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福建近代书画史上,出现过一个地区性的画派——“诏安派”,其影响深远。谢琯樵是诏安画派巅峰时期的代表性画家,他的诗、书、画、印堪称“四绝”,被推为该画派领袖。他“工山水、花鸟,尤擅兰竹”,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 谢琯樵;扇面艺术;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清朝末年,福建漳州地区出现了一个风格鲜明的地区性画派,画史上称为“诏安画派”,其影响力遍及福建、浙江、广东、台湾等地。在其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沈锦州、谢琯樵、沈瑶池、吴天章、许钓龙等著名的代表性画家。尤其是谢馆樵,“工山水、花鸟,尤擅兰竹,能诗词、书法、篆刻,著有《谈话偶录》等,被推为诏安画派领袖”[1]842。“其画迹广泛流传闽、粤、台及日本等地,寸缣尺素视同珍宝。”[2]日本汉学家尾崎秀真称其为“清中叶以后为南清第一巨腕”[3]。谢琯樵以其扎实深厚的艺术造诣影响了晚晴社会,并对海峡东岸的台湾艺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清晚期的中国书画艺术增添了重要的遗产,彪炳中国画史。本文试从福建博物院收藏的谢琯樵的三幅扇面作品入手,从他的生平、艺术创作等方面解析他的艺术成就。
一、谢琯樵生平
诏安县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地处福建南部,与广东接壤,处于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海运发达,交通便利,南来北往的客旅商人常聚于此。“自唐代至元代,有钟绍京、朱熹、僧无碍等著名书法家在诏安境域活动。明代,外地书家蔡潮、黄道周、张瑞图在诏安留下石刻、木匾、纸本等大量书法作品。诏籍书家沈鈇、胡士鳌、蔡肇庆、林日瑞、沈起津等也留下不少书法作品。……清代,诏安海运发达,与外地艺术交流增多,书坛画苑名家辈出。嘉庆年间,沈锦州随商船北上,广会名家,在京津研习宋院体工笔画,又于江浙学得恽寿平的没骨画法,揉合诏安籍前人康瑞、刘国玺写意笔墨,开‘兼工带写,清丽雅逸’的艺术新风。” [1]845这些书画家的墨迹形成了诏安人文荟萃、文风炽盛的繁荣局面。谢琯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际遇中出现在中国画史上的。
谢琯樵(1811-1864),原名谢颖苏,初字采山,嘉庆十六年出生于诏安县的一个书香世家,20岁以后改为管樵,30岁以后因为担心被人误认为姓“管”而更字“琯”樵,号懒樵、懒云山人、北溪渔隐等,以字琯樵行世。“他的父亲谢声鹤,字梅宾,又字羽仙,号雪溪,是一位研究经学者亦是词家,能画工诗,是邑中著名诗人,著有《雪溪诗钞》九卷。叔父谢廷熔,字迹山,是儒士亦善书, 流传的《草书》作品, 笔气融贯, 卓然自成一家。因此, 谢馆樵从小即受父亲与叔父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姊洗湘,一字芸史,小字仙, 以诗名, 有《咏雪斋诗钞》传世。兄维裕,一字坦叔, 亦善诗文, 生性谦朴, 读父书,补弟子员,授举子业,藏有诗集未刻。弟颖锋善隶书。”[4]这样的家庭氛围,使他幼年时就饱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诗文功底。谢琯樵酷爱丹青,幼年时即拜当地著名画家沈锦洲及外来画家方琴等为师,“九岁能画,十岁能诗”[5],弱冠之年就以画事而声名大噪。他年青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试,后来放弃功名,游历各地,以宣泄胸中抑郁之气,游踪遍及闽、粤、浙、湘、苏等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应闽浙总督颜伯焘之聘,谢琯樵入府当幕僚,流寓省城福州,对福州地区的书画颇有影响。福州画家陈文台曾得其指点。十多年的幕僚生涯,使谢琯樵有机遇纵游四方名胜,饱览古今名人字画,扩大眼界,丰富了艺术素养。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成独自面目。他作画之余,并研画理,留下《笋庄吟草》、《谈画偶录》( 《北溪剩稿》) 、《笔记》、《琯樵真篆》等著作。
