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华日报》作为党的喉舌,近年来陷入文章存在空话、套话的怪圈,这种文风的弊病急需重视。本文旨在探寻其定义、特征及生成动因,并在此基础之上列出四个解决方案,期望方家指正。
关键词: 新华日报 空话 套话 解决方案
党报中向来少有假话,但存在一些空话、套话。求真务实是文风之本,改善空话套话不容忽视。随着社会民主性、科学性的提高,反对党报新闻语言空话、套话的呼声日渐响起。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抓住事情的本质,我们必须弄清楚新闻语言中空话、套话的特征和生成动因,否则研究就会囿于表面,流于形式,想要克服问题、改进文风更是无从谈起。下面通过语料调查和理论分析探究新闻语言中的空话、套话的基本特征和生成动因,并在此基础上简要列出四个解决方案,为打造平实可信的机关报纸新闻语言风格提供理论参考。
一、空话、套话的基本特征
空话指内容空洞、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话。其基本特征如下。
1.缺乏新信息。
缺乏新信息是指没有新内容、新意义[2],或者当一个信息已经表达出来之后还在不停重复。例如:审计过程重点抽查了20个镇的80多个自然村,设计了民意调查问卷,深入农户倾听村民意见,据此确定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优化整治方案,发挥资金更大效益,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等一系列新机制。(《南京审计村庄环境整治绩效》,2013年9月17日《新华日报》)这么长一段话只有两个信息点:“深入调查”,“听取意见”,却繁复地增加了这么多内容,使文字显得冗长,不够直截了当、重点突出。
2.缺乏针对性。
缺乏针对性是指对每一个问题都可以适用,却没有针对意义。例如:“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收到了明显成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结合我省教育实践活动安排,认认真真抓好贯彻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百姓才有好日子》2013年8月23日《新华日报》)没有针对某一个问题总结出特定的解决办法。
3.缺乏有效性。
缺乏有效性是指针对问题,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没起到真正解决问题的作用。例如“把教育作为第一位任务,是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省委坚持正风先立学,治弊先醒脑,省领导认真学习……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化学习始终是教育实践活动金钥匙》2013年8月23日《新华日报》)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思想为:出现的问题是缺乏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深入学习,究竟该怎样学习,文章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出来。
词典上对于套话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应酬的客套话。二是指某一时期或行业中流行的公式化言谈,经因袭模仿而形成固定格局的话。[3]套话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中庸而不易出错。使用套话,既不用动脑筋,又不会出错,可以避免祸从口出。因此,套话在生活中作为一种交际文化为人们所接受,如一些基本礼貌的客套话。人们见面打招呼时常说的“吃过了吗?”“今天天气不错”等语言毫无实际意义,却是人们早已习惯套用的日常交际用语,据研究表明,当语言缺少感情因素时,话语就会显得缺乏诚意,实际表现出的是一种戒备心理因此这种看似礼貌的,毫无实质性的话语说多了会疏离对话者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习惯性使用。有的学者认为:还有一种套话,就是使用一些貌似革命的词句,说话人对这些词句的含义并无多少了解,开始可能是一种应付的需要,后来成了一种习惯,一张嘴就成串说出来,没有多少真情实感,往往是夸大其词,乱套乱用。[2]如新闻中常出现的“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些新闻记者根本说不清楚究竟什么叫“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新闻中空话、套话的生成动因
从客观事实来说,党报的评论的确较难创新,一些重大主题的“硬新闻”往往因主题厚重,而显得刻板严肃,难以展现记者的个性化特征和才气。但新闻记者的主观因素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从主观意图来说,新闻中造成空话、套话的生成动因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
1.思想懒惰,不愿创新。
