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教学中不易落实的内容。通过春节这个“小切口”,挖掘我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一做法有助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让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可以感受和愿意亲近的东西。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传统节日;能力提升;政治认同
未来德育课程发展趋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科核心素养是德育课程的重要育人目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确定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正是凸显了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在素养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只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学更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高中政治课应该贯彻和体现这一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切实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总纲。”[2]具体到学科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课程内容选取和设计时,既要有基于学科的视角,有效整合教材,又要积累跨学科的经验,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加工和创新。
笔者以“传统节日:文化载体 精神家园”的教学改进尝试落实上述理念。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教材中第四课的内容为“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共分为两个框题,第一框是“传统文化的继承”,第二框是“文化在继承中发展”。通过课前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话题非常感兴趣,但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内容了解不多,对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传承的意义缺乏全面准确的理解。因此,笔者整合了第四课两个框题的教学内容,将课题确定为“传统节日:文化载体 精神家园”。
本课共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传统节日知多少”。该环节设计意图是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初步感受传统节日——春节的魅力。教师先简要介绍节日的由来,问同学们:以汉族为例,你们知道都有哪些节日?在这些节日中哪个节日是最重要的?然后朗诵了王安石的一首诗《元日》,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春节的诗句,要求学生用iPad查找并上传至专门建立的微信群中,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对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
第二个环节“细说春节之传统年俗”。教师设置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该环节通过探究春节的演变过程和分析具体的年俗活动,概括春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搜集事例、进行论证的能力。
问题1:根据PPT呈现的甲骨文的“年”字,谁能解释“年”的意思?
这一设计是想通过了解“年”的由来以及“年”的神话故事,使学生明白我国古代传说中包含的丰富的过年内容。
问题2:过年时,每家每户为什么要吃年夜饭、吃饺子?
问题3:教师出示一副对联,问学生是否知道春联的来历,之后又出示一首《除夜》诗并设问:过年时为什么要熬夜、守岁?
问题4:教师出示两张图片,问学生:为什么过年时要举行祭神敬祖的仪式?
教师每出示一个问题,都要求学生能用iPad来查找资料,并相互交流分享。同时追问:如果从物质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概括这些年俗背后的文化内涵,你们会选择哪些词语?
学生经过思考和交流后,分别给出了“团圆、美满、期盼”“平安、祝福、憧憬”和“敬畏、感恩、和谐”等词语。
至此,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了传统年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和友善层面,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后面探究“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意义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环节“体味春节之文化传承”。该环节设置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互联网 ”背景下新年俗的变化,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体味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问题1:有人说,互联网的出现,使节日缺少了仪式感,年味会越来越淡。也有人说,互联网使春节的影响更大了。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是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的,拿到问题后进行投票,再根据投票结果展开小组讨论。这样的设计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了课堂参与度。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比新旧年俗的变化,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问题2:教师出示两组图片,第一组是春运车站人们等待返乡的情形,第二组是骑摩托车回家过年的情形。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说说为什么再多的困难都阻挡不了人们回家的脚步。学生用iPad在微信群发表观点,并在同学间交流。这个问题试图向学生传递人—家—国的观念,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问题3:观看视频《中国年让世界相连》,再次重温过年时热闹喜庆的场景,并设问:你对春节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用iPad在各自微信的朋友圈发言,并为精彩发言点赞,获得点赞最多的同学与大家交流分享。最后通过发表感言,再次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在具体行为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指导个人行为发展倾向。
在课堂小结中,教师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段话:“春节就像一件外套,前面是平安,后面是幸福,吉祥是领子,如意是袖子,快乐是扣子,装满温暖的是口袋,让我们一起穿上它,相伴每一天!”这段话充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打动学生的内心,让人产生暖暖的感觉,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综观这节课,是想通过学科能力的提升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从教学三个环节的最初设计到实施过程,每一步都有相应的能力要求,是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程度展开的。通过这节课,笔者发现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的重要方法,也让笔者对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了新的认识。要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努力实现形式创新。iPad的使用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发挥了很大作用。iPad是资料查询的利器,也是师生、生生交流的利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借助iPad来查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在微信群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评论,提高了课堂参与度,还有扫描二维码获得问题的环节,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借助iPad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效果,并随时掌控课堂教学节奏,实现了德育课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完美整合。
努力优化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学生认识的推动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借助iPad强大的查询功能和微信群的展示交流,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其逻辑思维和科学表达能力;从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到深入挖掘現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学生搜集论证、迁移发散、价值判断和行为倾向能力。
努力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通过挖掘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较完整地呈现了春节的内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潜移默化地突出了政治认同中的价值观认同。同时立足于学科价值,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求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韩震.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从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看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6(3):29.
