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与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群体,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意义尤为重要。如果从小学生开始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青少年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重要内容,这将对确保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建立品德与社会学科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联系
“品德与社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显性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可持续发展教育四个领域的诸多主题。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最终达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得以有效落实。
1.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具有大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问题
新课程中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依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要知道什么是属于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涉及的问题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有关联,且分别属于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哪个领域的问题,这样,便可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以便完成基本的教学要求,而不是增加与该学科无关的内容。
例如:品德与社会的《公共场所拒绝危险》的授课内容,应该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去调查安全设施、公用设施的情况。学生的调查反映了他们生活附近的设施状况。某街道的防火器材遭到破坏、某街道的垃圾箱没有了盖子、某车站的站牌上贴满了小广告、某楼道的消防通道被堵住,等等。通过调查,学生会感到震惊,竟有这样多的公共设施遭到破坏。当学生目睹了公用设施破坏的现状后,教师再进一步组织引导学生讨论“破坏这些公用设施所带来的后果及发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会提出很多建议和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创设并保护安全生活环境的意识与价值观念。
2.分析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的性质
长期以来,环境保护教育问题,很难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是为了环保活动而活动。这是因为我们平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学涉及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过于宽泛,只重视一些大的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生活中的细节。教师可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安排有关的课程和相对多的时间去进行环境教育,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把课堂教学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合二为一,让学生在平时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环境教育,使其能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应用于他们的行动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适合学生身心的方式实施品德与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从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来看,学校教育如果仍然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没有学习者的实践体验,就难以转化为他们的社会常识、实践能力和人生追求。
1.注重生活体验,由身心特点出发确定教育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学习内容上,要精选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可持续发展知识,如人口、资源、环境等。在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与人合作,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在课程资源上,要构建开放式的课堂,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效性。
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加以引导。如教学《钱该怎么花》一课时,就可以把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作为契机,让学生每个人制定一张购物单,把春游时自己想买的东西列出来,然后先在校内讨论交流,再在班内交流。通过学生们的交流,让他们知道个人想要的东西很多,可是钱总是有限的;消费者应学会选择,学会放弃;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钱是必须花的,哪些钱是可花可不花的,什么样的消费方式是绿色消费,等等。通过课堂活动,学生从春游活动购物清单中,真实感受到绿色生活的理念。这样就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2.渗透社会生活,规范日常行为,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
回归社会的理念,意在从当前社会生活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生活本身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握时代精神和当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适应社会的新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建构开放性的、切合于当代儿童生活实际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价值目标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理解、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和自觉提高自我品德修养的实践中去。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道德规范,很多是来自社会生活。重视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配合,强化社会实践活动的素材。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现状,触摸社会的脉搏,从而用社会生活实践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例如:品德与社会《阿姨叔叔辛苦了》一课,家长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超市、银行、邮局等,了解各行各业劳动者辛勤劳动的情形;还可以在家中进行小调查,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劳动经过;可以以调查表的方式,也可以写成一篇小文章,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自觉地珍惜劳动成果,对学生进行和谐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情感。
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认识,树立公民意识,实践道德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且把学生的内心感受、理性认识用富有创意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整个课堂也充满了童趣,并从学生的生活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生活,提高了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生活在细微之处渗透可持续发展的实效性。
3.加强联系链接,挖掘现实资源,开放课堂阵地
品德与社会课倡导开展课堂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不但非常必要,而且十分重要。教师要针对有关的课型充分挖掘现实资源,开放课堂阵地,尝试让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在社会的大熔炉中亲自实践、亲自体验。
例如:《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就应该让学生知道不仅要让自己家的爷爷奶奶快乐,而且社会上还有很多的爷爷奶奶,他们生活在敬老院里。教师要带领学生去敬老院,看看老人们生活的情况,帮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给老人们表演一些娱乐节目,使敬老院的老人感受亲情的温暖,这样,让学生接受传统美德熏陶的同时,激发敬老爱老的热情,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
4.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创设融洽的人际环境
教师必须改变对师生关系传统角色的认识,真正做到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素质的培养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力争在品德与社会课中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身心健康、表里如一的人。
例如:讲授《北京的胡同》时,让学生讨论北京胡同的变化,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很多问题,同时感受到政府为保护北京的胡同做了很多的工作,让学生回顾他们为保护北京的胡同都做了那些事情。回忆自己有无不良的行为举止。引导学生们谈一谈是否可以建立环保岗,经常性地去社区做一些环保公益事业,如清除白色污染,劝阻那些在非垂钓区钓鱼的人,清除墙上的小广告、在胡同中捡拾垃圾,等等,让学生回顾他们的环保行为,加深对正确行为的导向,使课堂上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回归生活。
再如:《美丽的生命》一课,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关爱、善待动物和植物的思想感情,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植物世界》《动物——我们的朋友》等录像。扣人心弦的画面与深情的讲述,瞬间就会把学生带进动物和植物的世界,使学生深深感受植物、动物与人类一样都是生命,懂得我们要关爱、善待植物和动物,知道它们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它们与我们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家园。让学生在小小的课堂之内看到外面的世界,扩大了视野,了解动物和植物的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动植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通过呈现大自然美丽的场景及动植物,学生观察到了生命的多重形态,感受到生命的美丽,懂得我们人类要善待动植物,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这些细微之处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并没有利用大段时间也没有占用更多的精力,但学生已经收获成长。
■ 编辑王宇华 ■