某些党报记者思想懒惰,一味重复别人的话、过去的话,不愿花时间深入调查研究,不下苦工夫独立思考,只是死板地照本宣科,造成文中出现空话、套话。如“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不干涉接受国内政的原则,严格遵守中国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土耳其采购中国防空导弹是两国间正常的军贸合作》2013年10月9日《新华日报》)这些内容和中学政治课本相关外交原则部分语言如出一辙,照搬照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7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8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继续举行”(《牢固树立亚太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出席APEC工商领导热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只将日期稍作了修改。这样的话出现在《新华日报》上是有失水准的。
2.存在利己主义思想,不敢创新。
某些记者认为空话、套话最保险。例如:“一些贫困农户在农商行几年来的不断支持下,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省联社领导深入基层走访贫困农民》2013.10.11《新华日报》)类似“在……的指引下”,“在……的关怀下”,“在……的帮助下”,“在……的支持下”这种空话、套话,完全不用动脑筋,又不招惹是非、受领导喜欢,在群众眼中却显得十分做作,反而拉大了领导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套话现象严重,且信息量小,缺乏创新性,质量低。记者出现这种认知错误,与自身素质能力有关。正如新华报业曾经撰文自我反省:当前《新华日报》的文风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四个不”。其中之一是不严,人情稿、关系稿、利益稿依然存在。党报存在官僚主义办报,满足于跑会议,报文件,形式主义办报,利益至上办报,有利就报,无利就不报,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缘于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确立不到位,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不到位。 3.知识素养不高。
新闻工作者积累的知识不够,导致记者语料欠缺,造成无话可写,只能用空话套话凑。记者的知识素养欠缺,导致其洞察事物的敏锐性不强,也许很有价值,值得深挖的新闻点就因记者敏感度不高而被其错失,造成无事可写,不断地炒冷饭。直接造成记者没有能力表达出充实的内容,难以讲出新话、管用的话。腹中无货,自然笔下发虚。有人说,记者是一个杂家,从汉语言知识、哲学思想、心理学、逻辑学到法律法规等,记者都应该有所涉猎,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不断拓宽视野、丰厚知识、扎实理论,才能厚积薄发,文章才能够言之有物。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对改文风提出“短、实、新”的要求,该要求为机关报记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同时也是机遇,要求新闻记者以更充足的知识素养储备写出文字有灵气、内容接地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章。
4.固守于“办公室新闻”,脱离基层。
没有调查,对现场情况根本不了解,只能硬拗出一些干瘪枯燥的词句,无形中拉大新闻与群众的距离。由于通信的发展,记者有很多获得信息的途径。一些会议开完之后,记者坐在办公室里,能很快收到会议精神、领导人发言稿,这无形中让某些满足于写“会议”题材的记者“省了不少事儿”,流水线式地往上添加一些空话、套话式的溢美之词就算大功告成,例如:“省常委会率先垂范,带头开展活动,带头做出承诺,带头学习讨论,带头听取意见,查找问题。”(《坚持从严要求强化督导职责》2013年8月2日《新华日报》)很熟稔地、公式化地套用上了“xx领导带头…”的说教性言辞,用来营造气势的排比句。脱离基层就是脱离群众的生活,不能写出群众之所想、群众之所忧的话,导致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和亲和力,党报起不到应有的传播作用。空话、套话的堆砌如同沙漠里建造的房子,盖得再高也终有倒掉的一天。
三、针对新闻中空话、套话的解决方案
1.不断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作者采写一篇新闻稿件,从最初的选题、策划、采访到最后的成文,都是自身储备的文化素养、业务素养的综合运用。[4]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多学习,不说像孔子韦编三绝,也要三十乘书,通过习得知识提高道德修养、知识素养,脚踏实地地写实话,这个“实”既是真实,与“假”相对,又是充实,与“空”相对。