咸丰七年(1857年),谢琯樵佐幕至台南,携其绝艺于台湾讲学,达四年之久,成为开拓台湾书画艺术的先驱者。咸丰十年(1860年),他从台湾回大陆。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卒于漳州万松关的太平天国战役。
二、谢琯樵扇面艺术作品赏析
福建博物院藏有多幅谢琯樵的画作,其中部分为扇面艺术。“扇面艺术出自中国书画艺术,而被誉为中国书画宝库中‘别体之作’,更与‘怀袖雅物’的扇文化相辅相成,渗透进了独有的儒雅风流,灵动而秀美。古往今来,众多书家画师、名人雅士都曾经在扇面上留下了他们的丹青之作,欣赏、把玩和收藏者历代不穷。”[6]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题材,扇面艺术星光闪耀。因为扇面的空间限制,在营造其艺术的时候更加考验书画家画面布局、题材创作等方面的艺术功底。谢琯樵是扇画高手,其扇面艺术创作独具风格。下面,我们选择其有代表性的几幅作品赏析一下。
《寒梅折扇图》(图1),纸本水墨,纵24厘米,横53厘米。画家以简逸的淡墨描绘了几支斜向侧伸的梅枝,梅枝上布满了怒放的梅花,似乎给人以盈盈扑鼻的香气。画家对墨色的运用具有扎实的功底,通过墨的浓淡变化表现了空间的立体感。梅枝由粗到细,墨色也随之由浅到深产生变化,在背景上用更淡的墨色描画了一片山石,在视觉上就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一伸手就可触摸到美丽的梅花。画家在扇面题识:“月落参横,惆怅罗浮梦断。拟白云外史意,为乐葊三兄清玩,庚申春旅次榕恒作琯樵苏。”钤朱文印“琯樵子”。
《墨兰折扇图》(图2),绢本水墨画,纵23.5厘米,横51.2厘米。谢琯樵书画并重,尤其擅长创作兰竹题材的作品,“日版《支那绘画宝鉴》兰竹篇中,录有他的兰竹画作二帧。”[2]可见,谢琯樵的艺术创作影响之深。在此幅作品中,画家以中锋入笔,侧锋出笔,参差交错,笔墨豪放写意,淋漓酣畅,在笔锋转折中,画出兰花的娇妍清新,以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兰花的生长空间,给人生机盎然、清新脱俗的美感。画家利用扇面左侧的空间留下两幅题识:(一)“画竹随手自如,勿泥成法,要如牕前灯影,纵横历乱,皆有天趣存焉,板桥自谓平生画竹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殆此意也。案头盆兰盛开,相对写生,颇有逸趣。画罢自赏,心目一清。嬾樵。”钤印:朱文“琯樵”。(二)“是为王者香,结根岩石古,纫佩虽无人,亦莫余敢侮。伯潜大兄索画,癸亥冬日作于听涛山馆,琯樵苏。”钤朱文印“琯樵子”。 《墨竹折扇图》(图3),纸本水墨,纵23厘米,横49厘米。谢琯樵尤其精通画墨竹,他的墨竹画是在学习扬州画派郑板桥的风格上演变成自己的个性和面目的。画家在扇面的右半边画竹三两枝,意境清新,运笔坚挺有力,墨色浓淡相宜,以“人”字形画竹叶,疏密有致,苍劲有力,密集处似乎密不透风,而疏朗处似可跑马。画家同样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竹子的远近关系。整幅画以行云流水、流畅的笔调一气呵成。在扇面的左侧空白处,画家题识:“苍梧从□未曾还,异种临流一带□。任尔波涛飘不尽,尚余劲节晕斑斑。拟板桥笔法,蕉又笔。”在扇面的中上部位及左下角各钤一朱文印:“知余拙是真”“绚蕉书画”。他在《谈画偶录》中说:“与可画竹,胸有成竹;板桥画竹,焉能无成竹。余尝下一解语云:‘不是有成竹,焉能无成竹!’惜不起板桥于今日,共参破此偈也。”《福建画人传》评他:“写竹,瓣香郑板桥,然能自出新意,不为所囿。”对谢氏师法名家却又能脱出新意、不受所缚的精神给予了肯定。
