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培养;小学数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4-0158-01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学生理解、掌握与应用数学概念、定律、性质、法则等数学知识时,总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与要求。
1.与实际相联系,引发兴趣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研的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就是由讨论数学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向学生: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引发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是呀,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的?究竟圆形有什么特点?如果改用其他形状将会出现什么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圆的兴趣与热情。
例如,在讲解平年、闰年时,首先问:“谁没有过过生日,请举手?”学生们都大笑起来,没有人举手。“谁肯不过生日啊,因为过生日能吃好东西!我每年都想多过一个呢!”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现在小猴子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想一想是为什么?小猴子有姐妹四个,三个姐姐每年都过生日,可小猴子呢?每四年媽妈才给过一次。多么偏心眼!可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听后,便急于知道其中的奥妙。老师这时说:“要想帮小猴子解答问题,就要学好有关平年、闰年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这样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引入新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和操作相结合,促进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在教学中缺乏应有的主动性,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就要求带领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活动具有直观性和操作性特点,要在教学中应用这一规律,就应积极应用情境式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问题,获取知识。以讲解乘除法应用题为例,若单纯地就题讲题,很容易讲得枯燥乏味,学生理解起来也吃力。这时,我们进行了情境式教学。我们班正好有60名学生,我便让全班同学排好队,每排10人,共排成6排,叫学生设法根据每排人数,排数和学生总数编制乘法和除法应用题。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很快就编制出了:一是每排10人,共6排,全班共有多少人?二是我们班共60个人,排成几排每排正好是10人?三是我们班共60个人,排成6排,每排几个人?通过这种可操作性教学,使学生对乘法和除法有了更深刻的实际认识,又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了乘除法应用题。
再者,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三角形分类”时,教师让每个学生读出自己手上的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名称。诸如锐角、钝角、锐角;锐角、锐角、直角;锐角、锐角、锐角;教师还要求学生边读边将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分类之后,教师又要求学生给每类三角形起个名字。这样就使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充满趣味。
3.在成功中体验,巩固兴趣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便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教师应当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将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之后,让每个学生展开想象,用教师提供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拼摆出各种组合图形,诸如房子、小船、汽车、动物等,并让学生把自己拼好的图案粘贴在纸上,在班上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沉浸在创造的欢乐之中,尽情体验成功的愉悦。
另外,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把书中枯燥的数学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而成功地解决问题,并体验到其中的乐趣,这样才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进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了测量后我们就积极组织学生实地目测、步测,实地测量了学校操场的面积,学习体积以后,让学习测量了学校水塔的容积,计算将水池中水放空的时间……学生认识到课本中抽象知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且能够成功的将这些知识掌握,不仅培养了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巩固。
总之,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在实际教学中,时时着眼于学生学习知识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思玉.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宁夏教育,2014(04)
[2]赵忠海.探析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几点做法[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0)
[3]王兴廷.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