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府职能转型升级和“新常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交叉需求,映衬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公共服务需求的多元化考验着政府的执政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应运而生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与政府功能互补,旨在打造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推动政府更好的探索社会运行管理新方法。当前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民办社工机构内的发展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样需要自我升级。
[关键词]新常态;社会管理模式;民办社工机构
[中图分类号]G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75 — 02
一、前言
(一)社工机构的定义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民办社工机构”),是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1〕社工机构是社会工作服务社会管理的载体,民办社会管理服务机构是社会工作服务社会管理的载体。
(二)选题背景
1.重庆市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的背景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庆,在发展西部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群众路线活动,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服务理念,借助民办社工机构的服务平台,围绕社会工作前景和规划,先后出台《重庆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全方位、多角度,着力支持民办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与部署。在政府全面主导利好的局面下,重庆市的民办社工机构蓬勃发展,大量民办社工机构如同春笋般涌出,在重庆社会工作的探索和社会服务进程中,产生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2.重庆市当前民办社工发展现状
社会工作由点及线、由线到面,快速发展。2013年,重庆市市民政局首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立项实施66个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覆盖18个区县。2014年,市民政局共立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115个,直接或间接服务人数达300余万。特别是社区社会工作得到有序推进,2014年共立项39个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涉及18个区县、43个街道(乡镇),覆盖200余个社区(村)、100余万人。〔2〕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影响可见一斑。但问题应该全面看待,虽然当前民办社工机构取得可喜的成绩,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
二、当前民办社工机构面临的困境和亟需突破的瓶颈
(一)民办社工机构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缺少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社工机构的健康发展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支持,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进行项目的连续性规划和员工的长期培养和发展。〔3〕重庆市民办社工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有:一是“民间发起,民间运作”,民间发起人出于行业的热爱,自行出资注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和后期多元的资金注入,支撑社工活动;二是由“政府发起,民间运作”,该类机构带有较强的官方背景,主要政府出资交托给民办社工机构运转。具有政府资金注入的社工机构,可以快速发展,自行募资的民办社工机构举步维艰,影响项目的执行质量。
(二)民办社工机构自身宣传“不给力”,社会普遍对社工机构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较低
重庆的社工机构,尤其是民办社工机构现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很多服务对象对社工机构乃至社工人员的认知程度很低。目前社会工作对于非相关部门、机构和工作者来说,可能还只是一种专业术语。〔4〕社工人员例行探访时,很多服务对象还抱有警惕心理,社工多次表明身份,居民反复核实后仍不让进门的尴尬屡见不鲜。
(三)社工人员欠缺“实战”经验,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难以有效整合
从事社工行业或者在民办社工机构任职的人员,具有社会工作理论背景,但实际运用中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部分民办机构中的社工人员,生搬硬造书本案例,不按照实际情景创造互动环境,语言不合理和冒然探询案主隐私,引起服务对象的防范和反感,降低社会对民办社工机构整体的公信力和信任感。
(四)社工人员流动性快,专业人才的流失率高
重庆市民办社工机构的人员主要由两大类组成:一是签订劳动合同的正式员工,二是高校的实习生。一方面,由于社工行业发展不成熟,薪酬待遇不高,发展空间有限、社会地位偏低等因素的制约,一旦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许多社工会选择脱离社工行业;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各地都开始发展社工事业,对社工人才的竞争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导致行业内部社工流动也非常频繁。〔5〕优秀的社工人才流失和实习生的频繁流动,严重影响民办社工机构活动开展效果和正常运转。
(五)民办社工机构开展的活动难以吸引服务对象参与兴趣
社工机构倡导“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展相关活动,旨在促进服务对象自我感知和自我管理,提升服务对象的自治意识,培育自治能力。活动的评估凸显的是服务对象更注重娱乐性,活动出发点大打折扣,甚至需要依靠小礼物才能吸引服务对象的参与。
三、应对措施和解决建议
(一)顺势而为,政府应明确的定位民办社工机构
从思想上,认识民办社工机构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更是一项长期任务;从行动上,结合当地实际,强化政府的引领作用,变领导为指引,周密部署,稳步推进。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的方式,加强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出台政策培育和扶持民办社工机构发展。
(二)加强社工人员专业化、规范化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开展社会工作的基础和保证,特别是其中的专业社工更是开展社会工作的必要前提和条件。〔6〕必须把做好社会工作摆到和谐社会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范围、提高工作质量和专业化水平。〔7〕社工人员定期轮换培训,定期开设培训班,由专业的培训老师对社工人员再次培训,丰富社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以更娴熟、透彻地运用到实践工作。 (三)活动的开展不能为了满足工作任务要求而开展
民办社工机构活动的多少或者影响程度往往成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其中的考核指标,导致陷入为满足任务而开展活动的怪圈,注重活动的数量,忽视活动的质量。民办社工机构更应注重服务对象的需求,积极搭建志愿者平台,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开展居民互助服务。〔8〕提升“三社联动”的重要参与度,活动中鼓励服务对象进行自我反思。
(四)注重人才的关注和培养,在引得来人才的基础上,更要留住人才