三、谢琯樵的艺术成就
谢琯樵绘画造诣高超,他的画法采集众家之长,而自出新意,形成自己的风格。他所作的花鸟画在其生前即已进入内府,画法承袭自新罗山人,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落墨雅淡,“每一着笔,辄饶生趣”。然而,谢琯樵最为世人称道的还是其擅长的兰竹,他“吸取郑板桥豪逸之气,能自出新意,不为古人所囿”[5]。他在《谈话偶录》中说;“与可画竹,胸有成竹;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余尝下一解云:不是有成竹,焉能无成竹?惜不起板桥于今日,共参破此偈也。”他在《墨兰折扇面》的题识中写道:“画竹随手自如勿泥成法,要如牕前灯影,纵横历乱,皆有天趣存焉,板桥自谓平生画竹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灯影中,殆此意也。”他画的兰竹落笔不凡,从《墨兰折扇面》和《墨竹折扇面》,我们可以看出画家扎实的笔墨功底。他挥洒自如,写尽枝叶偃仰欹斜之态,种种神趣,尽显毫端,抒写出了画家气宇轩昂的胸怀。“日本割据台湾的学者尾崎秀真对谢琯樵的才华气概予以高度肯定、赞赏,他说:……余十数年来,对于本省各地所收藏之墨迹,至于兰竹之画,最脱凡手,诗之叙情遒劲殊足动人,盖彼有一种天才,其魄力气概之超越,直跃如于其诗文书画之上。”[7]
谢馆樵的书法艺术传承古代大家之法,尤其以米芾、颜真卿二大家为师法对象,行草得力于颜真卿的争坐位帖,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并参以米元章的笔意,形成苍劲绝俗的书风,萧散雄迈, 精神挥洒,胸怀磊落(图4)。
谢琯樵篆刻技法精妙,各体俱备,因形配篆,独出心裁。他的字画作品钤印有其本人篆刻作品,也应他人之求刻印与人。本文赏析的三幅扇面作品,无一例外都钤印其篆刻作品。《寒梅折扇面》和《墨兰折扇面》钤印的都是朱文方形章,上刻“琯樵”或“琯樵子”。而《墨竹折扇面》则钤印两枚朱文闲章,一枚不规则的圆形章“知余拙是真”,一枚方形章“绚蕉书画”。从中可见,谢琯樵篆刻的风格宗汉印及清代浙派的技法,构思精巧,布局合理,驱刀如笔,浑厚有力。
四、结语
谢琯樵艺术功底深厚,他“工山水、花鸟,尤擅兰竹;诗词、书法、篆刻无所不精”[5]。他的艺术成就代表了诏安画派的巅峰。邱炜萲在《五百石洞天挥麈》书中说:“同治时,吾漳诏安谢琯樵贰尹(副知县)颖苏,画擅兰竹,书学颜米,行间笔下,雅具一种不凡之致。喜与名宿骚士游处,一时俗派,都无所染,诏安虽多画家,同时若沈古松瑶池、许禹涯钓龙、吴织云天章、胡汉槎倬章、沈雪湖祖文,举望尘不及,此外之摹稿填粉全昧门径者,更无论已。今日谈诏派画,端推君为第一流。”[7]可见,谢琯樵在书法、绘画等方面的造诣与成就是非凡的。
总之,谢琯樵的艺术成就体现在诗、书、画、印四个方面,其冷逸淡雅的艺术风格,使其作品成为诏安画派中闪耀的明珠,对福建、广东、浙江、台湾等地的绘画艺术,及对后世学人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谢琯樵以其非凡的艺术才能和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周跃红,陈宝钧.诏安县志[B].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2]梁桂元.诏安画派的源流与嬗变[J].福建史志,2001(1).
[3]林惠珠.明清时期闽台书画渊源关系初探——以谢琯樵、吕世宜为例[J].艺苑,2007(9).
[4]周明聪.谢琯樵的书画艺术成就及对台湾书画的影响[J].美术研究,2009(6).
[5]沈耀明.诏安画派初探[M].福建省诏安县文化馆编印,1991.