新闻工作者应培养创新精神,有了创新意识,记者就会更努力地寻找新视角、新语言、新思路,自然不会囿于空话、套话的小框架里。这里举一个正面例子:2013年的“两会”期间,《新华日报》刊登的一篇新颖的报道将会场内外高频率出现的热词提纲挈领地梳理概括出来,包括“中国梦”、“换届”、“硬骨头,涉险滩”、“大部制改革”、“新文风”、“PM2.5”、“两个同步”、“权利之笼”、“大城市病”、“安全奶粉”(《十大高频语折射发展走向》2013年3月17日《新华日报》),创造性地将每一个高频语分成经典语境和代表点评两部分,切中社会热点,反映百姓生活中真正存在的问题,这种创新形式使读者从长篇大论中解脱出来,且能够获得重要信息,精神传达得更高效,读者一目了然。大主题报道是“硬新闻”,但“硬新闻”过分生硬则会使百姓产生疏离感,这会直接损害党报的影响力。当有一些像上述一样的新颖的配合报道抑或是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就更加容易聚焦读者的眼光。
2.多下基层,挖掘深层次内容。
新闻需要不断有活水注入,办公室只是半亩方塘,想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就要接近群众,多下基层。经过亲身参与的新闻语言自然会显得有生机,这种文章必然是“冒着热气”、“散发着泥土的芬芳,闻得到汗水的味道”的,党新闻语言落实到生活层面和细节时,会有很大的张力,因为走基层、贴近生活不意味着仅仅报道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并深入挖掘深层次原因。《新华日报》2013年7月1日的A2版有“党旗在飘扬”这样一个小版块,它很容易就写得空洞,满是套话,实际上却令人眼前一亮,正标题是《瑞金为您服务一站通名不虚传》,副标题是“19大类200项信息,3000多人在社工队伍”,正标题的语言鲜明生动,副标题采用列举数字的方式证明队伍的庞大,新闻以南京某社区党委书记与市民的热线电话内容对话开头,新闻内容包括一些琐碎待解决的问题和“一站通”这一网络平台所起到的实际作用。读者一看就知道新闻记者实实在在下了基层,更值得表扬的是文章并没有局限于这些小事,而是从中看到了群众反映信息创新形式和领导切实为市民办事的精神,党委书记的“一边安慰遇到烦心事的市民,一边登录网站解决问题”是不是比“领导亲切慰问了遇到困难的市民,并立即采取措施”更加令读者产生好感呢?正如《新华日报》总编辑周跃敏说:“让自己与基层面对面,让双脚沾上新鲜的泥土,让衣袂鼓起田野的清风,让耳朵注满朴实的乡音,这样的报道何愁无话可说?何愁没有真情实感?”
3.反思“文风反映作风”,完善体制。
习总书记说:“文风与党风同社会风气是紧密相连的,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5]新闻工作者要在不断反思“文风反映作风”中成长。党报语言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正是因为对新闻语言中空话、套话过于宽容,才会滋养肥沃的土壤,让这种不良文风愈演愈烈。从心理学来说,正面激励会使心态表现变得积极,表现得更好,因此,要鼓励和扶持新闻工作者说实话、搞创新,为他们营造出真实活泼的语言氛围,大力倡导独立思考的风气。体制应该站在他们背后做最有力的后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说实话,满怀感激地努力学习、提高素养,勇往直前地创新。不过,所谓恩威并施效果好,制度既要为记者提供保障,又要求领导在审核文章时严格把关,存在空话、套话的文章坚决不给通过,不仅如此,还要给予警告,对屡犯者要惩处。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制度,才不会出现愈演愈烈的“务虚”局面。
4.联系网络新媒体。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交流平台,文风终究要比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的纸质报刊轻松一些。《新华日报》没有微博,这一点可以向《人民日报》学习,《人民日报》开了一个微博,曾开展了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活动。《人民日报》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名列前茅的是“跨越式”、“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加大力度”等,施以口惠,却反而导致人民的反感厌恶情绪。这是真正的民意,有助于党报与群众及时沟通,为党报的文风建设提供很大的帮助。此外,微博可以增加党报与读者的沟通,能够更广泛地倾听群众的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下基层”覆盖面的不足。
《新华日报》作为党的喉舌,应发挥资政功能,但是由于党报的新闻语言的确较难创新,再加上一些新闻工作者知识素养不够,存在懒惰思想和利己主义的错误认识、脱离基层等,刮起了夹杂空话、套话的不良文风。如果新闻工作者不断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多下基层,挖掘深层次内容;反思“文风反映作风”,报社完善制度;联系网络新媒体等途径,坚持文风革新,那么相信《新华日报》定能营造鲜活生动的语言氛围,打造出平实可信的文风。
参考文献:
[1][2]曹祖明.“空话”解析.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5).
[3]孔德兴.针砭套话.写作,2000(10).
[4]夏天虹.“走转改”与新闻记者素养提升.吉林日报,2012-10-13.
