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过分强调语文智育、过分强调语文德育或过分强调语文美育都不利于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语文教育要做到健康发展,必须探求语文教育的“三味”统一,从而达到促进受教育者“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的理想目标。下面分别论述:
一、语文教育“三味”的应有含义
语文教育的“三味”是指语文教育应有的“真味”、“善味”和“美味”。这“三味”既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育应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真味”即语文智育,也就是指语文教育客体和语文教育活动本身对语文教育主体所产生的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等效应。这是语文教育的前提,旨在提高智能水平,以促进受教育者探索品质的养成,所注重的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其目的在于“求真”。“善味”即语文德育,也就是指语文教育客体和语文教育活动本身对语文教育主体所产生的思想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和德性的涵养等效应。这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旨在弘扬人文精神,以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的觉醒,所注重的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其目的在于“求善”。“美味”即语文美育,也就是指语文教育客体和语文教育活动本身对语文教育主体所产生的审美意识的增强、审美因素的领略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等效应。这是语文教育的归宿,旨在追求审美境界,以培养受教育者自由心灵的建构,所注重的是语文教育的审美性,其目的在于“求美”。总之,“真味”、“善味”、“美味”在语文教育中有着不同的概念范畴,但它们既是不可分割的,又是相辅相成的,更是交融统一于语文教育这一完整的大系统之中的。它们在塑造和完善“健全的人格”的伟大工程中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又都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语文教育“三味”实施策略
信息论认为,人类社会的信息不外乎真的信息、善的信息和美的信息。“真、善、美”这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交融的信息领域在语文教育中,与智育、德育、美育又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以“真善美统一”的观点把握课文。譬如《社戏》,通过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童稚友爱,从而激起对生活热爱的感情。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农村的好客风尚,领略到了农村人的热情、善良、宽容、谦让等美好品质。而对于上述方面的把握,又得力于优美质朴的语言文字的形式之美,双喜、阿发、“我”与六一公公的形象之美,划船看社戏、归途煮罗汉豆的意境美和民情风俗之美。“美味”感染了学生,使之对“真味”与“善味”的把握更深了一层,而这三者又是十分和谐地统一于课文之中的。同样,议论文除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训练、语文智力的开发外,仍有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建构美、语言美等因素含寓其中,这些都应该引起重视并予以发掘。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如果只讲“真味”的一面,让学生去死啃那些被肢解了的零碎的语言材料;而忽视“善味”的一面,让学生硬着头皮去听那些空洞的说教;排斥“美味”的一面,让学生离开课文形象去认识某些修辞手法等,自然就达不到整体的效果了。语文教师只有贯彻“真味”、“善味”和“美味”这“三味”统一的理念,语文教育系统才有可能发挥其整体功能。
三、语文教育“三味”应对构想
学界周知,这些年的语文教育之所以质量不高,关键在于该系统的功能未曾充分发挥。美育功能是个客观要求,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地位。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跟随高考的指挥棒转,语文教育基本上止于“真味”层次,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与一般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对“善味”层次也只是在牵强架空的“离文说道”的教条式之中,更没有形成“美味”层次。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传输信息时一定要强调“三味”统一,使学生进入美的情境,激起美的情感,加深美的评价。具体要做到:第一,导之入境。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真正震撼学生心灵的一次体验,它是发生在一定情境中的某种生活化的经历,而绝不是教师带有极强逻辑性的空洞说教。一般来说,不入境不可能有强烈的“美味”的感受,就不可能有“善味”的真正渗透和对“真味”的深刻理解。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或以音乐、图画的形象,或以感情地朗读,或以诗意的描摹,或以情境的模拟等手段导学生入境,将课文的“难写之景”、“言外之意”呈现和揭示出来,使学生迅速形成审美感受,让学生沉浸在愉悦的氛围中玩味、学习探究。第二,激其情感。情感是打开内心世界的钥匙,情感越真,其感染力越大。语文课本选编的是“文质兼美”的课文,因而能以美引人,以情动人。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当然绝不仅是指文学之文的写作与欣赏,几乎写作任何文章都程度不同地要倾注作者主观的感情,绝没有任何纯客观的无主观情感渗入的“缀文者”,哪怕是应用写作。因此,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充分发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并通过相应的情感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诱发学生的情感与之共鸣。只有这样,“真味”、“善味”、“美味”三者才能有机地统一于课堂教学之中。第三,领其评价。评价要从鉴赏入手,鉴赏评价就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形式与风格等方面优劣得失作出判断、鉴别、欣赏与评论,或认识其价值与意义,或识别其中的糟粕、谬误与局限性,或把握其魅力无限的艺术与意蕴,以便合理地吸收与扬弃。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鉴赏评价是语文教育过程中加强“真味”、“善味”、“美味”认识与效果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审美判断中好坏、美丑、真假、善恶等的鉴赏评价,对加深“真味”和“善味”的把握与渗透,起着催化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到理性上去,从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深入思想本质的认识,才能获得意境、形象、情感的美感,才能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及独到的艺术魅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课堂教学具有现实性,对某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的鉴赏评价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因此,鉴赏评价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堂”而异。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的“三味”更统一并进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的“三味”是语文教育应追求的理想目标。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真味”、“善味”、“美味”三者有机地和谐统一。