[2]李晓东.核心素养的“通”与“同”[N].中国教育报,2016-5-25(9).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传统节日;能力提升;政治认同
未来德育课程发展趋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科核心素养是德育课程的重要育人目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确定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正是凸显了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在素养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只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学更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高中政治课应该贯彻和体现这一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切实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总纲。”[2]具体到学科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课程内容选取和设计时,既要有基于学科的视角,有效整合教材,又要积累跨学科的经验,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加工和创新。
笔者以“传统节日:文化载体 精神家园”的教学改进尝试落实上述理念。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教材中第四课的内容为“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共分为两个框题,第一框是“传统文化的继承”,第二框是“文化在继承中发展”。通过课前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话题非常感兴趣,但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内容了解不多,对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传承的意义缺乏全面准确的理解。因此,笔者整合了第四课两个框题的教学内容,将课题确定为“传统节日:文化载体 精神家园”。
本课共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传统节日知多少”。该环节设计意图是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初步感受传统节日——春节的魅力。教师先简要介绍节日的由来,问同学们:以汉族为例,你们知道都有哪些节日?在这些节日中哪个节日是最重要的?然后朗诵了王安石的一首诗《元日》,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春节的诗句,要求学生用iPad查找并上传至专门建立的微信群中,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对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
第二个环节“细说春节之传统年俗”。教师设置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该环节通过探究春节的演变过程和分析具体的年俗活动,概括春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搜集事例、进行论证的能力。
问题1:根据PPT呈现的甲骨文的“年”字,谁能解释“年”的意思?
这一设计是想通过了解“年”的由来以及“年”的神话故事,使学生明白我国古代传说中包含的丰富的过年内容。
问题2:过年时,每家每户为什么要吃年夜饭、吃饺子?
问题3:教师出示一副对联,问学生是否知道春联的来历,之后又出示一首《除夜》诗并设问:过年时为什么要熬夜、守岁?
问题4:教师出示两张图片,问学生:为什么过年时要举行祭神敬祖的仪式?
教师每出示一个问题,都要求学生能用iPad来查找资料,并相互交流分享。同时追问:如果从物质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概括这些年俗背后的文化内涵,你们会选择哪些词语?
学生经过思考和交流后,分别给出了“团圆、美满、期盼”“平安、祝福、憧憬”和“敬畏、感恩、和谐”等词语。
至此,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了传统年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和友善层面,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后面探究“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意义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环节“体味春节之文化传承”。该环节设置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互联网 ”背景下新年俗的变化,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体味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问题1:有人说,互联网的出现,使节日缺少了仪式感,年味会越来越淡。也有人说,互联网使春节的影响更大了。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是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的,拿到问题后进行投票,再根据投票结果展开小组讨论。这样的设计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了课堂参与度。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比新旧年俗的变化,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问题2:教师出示两组图片,第一组是春运车站人们等待返乡的情形,第二组是骑摩托车回家过年的情形。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说说为什么再多的困难都阻挡不了人们回家的脚步。学生用iPad在微信群发表观点,并在同学间交流。这个问题试图向学生传递人—家—国的观念,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问题3:观看视频《中国年让世界相连》,再次重温过年时热闹喜庆的场景,并设问:你对春节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用iPad在各自微信的朋友圈发言,并为精彩发言点赞,获得点赞最多的同学与大家交流分享。最后通过发表感言,再次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在具体行为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指导个人行为发展倾向。
在课堂小结中,教师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段话:“春节就像一件外套,前面是平安,后面是幸福,吉祥是领子,如意是袖子,快乐是扣子,装满温暖的是口袋,让我们一起穿上它,相伴每一天!”这段话充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打动学生的内心,让人产生暖暖的感觉,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综观这节课,是想通过学科能力的提升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从教学三个环节的最初设计到实施过程,每一步都有相应的能力要求,是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程度展开的。通过这节课,笔者发现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的重要方法,也让笔者对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了新的认识。要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努力实现形式创新。iPad的使用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发挥了很大作用。iPad是资料查询的利器,也是师生、生生交流的利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借助iPad来查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在微信群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评论,提高了课堂参与度,还有扫描二维码获得问题的环节,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借助iPad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效果,并随时掌控课堂教学节奏,实现了德育课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完美整合。
努力优化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学生认识的推动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借助iPad强大的查询功能和微信群的展示交流,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其逻辑思维和科学表达能力;从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到深入挖掘現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学生搜集论证、迁移发散、价值判断和行为倾向能力。
努力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通过挖掘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较完整地呈现了春节的内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潜移默化地突出了政治认同中的价值观认同。同时立足于学科价值,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求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韩震.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从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看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6(3):29.
[2]李晓东.核心素养的“通”与“同”[N].中国教育报,2016-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