[6]张换新.福建博物院扇面藏品综述[G]//摇曳丹青——福建博物院藏扇面精品特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7]周明聪.清代台湾书画双华:吕世宜、谢琯樵书画艺术成就之研究[J].美术研究,2014(1).
【关键词】 谢琯樵;扇面艺术;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清朝末年,福建漳州地区出现了一个风格鲜明的地区性画派,画史上称为“诏安画派”,其影响力遍及福建、浙江、广东、台湾等地。在其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沈锦州、谢琯樵、沈瑶池、吴天章、许钓龙等著名的代表性画家。尤其是谢馆樵,“工山水、花鸟,尤擅兰竹,能诗词、书法、篆刻,著有《谈话偶录》等,被推为诏安画派领袖”[1]842。“其画迹广泛流传闽、粤、台及日本等地,寸缣尺素视同珍宝。”[2]日本汉学家尾崎秀真称其为“清中叶以后为南清第一巨腕”[3]。谢琯樵以其扎实深厚的艺术造诣影响了晚晴社会,并对海峡东岸的台湾艺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清晚期的中国书画艺术增添了重要的遗产,彪炳中国画史。本文试从福建博物院收藏的谢琯樵的三幅扇面作品入手,从他的生平、艺术创作等方面解析他的艺术成就。
一、谢琯樵生平
诏安县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地处福建南部,与广东接壤,处于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海运发达,交通便利,南来北往的客旅商人常聚于此。“自唐代至元代,有钟绍京、朱熹、僧无碍等著名书法家在诏安境域活动。明代,外地书家蔡潮、黄道周、张瑞图在诏安留下石刻、木匾、纸本等大量书法作品。诏籍书家沈鈇、胡士鳌、蔡肇庆、林日瑞、沈起津等也留下不少书法作品。……清代,诏安海运发达,与外地艺术交流增多,书坛画苑名家辈出。嘉庆年间,沈锦州随商船北上,广会名家,在京津研习宋院体工笔画,又于江浙学得恽寿平的没骨画法,揉合诏安籍前人康瑞、刘国玺写意笔墨,开‘兼工带写,清丽雅逸’的艺术新风。” [1]845这些书画家的墨迹形成了诏安人文荟萃、文风炽盛的繁荣局面。谢琯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际遇中出现在中国画史上的。
谢琯樵(1811-1864),原名谢颖苏,初字采山,嘉庆十六年出生于诏安县的一个书香世家,20岁以后改为管樵,30岁以后因为担心被人误认为姓“管”而更字“琯”樵,号懒樵、懒云山人、北溪渔隐等,以字琯樵行世。“他的父亲谢声鹤,字梅宾,又字羽仙,号雪溪,是一位研究经学者亦是词家,能画工诗,是邑中著名诗人,著有《雪溪诗钞》九卷。叔父谢廷熔,字迹山,是儒士亦善书, 流传的《草书》作品, 笔气融贯, 卓然自成一家。因此, 谢馆樵从小即受父亲与叔父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姊洗湘,一字芸史,小字仙, 以诗名, 有《咏雪斋诗钞》传世。兄维裕,一字坦叔, 亦善诗文, 生性谦朴, 读父书,补弟子员,授举子业,藏有诗集未刻。弟颖锋善隶书。”[4]这样的家庭氛围,使他幼年时就饱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诗文功底。谢琯樵酷爱丹青,幼年时即拜当地著名画家沈锦洲及外来画家方琴等为师,“九岁能画,十岁能诗”[5],弱冠之年就以画事而声名大噪。他年青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试,后来放弃功名,游历各地,以宣泄胸中抑郁之气,游踪遍及闽、粤、浙、湘、苏等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应闽浙总督颜伯焘之聘,谢琯樵入府当幕僚,流寓省城福州,对福州地区的书画颇有影响。福州画家陈文台曾得其指点。十多年的幕僚生涯,使谢琯樵有机遇纵游四方名胜,饱览古今名人字画,扩大眼界,丰富了艺术素养。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成独自面目。他作画之余,并研画理,留下《笋庄吟草》、《谈画偶录》( 《北溪剩稿》) 、《笔记》、《琯樵真篆》等著作。
