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米之炊”到“满汉全席”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jc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为学生提供的是“满汉全席”——“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有了这些丰富的营养大餐,还用担心学生不成长吗?
  
  一、山珍海味——读写结合,巧练作文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作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
  1.文中补白,文末延伸。课文中有些描写并没有面面俱到,如《丰碑》一文中只描写了军需处长死后的神态、动作,但他是怎么死的?他死前都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既是帮助学生深入文本,走进军需处长心灵深处的桥梁,又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指导学生作文的兴奋点。
  2.依样画瓢,由仿变创。作家茅盾说:“‘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摹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新课标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于是,我常引导学生“依样画瓢”,从句子到片段到篇章,循序渐进。如《卢沟桥的狮子》一文,在描写狮子的形状时,用了“有的……,好像……”的句式,把狮子的不同形态描写得生动具体、惟妙惟肖。学完课文,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校园鱼池中鱼儿的外形或活动情况,用上“有的……,好像……”的句式把观察到的特点写下来。学生有了阅读和观察的积累,写出来的句子用词准确、比喻得当,可谓精彩纷呈。
  经常仿写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些迁移拓展,促使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也启发了学生的创作思维。
  3.多向改写,再度创作。多向改写可以改变人称、结构,也可以改变体裁。如《田忌赛马》一文原以第三人称写,我让学生反客为主,把自己当孙膑,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这场比赛。我国古诗短小精悍,所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如《游子吟》、《长歌行》等,在学生学完古诗,弄明白诗情诗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古诗改写成通俗具体的记叙文。
  此外,还可指导学生进行扩写、缩写等练习。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所说:“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二、水果拼盘——挖掘资源,想象作文
   “想象是人们插上翅膀的思维”。一把戒尺、一支粉笔、一个图形、一个符号、一双溜冰鞋等,让学生给它们以生命,与它们对话、交流思想,想象作文。一首动听的曲子,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大自然的风雨声、流水声、鸟鸣声……根据这些声响让学生想象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继而独立命题,构思成文。出示几个不相干的词语,如“学生、宇宙飞船、自行车、鞋子”,让学生想象并编成一个有关联的故事。另外,教师还可以拟一些新颖的命题,如《假如我能隐身》《未来的(垃圾处理器、书包、房屋……)》《动物王国的新鲜事》等。这些题目跨越时空,想象空间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很大帮助。
  
  三、品尝香茗——联系生活,写实作文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唯一源泉。没有生活,习作训练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蒯福棣同志在《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一文中强调:“教学生作文,首先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写清楚。记事状物做到真实可信,抒情表意做到情真意切,这样的基本功打好了,以后写各类文体的文章才有牢固的基础。”由此,我的做法是:
  1.多观察,写日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现象、事件,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建立起一个充实的写作素材库,在需要的时候,根据作文要求从自己的日记中择取材料,稍加整理即可成文,这样也就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无米可炊”的问题。
  2.多实践,写经历。我每学期都开展很多活动,有学生喜欢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心灵传真”等;有结合各种节日开展的实践活动,如“母亲节”开展一次“我为妈妈洗一次脚”,端午节“学包粽子”等;还有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参观、采访、慰问等活动。学生有经历,就有独特的感受,也就有话可说,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和情感都非常真实。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要用心去挖掘,就能给学生呈现出营养丰富的“满汉全席”,学生再也无需为“无米之炊”而发愁,教学也会最终实现“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的目标。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验动手能力是重中之重,通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呢?随着课程的改革,科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接来下,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以兴趣促效率的方法
立足生活并以生活实践作为出发点来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这一课程教学效果得以保障的基础。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因素,简单的文字描述远不如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探究中提高的效果显著。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又存在着几个弊端:1.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所以,促进品德与生活教学真正回归学生生活实际,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弊端
小学英语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但是我们所见到的课堂却并非如此,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地坐在那儿,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毫无兴趣。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进而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因此,在教
案例描述:  一、抓住景物,感知画面美  师:谁来说说看,你画的是一幅什么画?(在学生说出头脑中形成的画面后,随即让他给自己想象中的这幅画取个名字。有学生说自己画的是一幅山水画,因为远有“西塞山”,近有小河“流水”;有学生说是一幅醉人的春景图,因为白鹭展翅高飞,桃花粉红一片,风轻轻地吹,雨细细地下,这就是一幅西塞山春景图;还有学生说画的是一幅垂钓图,因为渔翁正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
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抓住小学生好动的天性,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情趣。那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觉地进入“说”的角色呢?  一、演讲故事,使学生想说  在每周的“读书活动”课中,我常开展“听进去,说出来”的
家政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当前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的小学家政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重视家政教育,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创新操作体系,整合实践资源,开发实践内容,家校协调统一等一系列对策。正所谓:“只有下水游泳,才能学会游泳。”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现状】  一次,学校安排学生中餐吃螃蟹。改善了的伙食却让不少学生犯了难。学生不是整只儿一动不动以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借助课文,抓住各种有利契机,利用各种训练途径,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识层次,全面深刻地渗透德育教育。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
课堂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及兴趣的培养,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重视课前备课,力求有的放矢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
多媒体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有效地将那些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明了地展示给学生;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充满趣味;能使乏味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能有效增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更符合聋校学生的学习要求。它能有效弥补聋生的听觉缺陷,使其在丰富形象的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来激发求知的欲望,增强聋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
目标,对教学设计起着指导作用,对教学活动起着控制和中介作用,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但现实中,课时教学目标从确立到落实离最优化仍相距较远。本文就课时目标的现状略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阐述与现状  课时教学目标是指每课时教师依据总体目标、一般目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以及教科书、学生实际、教学设施等设立的师生在课内将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的作用,对教学活动过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