[5]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共产党员,2012(12).
本文为2013—2014年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论文成果。
关键词: 新华日报 空话 套话 解决方案
党报中向来少有假话,但存在一些空话、套话。求真务实是文风之本,改善空话套话不容忽视。随着社会民主性、科学性的提高,反对党报新闻语言空话、套话的呼声日渐响起。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抓住事情的本质,我们必须弄清楚新闻语言中空话、套话的特征和生成动因,否则研究就会囿于表面,流于形式,想要克服问题、改进文风更是无从谈起。下面通过语料调查和理论分析探究新闻语言中的空话、套话的基本特征和生成动因,并在此基础上简要列出四个解决方案,为打造平实可信的机关报纸新闻语言风格提供理论参考。
一、空话、套话的基本特征
空话指内容空洞、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话。其基本特征如下。
1.缺乏新信息。
缺乏新信息是指没有新内容、新意义[2],或者当一个信息已经表达出来之后还在不停重复。例如:审计过程重点抽查了20个镇的80多个自然村,设计了民意调查问卷,深入农户倾听村民意见,据此确定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优化整治方案,发挥资金更大效益,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等一系列新机制。(《南京审计村庄环境整治绩效》,2013年9月17日《新华日报》)这么长一段话只有两个信息点:“深入调查”,“听取意见”,却繁复地增加了这么多内容,使文字显得冗长,不够直截了当、重点突出。
2.缺乏针对性。
缺乏针对性是指对每一个问题都可以适用,却没有针对意义。例如:“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收到了明显成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结合我省教育实践活动安排,认认真真抓好贯彻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百姓才有好日子》2013年8月23日《新华日报》)没有针对某一个问题总结出特定的解决办法。
3.缺乏有效性。
缺乏有效性是指针对问题,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没起到真正解决问题的作用。例如“把教育作为第一位任务,是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省委坚持正风先立学,治弊先醒脑,省领导认真学习……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化学习始终是教育实践活动金钥匙》2013年8月23日《新华日报》)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思想为:出现的问题是缺乏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深入学习,究竟该怎样学习,文章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出来。
词典上对于套话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应酬的客套话。二是指某一时期或行业中流行的公式化言谈,经因袭模仿而形成固定格局的话。[3]套话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中庸而不易出错。使用套话,既不用动脑筋,又不会出错,可以避免祸从口出。因此,套话在生活中作为一种交际文化为人们所接受,如一些基本礼貌的客套话。人们见面打招呼时常说的“吃过了吗?”“今天天气不错”等语言毫无实际意义,却是人们早已习惯套用的日常交际用语,据研究表明,当语言缺少感情因素时,话语就会显得缺乏诚意,实际表现出的是一种戒备心理因此这种看似礼貌的,毫无实质性的话语说多了会疏离对话者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习惯性使用。有的学者认为:还有一种套话,就是使用一些貌似革命的词句,说话人对这些词句的含义并无多少了解,开始可能是一种应付的需要,后来成了一种习惯,一张嘴就成串说出来,没有多少真情实感,往往是夸大其词,乱套乱用。[2]如新闻中常出现的“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些新闻记者根本说不清楚究竟什么叫“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新闻中空话、套话的生成动因
从客观事实来说,党报的评论的确较难创新,一些重大主题的“硬新闻”往往因主题厚重,而显得刻板严肃,难以展现记者的个性化特征和才气。但新闻记者的主观因素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从主观意图来说,新闻中造成空话、套话的生成动因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
1.思想懒惰,不愿创新。