咸丰七年(1857年),谢琯樵佐幕至台南,携其绝艺于台湾讲学,达四年之久,成为开拓台湾书画艺术的先驱者。咸丰十年(1860年),他从台湾回大陆。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卒于漳州万松关的太平天国战役。
二、谢琯樵扇面艺术作品赏析
福建博物院藏有多幅谢琯樵的画作,其中部分为扇面艺术。“扇面艺术出自中国书画艺术,而被誉为中国书画宝库中‘别体之作’,更与‘怀袖雅物’的扇文化相辅相成,渗透进了独有的儒雅风流,灵动而秀美。古往今来,众多书家画师、名人雅士都曾经在扇面上留下了他们的丹青之作,欣赏、把玩和收藏者历代不穷。”[6]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题材,扇面艺术星光闪耀。因为扇面的空间限制,在营造其艺术的时候更加考验书画家画面布局、题材创作等方面的艺术功底。谢琯樵是扇画高手,其扇面艺术创作独具风格。下面,我们选择其有代表性的几幅作品赏析一下。
《寒梅折扇图》(图1),纸本水墨,纵24厘米,横53厘米。画家以简逸的淡墨描绘了几支斜向侧伸的梅枝,梅枝上布满了怒放的梅花,似乎给人以盈盈扑鼻的香气。画家对墨色的运用具有扎实的功底,通过墨的浓淡变化表现了空间的立体感。梅枝由粗到细,墨色也随之由浅到深产生变化,在背景上用更淡的墨色描画了一片山石,在视觉上就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一伸手就可触摸到美丽的梅花。画家在扇面题识:“月落参横,惆怅罗浮梦断。拟白云外史意,为乐葊三兄清玩,庚申春旅次榕恒作琯樵苏。”钤朱文印“琯樵子”。
《墨兰折扇图》(图2),绢本水墨画,纵23.5厘米,横51.2厘米。谢琯樵书画并重,尤其擅长创作兰竹题材的作品,“日版《支那绘画宝鉴》兰竹篇中,录有他的兰竹画作二帧。”[2]可见,谢琯樵的艺术创作影响之深。在此幅作品中,画家以中锋入笔,侧锋出笔,参差交错,笔墨豪放写意,淋漓酣畅,在笔锋转折中,画出兰花的娇妍清新,以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兰花的生长空间,给人生机盎然、清新脱俗的美感。画家利用扇面左侧的空间留下两幅题识:(一)“画竹随手自如,勿泥成法,要如牕前灯影,纵横历乱,皆有天趣存焉,板桥自谓平生画竹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殆此意也。案头盆兰盛开,相对写生,颇有逸趣。画罢自赏,心目一清。嬾樵。”钤印:朱文“琯樵”。(二)“是为王者香,结根岩石古,纫佩虽无人,亦莫余敢侮。伯潜大兄索画,癸亥冬日作于听涛山馆,琯樵苏。”钤朱文印“琯樵子”。 《墨竹折扇图》(图3),纸本水墨,纵23厘米,横49厘米。谢琯樵尤其精通画墨竹,他的墨竹画是在学习扬州画派郑板桥的风格上演变成自己的个性和面目的。画家在扇面的右半边画竹三两枝,意境清新,运笔坚挺有力,墨色浓淡相宜,以“人”字形画竹叶,疏密有致,苍劲有力,密集处似乎密不透风,而疏朗处似可跑马。画家同样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竹子的远近关系。整幅画以行云流水、流畅的笔调一气呵成。在扇面的左侧空白处,画家题识:“苍梧从□未曾还,异种临流一带□。任尔波涛飘不尽,尚余劲节晕斑斑。拟板桥笔法,蕉又笔。”在扇面的中上部位及左下角各钤一朱文印:“知余拙是真”“绚蕉书画”。他在《谈画偶录》中说:“与可画竹,胸有成竹;板桥画竹,焉能无成竹。余尝下一解语云:‘不是有成竹,焉能无成竹!’惜不起板桥于今日,共参破此偈也。”《福建画人传》评他:“写竹,瓣香郑板桥,然能自出新意,不为所囿。”对谢氏师法名家却又能脱出新意、不受所缚的精神给予了肯定。
三、谢琯樵的艺术成就
