹿中原,但没有哪个英雄能超越项羽。因为项羽在他的历史舞台上是那样的真实,以致同时代的人与之相比是那样的黯淡无光。对于这样一个有个性的人物,笔者认为探究项羽的形象不能按一般的探究人物方式,鉴于项羽
摘 要: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因素的把握,会直接影响教学方法实施的效果。从“刺激与兴趣”“期望与诱导”“合作与竞争”“探究与建构”和“评价与激励”等五个方面,分析教师在运用具体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的心理现象,并就如何利用相关心理效应引导学生行为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学方法;心理效应;行动导向;人才培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要求。那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创新  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课堂教学赖以依托的前提条件,也是当今体育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它以独特的影响力干预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  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体育课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够缓解学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