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群体,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意义尤为重要。如果从小学生开始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青少年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重要内容,这将对确保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建立品德与社会学科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联系
“品德与社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显性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可持续发展教育四个领域的诸多主题。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最终达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得以有效落实。
1.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具有大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问题
新课程中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依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要知道什么是属于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涉及的问题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有关联,且分别属于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哪个领域的问题,这样,便可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以便完成基本的教学要求,而不是增加与该学科无关的内容。
例如:品德与社会的《公共场所拒绝危险》的授课内容,应该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去调查安全设施、公用设施的情况。学生的调查反映了他们生活附近的设施状况。某街道的防火器材遭到破坏、某街道的垃圾箱没有了盖子、某车站的站牌上贴满了小广告、某楼道的消防通道被堵住,等等。通过调查,学生会感到震惊,竟有这样多的公共设施遭到破坏。当学生目睹了公用设施破坏的现状后,教师再进一步组织引导学生讨论“破坏这些公用设施所带来的后果及发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会提出很多建议和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创设并保护安全生活环境的意识与价值观念。
2.分析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的性质
长期以来,环境保护教育问题,很难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是为了环保活动而活动。这是因为我们平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学涉及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过于宽泛,只重视一些大的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生活中的细节。教师可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安排有关的课程和相对多的时间去进行环境教育,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把课堂教学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合二为一,让学生在平时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环境教育,使其能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应用于他们的行动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适合学生身心的方式实施品德与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从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来看,学校教育如果仍然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没有学习者的实践体验,就难以转化为他们的社会常识、实践能力和人生追求。
1.注重生活体验,由身心特点出发确定教育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学习内容上,要精选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可持续发展知识,如人口、资源、环境等。在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与人合作,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在课程资源上,要构建开放式的课堂,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效性。
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加以引导。如教学《钱该怎么花》一课时,就可以把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作为契机,让学生每个人制定一张购物单,把春游时自己想买的东西列出来,然后先在校内讨论交流,再在班内交流。通过学生们的交流,让他们知道个人想要的东西很多,可是钱总是有限的;消费者应学会选择,学会放弃;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钱是必须花的,哪些钱是可花可不花的,什么样的消费方式是绿色消费,等等。通过课堂活动,学生从春游活动购物清单中,真实感受到绿色生活的理念。这样就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2.渗透社会生活,规范日常行为,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
回归社会的理念,意在从当前社会生活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生活本身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握时代精神和当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适应社会的新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建构开放性的、切合于当代儿童生活实际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价值目标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理解、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和自觉提高自我品德修养的实践中去。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道德规范,很多是来自社会生活。重视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配合,强化社会实践活动的素材。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现状,触摸社会的脉搏,从而用社会生活实践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例如:品德与社会《阿姨叔叔辛苦了》一课,家长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超市、银行、邮局等,了解各行各业劳动者辛勤劳动的情形;还可以在家中进行小调查,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劳动经过;可以以调查表的方式,也可以写成一篇小文章,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自觉地珍惜劳动成果,对学生进行和谐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情感。
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认识,树立公民意识,实践道德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且把学生的内心感受、理性认识用富有创意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整个课堂也充满了童趣,并从学生的生活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生活,提高了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生活在细微之处渗透可持续发展的实效性。
3.加强联系链接,挖掘现实资源,开放课堂阵地
品德与社会课倡导开展课堂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不但非常必要,而且十分重要。教师要针对有关的课型充分挖掘现实资源,开放课堂阵地,尝试让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在社会的大熔炉中亲自实践、亲自体验。
例如:《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就应该让学生知道不仅要让自己家的爷爷奶奶快乐,而且社会上还有很多的爷爷奶奶,他们生活在敬老院里。教师要带领学生去敬老院,看看老人们生活的情况,帮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给老人们表演一些娱乐节目,使敬老院的老人感受亲情的温暖,这样,让学生接受传统美德熏陶的同时,激发敬老爱老的热情,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
4.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创设融洽的人际环境
教师必须改变对师生关系传统角色的认识,真正做到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素质的培养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力争在品德与社会课中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身心健康、表里如一的人。
例如:讲授《北京的胡同》时,让学生讨论北京胡同的变化,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很多问题,同时感受到政府为保护北京的胡同做了很多的工作,让学生回顾他们为保护北京的胡同都做了那些事情。回忆自己有无不良的行为举止。引导学生们谈一谈是否可以建立环保岗,经常性地去社区做一些环保公益事业,如清除白色污染,劝阻那些在非垂钓区钓鱼的人,清除墙上的小广告、在胡同中捡拾垃圾,等等,让学生回顾他们的环保行为,加深对正确行为的导向,使课堂上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回归生活。
再如:《美丽的生命》一课,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关爱、善待动物和植物的思想感情,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植物世界》《动物——我们的朋友》等录像。扣人心弦的画面与深情的讲述,瞬间就会把学生带进动物和植物的世界,使学生深深感受植物、动物与人类一样都是生命,懂得我们要关爱、善待植物和动物,知道它们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它们与我们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家园。让学生在小小的课堂之内看到外面的世界,扩大了视野,了解动物和植物的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动植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通过呈现大自然美丽的场景及动植物,学生观察到了生命的多重形态,感受到生命的美丽,懂得我们人类要善待动植物,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这些细微之处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并没有利用大段时间也没有占用更多的精力,但学生已经收获成长。
■ 编辑王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