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将人才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要把社工人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列入各级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落实人才优先投入原则,逐步改善人才投入结构,为社工人才发展提供稳定充足的经费保障。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工作发展基金,支持运用福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开展重大社工人才建设工程。〔9〕
(五)注重“品牌效应”,借鉴营销策略,打造社工的专属品牌
品牌建设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关系属于互动式发展。〔10〕民办社工机构应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寻求亮点或者突破口,量身定做专属的特色品牌,规模化经营,扩大服务范围,以此提升民办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在社会的认同度。只有社会工作的认可度提升,效应发挥扩大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更多的受众群体。〔11〕
四、 总结
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积极推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转型,但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中国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发展是粗放式和表面性的,其形式发展胜于内涵发展,表达性重要于现实性,移植性多于土生性。〔12〕社会工作最大功效的发挥需要不断地化问题为经验,杜绝“成长的烦恼”变成“沉没成本”,唯有科学界定岗位职责、厘清其与行政化的边界并辅之以精确的绩效评价杠杆调节,这一目的才有望达成。〔13〕应不断完善和改进自身结构的劣势,从优势视角看待问题,完成自我的升级和提升,从完善制度政策、建立政府与机构沟通机制、建设孵化基地、加强机构自身能力建设、机构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协调机构发展网络。〔14〕注重时代发展的主题和潮流,民办社工机构更要清醒地意识到,经济新常态带来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新常态不仅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15〕
〔参 考 文 献〕
〔1〕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民发〔2009〕145号.
〔2〕重庆市.着力发挥社工作用 创新社会治理〔N〕.中国社会报.
〔3〕方英.以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工作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以广东为例〔Z〕.学会.
〔4〕林佩云.关于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4):9.
〔5〕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政策体系研究〔J〕.广东民政,2014(04).
〔6〕甄炳亮.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社会工作意味着什么〔J〕.中国民政,2008,(07).
〔7〕黄挺拔.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和途径〔M〕.
〔8〕张华林.加快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对策思考〔J〕.中国民政,2005,(06).
〔9〕两会关注:中国社工网,加大投入 让社工人才引得来留得住〔Z〕.
〔10〕张根海.中国品牌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工业科技,2012,(04):255-256.
〔11〕王长征.社会工作品牌建设的分析 〔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01).
〔12〕卫小将.社会工作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
〔13〕朱增.社会工作的“成长烦恼”不能变“沉没成本”〔J〕.中国社会工作.
〔14〕皮志维.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15〕郭和伟.专业社会工作要适应新常态下的社会建设任务〔N〕.中国社会保报. 〔责任编辑:陈玉荣〕
[关键词]新常态;社会管理模式;民办社工机构
[中图分类号]G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75 — 02
一、前言
(一)社工机构的定义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民办社工机构”),是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1〕社工机构是社会工作服务社会管理的载体,民办社会管理服务机构是社会工作服务社会管理的载体。
(二)选题背景
1.重庆市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的背景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庆,在发展西部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群众路线活动,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服务理念,借助民办社工机构的服务平台,围绕社会工作前景和规划,先后出台《重庆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全方位、多角度,着力支持民办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与部署。在政府全面主导利好的局面下,重庆市的民办社工机构蓬勃发展,大量民办社工机构如同春笋般涌出,在重庆社会工作的探索和社会服务进程中,产生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2.重庆市当前民办社工发展现状
社会工作由点及线、由线到面,快速发展。2013年,重庆市市民政局首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立项实施66个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覆盖18个区县。2014年,市民政局共立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115个,直接或间接服务人数达300余万。特别是社区社会工作得到有序推进,2014年共立项39个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涉及18个区县、43个街道(乡镇),覆盖200余个社区(村)、100余万人。〔2〕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影响可见一斑。但问题应该全面看待,虽然当前民办社工机构取得可喜的成绩,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
二、当前民办社工机构面临的困境和亟需突破的瓶颈
(一)民办社工机构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缺少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社工机构的健康发展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支持,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进行项目的连续性规划和员工的长期培养和发展。〔3〕重庆市民办社工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有:一是“民间发起,民间运作”,民间发起人出于行业的热爱,自行出资注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和后期多元的资金注入,支撑社工活动;二是由“政府发起,民间运作”,该类机构带有较强的官方背景,主要政府出资交托给民办社工机构运转。具有政府资金注入的社工机构,可以快速发展,自行募资的民办社工机构举步维艰,影响项目的执行质量。
(二)民办社工机构自身宣传“不给力”,社会普遍对社工机构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较低
