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将先辈们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进行积极地探索、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多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一、精心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想,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都知道,问题是思维的核心。教师只有提出有一定深度,而又不超过学生现有知识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近,我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这一节内容时,由于这三种数的互化是在学生学了“百分数的意义”、“小数和分数互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既是新课的生长点,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三种数”互化的条件。受“新课标”的启发,我没有把教学目标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构建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因此,我设计了“用现有的知识,你能直接比较5/7、71.4%、7.1的大小吗?要比较它们的大小,我们首先需要做些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去探究创新。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思考和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很多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掌握的,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二、提供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自古以来的创新发明,大都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地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我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这一节内容时,引入新课后,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和分析,立即汇报出了三种不同方法,即都化成小数、分数或百分数进行比较,这样就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接着,我用课件陆续出示教科书中的四道例题,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交流和探究。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得出“三种数”互化的方法和内在规律。最后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有一个孩子像发现“新大陆”似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小组在进行小数化成百分数时发现,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借助分数化成百分数,实际就是利用分数‘搭个桥’过河。”当时我和大家被学生精彩的回答震惊了。是啊!我们的学生不仅聪明而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他们已经具备了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的能力,能够自主地去体验数学知识内在的“螺旋式上升”的魅力。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不同的想法各抒己见,并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可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说,使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给学生以空间,放手让学生做,给学生创新的能力。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因为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只有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做,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比如: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让学生充分观察钟面,让后自制钟面。在教学时,有关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给学生一点创新的时空吧。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就不只是一句口号了。
一、精心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想,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都知道,问题是思维的核心。教师只有提出有一定深度,而又不超过学生现有知识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近,我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这一节内容时,由于这三种数的互化是在学生学了“百分数的意义”、“小数和分数互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既是新课的生长点,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三种数”互化的条件。受“新课标”的启发,我没有把教学目标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构建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因此,我设计了“用现有的知识,你能直接比较5/7、71.4%、7.1的大小吗?要比较它们的大小,我们首先需要做些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去探究创新。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思考和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很多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掌握的,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二、提供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自古以来的创新发明,大都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地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我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这一节内容时,引入新课后,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和分析,立即汇报出了三种不同方法,即都化成小数、分数或百分数进行比较,这样就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接着,我用课件陆续出示教科书中的四道例题,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交流和探究。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得出“三种数”互化的方法和内在规律。最后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有一个孩子像发现“新大陆”似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小组在进行小数化成百分数时发现,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借助分数化成百分数,实际就是利用分数‘搭个桥’过河。”当时我和大家被学生精彩的回答震惊了。是啊!我们的学生不仅聪明而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他们已经具备了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的能力,能够自主地去体验数学知识内在的“螺旋式上升”的魅力。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不同的想法各抒己见,并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可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说,使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给学生以空间,放手让学生做,给学生创新的能力。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因为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只有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做,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比如: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让学生充分观察钟面,让后自制钟面。在教学时,有关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给学生一点创新的时空吧。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就不只是一句口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