一、语文教育“三味”的应有含义
语文教育的“三味”是指语文教育应有的“真味”、“善味”和“美味”。这“三味”既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育应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真味”即语文智育,也就是指语文教育客体和语文教育活动本身对语文教育主体所产生的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等效应。这是语文教育的前提,旨在提高智能水平,以促进受教育者探索品质的养成,所注重的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其目的在于“求真”。“善味”即语文德育,也就是指语文教育客体和语文教育活动本身对语文教育主体所产生的思想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和德性的涵养等效应。这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旨在弘扬人文精神,以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的觉醒,所注重的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其目的在于“求善”。“美味”即语文美育,也就是指语文教育客体和语文教育活动本身对语文教育主体所产生的审美意识的增强、审美因素的领略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等效应。这是语文教育的归宿,旨在追求审美境界,以培养受教育者自由心灵的建构,所注重的是语文教育的审美性,其目的在于“求美”。总之,“真味”、“善味”、“美味”在语文教育中有着不同的概念范畴,但它们既是不可分割的,又是相辅相成的,更是交融统一于语文教育这一完整的大系统之中的。它们在塑造和完善“健全的人格”的伟大工程中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又都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语文教育“三味”实施策略
信息论认为,人类社会的信息不外乎真的信息、善的信息和美的信息。“真、善、美”这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交融的信息领域在语文教育中,与智育、德育、美育又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以“真善美统一”的观点把握课文。譬如《社戏》,通过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童稚友爱,从而激起对生活热爱的感情。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农村的好客风尚,领略到了农村人的热情、善良、宽容、谦让等美好品质。而对于上述方面的把握,又得力于优美质朴的语言文字的形式之美,双喜、阿发、“我”与六一公公的形象之美,划船看社戏、归途煮罗汉豆的意境美和民情风俗之美。“美味”感染了学生,使之对“真味”与“善味”的把握更深了一层,而这三者又是十分和谐地统一于课文之中的。同样,议论文除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训练、语文智力的开发外,仍有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建构美、语言美等因素含寓其中,这些都应该引起重视并予以发掘。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如果只讲“真味”的一面,让学生去死啃那些被肢解了的零碎的语言材料;而忽视“善味”的一面,让学生硬着头皮去听那些空洞的说教;排斥“美味”的一面,让学生离开课文形象去认识某些修辞手法等,自然就达不到整体的效果了。语文教师只有贯彻“真味”、“善味”和“美味”这“三味”统一的理念,语文教育系统才有可能发挥其整体功能。
三、语文教育“三味”应对构想
学界周知,这些年的语文教育之所以质量不高,关键在于该系统的功能未曾充分发挥。美育功能是个客观要求,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地位。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跟随高考的指挥棒转,语文教育基本上止于“真味”层次,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与一般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对“善味”层次也只是在牵强架空的“离文说道”的教条式之中,更没有形成“美味”层次。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传输信息时一定要强调“三味”统一,使学生进入美的情境,激起美的情感,加深美的评价。具体要做到:第一,导之入境。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真正震撼学生心灵的一次体验,它是发生在一定情境中的某种生活化的经历,而绝不是教师带有极强逻辑性的空洞说教。一般来说,不入境不可能有强烈的“美味”的感受,就不可能有“善味”的真正渗透和对“真味”的深刻理解。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或以音乐、图画的形象,或以感情地朗读,或以诗意的描摹,或以情境的模拟等手段导学生入境,将课文的“难写之景”、“言外之意”呈现和揭示出来,使学生迅速形成审美感受,让学生沉浸在愉悦的氛围中玩味、学习探究。第二,激其情感。情感是打开内心世界的钥匙,情感越真,其感染力越大。语文课本选编的是“文质兼美”的课文,因而能以美引人,以情动人。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当然绝不仅是指文学之文的写作与欣赏,几乎写作任何文章都程度不同地要倾注作者主观的感情,绝没有任何纯客观的无主观情感渗入的“缀文者”,哪怕是应用写作。因此,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充分发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并通过相应的情感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诱发学生的情感与之共鸣。只有这样,“真味”、“善味”、“美味”三者才能有机地统一于课堂教学之中。第三,领其评价。评价要从鉴赏入手,鉴赏评价就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形式与风格等方面优劣得失作出判断、鉴别、欣赏与评论,或认识其价值与意义,或识别其中的糟粕、谬误与局限性,或把握其魅力无限的艺术与意蕴,以便合理地吸收与扬弃。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鉴赏评价是语文教育过程中加强“真味”、“善味”、“美味”认识与效果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审美判断中好坏、美丑、真假、善恶等的鉴赏评价,对加深“真味”和“善味”的把握与渗透,起着催化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到理性上去,从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深入思想本质的认识,才能获得意境、形象、情感的美感,才能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及独到的艺术魅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课堂教学具有现实性,对某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的鉴赏评价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因此,鉴赏评价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堂”而异。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的“三味”更统一并进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的“三味”是语文教育应追求的理想目标。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真味”、“善味”、“美味”三者有机地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