某些党报记者思想懒惰,一味重复别人的话、过去的话,不愿花时间深入调查研究,不下苦工夫独立思考,只是死板地照本宣科,造成文中出现空话、套话。如“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不干涉接受国内政的原则,严格遵守中国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土耳其采购中国防空导弹是两国间正常的军贸合作》2013年10月9日《新华日报》)这些内容和中学政治课本相关外交原则部分语言如出一辙,照搬照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7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8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继续举行”(《牢固树立亚太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出席APEC工商领导热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只将日期稍作了修改。这样的话出现在《新华日报》上是有失水准的。
2.存在利己主义思想,不敢创新。
某些记者认为空话、套话最保险。例如:“一些贫困农户在农商行几年来的不断支持下,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省联社领导深入基层走访贫困农民》2013.10.11《新华日报》)类似“在……的指引下”,“在……的关怀下”,“在……的帮助下”,“在……的支持下”这种空话、套话,完全不用动脑筋,又不招惹是非、受领导喜欢,在群众眼中却显得十分做作,反而拉大了领导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套话现象严重,且信息量小,缺乏创新性,质量低。记者出现这种认知错误,与自身素质能力有关。正如新华报业曾经撰文自我反省:当前《新华日报》的文风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四个不”。其中之一是不严,人情稿、关系稿、利益稿依然存在。党报存在官僚主义办报,满足于跑会议,报文件,形式主义办报,利益至上办报,有利就报,无利就不报,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缘于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确立不到位,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不到位。 3.知识素养不高。
新闻工作者积累的知识不够,导致记者语料欠缺,造成无话可写,只能用空话套话凑。记者的知识素养欠缺,导致其洞察事物的敏锐性不强,也许很有价值,值得深挖的新闻点就因记者敏感度不高而被其错失,造成无事可写,不断地炒冷饭。直接造成记者没有能力表达出充实的内容,难以讲出新话、管用的话。腹中无货,自然笔下发虚。有人说,记者是一个杂家,从汉语言知识、哲学思想、心理学、逻辑学到法律法规等,记者都应该有所涉猎,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不断拓宽视野、丰厚知识、扎实理论,才能厚积薄发,文章才能够言之有物。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对改文风提出“短、实、新”的要求,该要求为机关报记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同时也是机遇,要求新闻记者以更充足的知识素养储备写出文字有灵气、内容接地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章。
4.固守于“办公室新闻”,脱离基层。
没有调查,对现场情况根本不了解,只能硬拗出一些干瘪枯燥的词句,无形中拉大新闻与群众的距离。由于通信的发展,记者有很多获得信息的途径。一些会议开完之后,记者坐在办公室里,能很快收到会议精神、领导人发言稿,这无形中让某些满足于写“会议”题材的记者“省了不少事儿”,流水线式地往上添加一些空话、套话式的溢美之词就算大功告成,例如:“省常委会率先垂范,带头开展活动,带头做出承诺,带头学习讨论,带头听取意见,查找问题。”(《坚持从严要求强化督导职责》2013年8月2日《新华日报》)很熟稔地、公式化地套用上了“xx领导带头…”的说教性言辞,用来营造气势的排比句。脱离基层就是脱离群众的生活,不能写出群众之所想、群众之所忧的话,导致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和亲和力,党报起不到应有的传播作用。空话、套话的堆砌如同沙漠里建造的房子,盖得再高也终有倒掉的一天。
三、针对新闻中空话、套话的解决方案
1.不断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作者采写一篇新闻稿件,从最初的选题、策划、采访到最后的成文,都是自身储备的文化素养、业务素养的综合运用。[4]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多学习,不说像孔子韦编三绝,也要三十乘书,通过习得知识提高道德修养、知识素养,脚踏实地地写实话,这个“实”既是真实,与“假”相对,又是充实,与“空”相对。
新闻工作者应培养创新精神,有了创新意识,记者就会更努力地寻找新视角、新语言、新思路,自然不会囿于空话、套话的小框架里。这里举一个正面例子:2013年的“两会”期间,《新华日报》刊登的一篇新颖的报道将会场内外高频率出现的热词提纲挈领地梳理概括出来,包括“中国梦”、“换届”、“硬骨头,涉险滩”、“大部制改革”、“新文风”、“PM2.5”、“两个同步”、“权利之笼”、“大城市病”、“安全奶粉”(《十大高频语折射发展走向》2013年3月17日《新华日报》),创造性地将每一个高频语分成经典语境和代表点评两部分,切中社会热点,反映百姓生活中真正存在的问题,这种创新形式使读者从长篇大论中解脱出来,且能够获得重要信息,精神传达得更高效,读者一目了然。大主题报道是“硬新闻”,但“硬新闻”过分生硬则会使百姓产生疏离感,这会直接损害党报的影响力。当有一些像上述一样的新颖的配合报道抑或是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就更加容易聚焦读者的眼光。
