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阅读训练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这样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让他們充分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突出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现在,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抱负、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要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需要教师更新知识储备和强化教学技能。因此,必须做到超前阅读,并向课外拓展阅读。这里所说的阅读,指的是小学生的课堂和课外阅读,它不同于成人的阅读。成人的阅读,或是为了搜求信息,或是为了研究问题,或是为了鉴赏。而小学生的阅读,主要是为了学习语言,通过阅读学习语言、吸收语言、培养语感,从而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我一直重点实验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实践,现以初见成效。
(一)注重小学生阅读训练兴趣的培养
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教师可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教师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三)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创设意境,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六)拓展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和资料阅读
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閱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面对新的课程改革,阅读对于教师的知识积累以及教学效果和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教语文不应只教语文教材,而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
第一要找一个最佳切入点。任何一篇文章总有一个或两个“要隘”,找到它们,把它们作为理解全文的突破口,不仅能使教学内容紧凑,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具体讲,要抓课题。将课题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要抓中心句。中心句相当于文章的文眼,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抓住了它,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完成一半;要抓难以理解的句子。句子是构篇的基础,以难句为切入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其思想性和语言的艺术性,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抓重点段。重点段是突出文章中心的重点部分。教学中采取开门见山、直奔重点的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引领学生对全文的深入学习,不兜圈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谋篇布局,安排和选择材料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第二要“走一个来回”。阅读教学的常规是引导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也就是先看一遍,得其大意;细读,知其词、句的意思;再读,知其表达的主要意思和渗透其中的深刻含义。
第三要进行“四读式”训练。“四读式”课堂教学结构适应于高年级较难理解的课文,指初读、细读、精读和品读。
第四要进行课内迁移式教学设计。处理有相似片断的文章时,可以采用迁移式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课程理念。
(七)拓展与教材表达方法类似的文章阅读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力争做到“把握教材、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小学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教师有必要选择推荐那些和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也要大量阅读,获取新知识,再经过消化,转变为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养分,那才是最大的收获。
(八)拓展阅读与教材有对比性的文章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促进知识的类化,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把有对比性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可以与杰出人物对话,与精粹文本对话,与高尚灵魂对话,博采诸家厚积薄发,从而以他山之石攻玉,以自我素养创新。这样才能以扎实的功底,丰富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将文章特点与自己理解的独特视角结合起来,恰当地进行教学设计,定然会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突出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现在,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抱负、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要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需要教师更新知识储备和强化教学技能。因此,必须做到超前阅读,并向课外拓展阅读。这里所说的阅读,指的是小学生的课堂和课外阅读,它不同于成人的阅读。成人的阅读,或是为了搜求信息,或是为了研究问题,或是为了鉴赏。而小学生的阅读,主要是为了学习语言,通过阅读学习语言、吸收语言、培养语感,从而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我一直重点实验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实践,现以初见成效。
(一)注重小学生阅读训练兴趣的培养
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教师可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教师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三)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创设意境,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六)拓展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和资料阅读
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閱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面对新的课程改革,阅读对于教师的知识积累以及教学效果和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教语文不应只教语文教材,而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
第一要找一个最佳切入点。任何一篇文章总有一个或两个“要隘”,找到它们,把它们作为理解全文的突破口,不仅能使教学内容紧凑,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具体讲,要抓课题。将课题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要抓中心句。中心句相当于文章的文眼,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抓住了它,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完成一半;要抓难以理解的句子。句子是构篇的基础,以难句为切入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其思想性和语言的艺术性,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抓重点段。重点段是突出文章中心的重点部分。教学中采取开门见山、直奔重点的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引领学生对全文的深入学习,不兜圈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谋篇布局,安排和选择材料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第二要“走一个来回”。阅读教学的常规是引导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也就是先看一遍,得其大意;细读,知其词、句的意思;再读,知其表达的主要意思和渗透其中的深刻含义。
第三要进行“四读式”训练。“四读式”课堂教学结构适应于高年级较难理解的课文,指初读、细读、精读和品读。
第四要进行课内迁移式教学设计。处理有相似片断的文章时,可以采用迁移式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课程理念。
(七)拓展与教材表达方法类似的文章阅读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力争做到“把握教材、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小学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教师有必要选择推荐那些和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也要大量阅读,获取新知识,再经过消化,转变为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养分,那才是最大的收获。
(八)拓展阅读与教材有对比性的文章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促进知识的类化,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把有对比性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可以与杰出人物对话,与精粹文本对话,与高尚灵魂对话,博采诸家厚积薄发,从而以他山之石攻玉,以自我素养创新。这样才能以扎实的功底,丰富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将文章特点与自己理解的独特视角结合起来,恰当地进行教学设计,定然会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