谢琯樵绘画造诣高超,他的画法采集众家之长,而自出新意,形成自己的风格。他所作的花鸟画在其生前即已进入内府,画法承袭自新罗山人,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落墨雅淡,“每一着笔,辄饶生趣”。然而,谢琯樵最为世人称道的还是其擅长的兰竹,他“吸取郑板桥豪逸之气,能自出新意,不为古人所囿”[5]。他在《谈话偶录》中说;“与可画竹,胸有成竹;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余尝下一解云:不是有成竹,焉能无成竹?惜不起板桥于今日,共参破此偈也。”他在《墨兰折扇面》的题识中写道:“画竹随手自如勿泥成法,要如牕前灯影,纵横历乱,皆有天趣存焉,板桥自谓平生画竹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灯影中,殆此意也。”他画的兰竹落笔不凡,从《墨兰折扇面》和《墨竹折扇面》,我们可以看出画家扎实的笔墨功底。他挥洒自如,写尽枝叶偃仰欹斜之态,种种神趣,尽显毫端,抒写出了画家气宇轩昂的胸怀。“日本割据台湾的学者尾崎秀真对谢琯樵的才华气概予以高度肯定、赞赏,他说:……余十数年来,对于本省各地所收藏之墨迹,至于兰竹之画,最脱凡手,诗之叙情遒劲殊足动人,盖彼有一种天才,其魄力气概之超越,直跃如于其诗文书画之上。”[7]
谢馆樵的书法艺术传承古代大家之法,尤其以米芾、颜真卿二大家为师法对象,行草得力于颜真卿的争坐位帖,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并参以米元章的笔意,形成苍劲绝俗的书风,萧散雄迈, 精神挥洒,胸怀磊落(图4)。
谢琯樵篆刻技法精妙,各体俱备,因形配篆,独出心裁。他的字画作品钤印有其本人篆刻作品,也应他人之求刻印与人。本文赏析的三幅扇面作品,无一例外都钤印其篆刻作品。《寒梅折扇面》和《墨兰折扇面》钤印的都是朱文方形章,上刻“琯樵”或“琯樵子”。而《墨竹折扇面》则钤印两枚朱文闲章,一枚不规则的圆形章“知余拙是真”,一枚方形章“绚蕉书画”。从中可见,谢琯樵篆刻的风格宗汉印及清代浙派的技法,构思精巧,布局合理,驱刀如笔,浑厚有力。
四、结语
谢琯樵艺术功底深厚,他“工山水、花鸟,尤擅兰竹;诗词、书法、篆刻无所不精”[5]。他的艺术成就代表了诏安画派的巅峰。邱炜萲在《五百石洞天挥麈》书中说:“同治时,吾漳诏安谢琯樵贰尹(副知县)颖苏,画擅兰竹,书学颜米,行间笔下,雅具一种不凡之致。喜与名宿骚士游处,一时俗派,都无所染,诏安虽多画家,同时若沈古松瑶池、许禹涯钓龙、吴织云天章、胡汉槎倬章、沈雪湖祖文,举望尘不及,此外之摹稿填粉全昧门径者,更无论已。今日谈诏派画,端推君为第一流。”[7]可见,谢琯樵在书法、绘画等方面的造诣与成就是非凡的。
总之,谢琯樵的艺术成就体现在诗、书、画、印四个方面,其冷逸淡雅的艺术风格,使其作品成为诏安画派中闪耀的明珠,对福建、广东、浙江、台湾等地的绘画艺术,及对后世学人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谢琯樵以其非凡的艺术才能和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周跃红,陈宝钧.诏安县志[B].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2]梁桂元.诏安画派的源流与嬗变[J].福建史志,2001(1).
[3]林惠珠.明清时期闽台书画渊源关系初探——以谢琯樵、吕世宜为例[J].艺苑,2007(9).
[4]周明聪.谢琯樵的书画艺术成就及对台湾书画的影响[J].美术研究,2009(6).
[5]沈耀明.诏安画派初探[M].福建省诏安县文化馆编印,1991.
[6]张换新.福建博物院扇面藏品综述[G]//摇曳丹青——福建博物院藏扇面精品特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7]周明聪.清代台湾书画双华:吕世宜、谢琯樵书画艺术成就之研究[J].美术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