2.多下基层,挖掘深层次内容。
新闻需要不断有活水注入,办公室只是半亩方塘,想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就要接近群众,多下基层。经过亲身参与的新闻语言自然会显得有生机,这种文章必然是“冒着热气”、“散发着泥土的芬芳,闻得到汗水的味道”的,党新闻语言落实到生活层面和细节时,会有很大的张力,因为走基层、贴近生活不意味着仅仅报道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并深入挖掘深层次原因。《新华日报》2013年7月1日的A2版有“党旗在飘扬”这样一个小版块,它很容易就写得空洞,满是套话,实际上却令人眼前一亮,正标题是《瑞金为您服务一站通名不虚传》,副标题是“19大类200项信息,3000多人在社工队伍”,正标题的语言鲜明生动,副标题采用列举数字的方式证明队伍的庞大,新闻以南京某社区党委书记与市民的热线电话内容对话开头,新闻内容包括一些琐碎待解决的问题和“一站通”这一网络平台所起到的实际作用。读者一看就知道新闻记者实实在在下了基层,更值得表扬的是文章并没有局限于这些小事,而是从中看到了群众反映信息创新形式和领导切实为市民办事的精神,党委书记的“一边安慰遇到烦心事的市民,一边登录网站解决问题”是不是比“领导亲切慰问了遇到困难的市民,并立即采取措施”更加令读者产生好感呢?正如《新华日报》总编辑周跃敏说:“让自己与基层面对面,让双脚沾上新鲜的泥土,让衣袂鼓起田野的清风,让耳朵注满朴实的乡音,这样的报道何愁无话可说?何愁没有真情实感?”
3.反思“文风反映作风”,完善体制。
习总书记说:“文风与党风同社会风气是紧密相连的,弘扬优良文风、纠正不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5]新闻工作者要在不断反思“文风反映作风”中成长。党报语言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正是因为对新闻语言中空话、套话过于宽容,才会滋养肥沃的土壤,让这种不良文风愈演愈烈。从心理学来说,正面激励会使心态表现变得积极,表现得更好,因此,要鼓励和扶持新闻工作者说实话、搞创新,为他们营造出真实活泼的语言氛围,大力倡导独立思考的风气。体制应该站在他们背后做最有力的后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说实话,满怀感激地努力学习、提高素养,勇往直前地创新。不过,所谓恩威并施效果好,制度既要为记者提供保障,又要求领导在审核文章时严格把关,存在空话、套话的文章坚决不给通过,不仅如此,还要给予警告,对屡犯者要惩处。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制度,才不会出现愈演愈烈的“务虚”局面。
4.联系网络新媒体。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交流平台,文风终究要比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的纸质报刊轻松一些。《新华日报》没有微博,这一点可以向《人民日报》学习,《人民日报》开了一个微博,曾开展了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活动。《人民日报》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名列前茅的是“跨越式”、“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加大力度”等,施以口惠,却反而导致人民的反感厌恶情绪。这是真正的民意,有助于党报与群众及时沟通,为党报的文风建设提供很大的帮助。此外,微博可以增加党报与读者的沟通,能够更广泛地倾听群众的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下基层”覆盖面的不足。
《新华日报》作为党的喉舌,应发挥资政功能,但是由于党报的新闻语言的确较难创新,再加上一些新闻工作者知识素养不够,存在懒惰思想和利己主义的错误认识、脱离基层等,刮起了夹杂空话、套话的不良文风。如果新闻工作者不断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多下基层,挖掘深层次内容;反思“文风反映作风”,报社完善制度;联系网络新媒体等途径,坚持文风革新,那么相信《新华日报》定能营造鲜活生动的语言氛围,打造出平实可信的文风。
参考文献:
[1][2]曹祖明.“空话”解析.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5).
[3]孔德兴.针砭套话.写作,2000(10).
[4]夏天虹.“走转改”与新闻记者素养提升.吉林日报,2012-10-13.
[5]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共产党员,2012(12).
本文为2013—2014年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论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