重庆的社工机构,尤其是民办社工机构现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很多服务对象对社工机构乃至社工人员的认知程度很低。目前社会工作对于非相关部门、机构和工作者来说,可能还只是一种专业术语。〔4〕社工人员例行探访时,很多服务对象还抱有警惕心理,社工多次表明身份,居民反复核实后仍不让进门的尴尬屡见不鲜。
(三)社工人员欠缺“实战”经验,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难以有效整合
从事社工行业或者在民办社工机构任职的人员,具有社会工作理论背景,但实际运用中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部分民办机构中的社工人员,生搬硬造书本案例,不按照实际情景创造互动环境,语言不合理和冒然探询案主隐私,引起服务对象的防范和反感,降低社会对民办社工机构整体的公信力和信任感。
(四)社工人员流动性快,专业人才的流失率高
重庆市民办社工机构的人员主要由两大类组成:一是签订劳动合同的正式员工,二是高校的实习生。一方面,由于社工行业发展不成熟,薪酬待遇不高,发展空间有限、社会地位偏低等因素的制约,一旦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许多社工会选择脱离社工行业;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各地都开始发展社工事业,对社工人才的竞争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导致行业内部社工流动也非常频繁。〔5〕优秀的社工人才流失和实习生的频繁流动,严重影响民办社工机构活动开展效果和正常运转。
(五)民办社工机构开展的活动难以吸引服务对象参与兴趣
社工机构倡导“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展相关活动,旨在促进服务对象自我感知和自我管理,提升服务对象的自治意识,培育自治能力。活动的评估凸显的是服务对象更注重娱乐性,活动出发点大打折扣,甚至需要依靠小礼物才能吸引服务对象的参与。
三、应对措施和解决建议
(一)顺势而为,政府应明确的定位民办社工机构
从思想上,认识民办社工机构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更是一项长期任务;从行动上,结合当地实际,强化政府的引领作用,变领导为指引,周密部署,稳步推进。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的方式,加强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出台政策培育和扶持民办社工机构发展。
(二)加强社工人员专业化、规范化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开展社会工作的基础和保证,特别是其中的专业社工更是开展社会工作的必要前提和条件。〔6〕必须把做好社会工作摆到和谐社会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范围、提高工作质量和专业化水平。〔7〕社工人员定期轮换培训,定期开设培训班,由专业的培训老师对社工人员再次培训,丰富社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以更娴熟、透彻地运用到实践工作。 (三)活动的开展不能为了满足工作任务要求而开展
民办社工机构活动的多少或者影响程度往往成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其中的考核指标,导致陷入为满足任务而开展活动的怪圈,注重活动的数量,忽视活动的质量。民办社工机构更应注重服务对象的需求,积极搭建志愿者平台,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开展居民互助服务。〔8〕提升“三社联动”的重要参与度,活动中鼓励服务对象进行自我反思。
(四)注重人才的关注和培养,在引得来人才的基础上,更要留住人才
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将人才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要把社工人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列入各级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落实人才优先投入原则,逐步改善人才投入结构,为社工人才发展提供稳定充足的经费保障。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工作发展基金,支持运用福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开展重大社工人才建设工程。〔9〕
(五)注重“品牌效应”,借鉴营销策略,打造社工的专属品牌
品牌建设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关系属于互动式发展。〔10〕民办社工机构应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寻求亮点或者突破口,量身定做专属的特色品牌,规模化经营,扩大服务范围,以此提升民办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在社会的认同度。只有社会工作的认可度提升,效应发挥扩大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更多的受众群体。〔11〕
四、 总结
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积极推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转型,但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中国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发展是粗放式和表面性的,其形式发展胜于内涵发展,表达性重要于现实性,移植性多于土生性。〔12〕社会工作最大功效的发挥需要不断地化问题为经验,杜绝“成长的烦恼”变成“沉没成本”,唯有科学界定岗位职责、厘清其与行政化的边界并辅之以精确的绩效评价杠杆调节,这一目的才有望达成。〔13〕应不断完善和改进自身结构的劣势,从优势视角看待问题,完成自我的升级和提升,从完善制度政策、建立政府与机构沟通机制、建设孵化基地、加强机构自身能力建设、机构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协调机构发展网络。〔14〕注重时代发展的主题和潮流,民办社工机构更要清醒地意识到,经济新常态带来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新常态不仅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15〕
〔参 考 文 献〕
〔1〕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民发〔2009〕145号.
〔2〕重庆市.着力发挥社工作用 创新社会治理〔N〕.中国社会报.
〔3〕方英.以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工作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以广东为例〔Z〕.学会.
〔4〕林佩云.关于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4):9.
〔5〕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政策体系研究〔J〕.广东民政,2014(04).
〔6〕甄炳亮.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社会工作意味着什么〔J〕.中国民政,2008,(07).
〔7〕黄挺拔.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和途径〔M〕.
〔8〕张华林.加快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对策思考〔J〕.中国民政,2005,(06).
〔9〕两会关注:中国社工网,加大投入 让社工人才引得来留得住〔Z〕.
〔10〕张根海.中国品牌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工业科技,2012,(04):255-256.
〔11〕王长征.社会工作品牌建设的分析 〔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01).
〔12〕卫小将.社会工作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
〔13〕朱增.社会工作的“成长烦恼”不能变“沉没成本”〔J〕.中国社会工作.
〔14〕皮志维.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15〕郭和伟.专业社会工作要适应新常态下的社会建设任务〔N〕.中国社会保报.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