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在牛肚子里旅行》(统编本三上)文本细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ng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三首》:
  深秋中的那抹明艳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带我们走进了深秋,“寒山”“霜叶”“荷尽”“菊残”“萧萧梧叶”……这些景致无不是凉凉悲秋的意象,但这三首诗却都能一反常情,表现出深秋时节的鲜亮、热烈、生动景象,一扫人们对秋的衰敗、萧寒、感伤之情,让人们看到秋的明艳与清朗。
  古诗《山行》——火红之秋
  读《山行》,诗人杜牧超越了常人思维,认为叶子比花更美、秋天比春天更美好,不被常规局限。当然杜牧不是一味地呈现个人观点,而是做了很好的铺垫。一个游子远望着拾级而上的石阶,眺望着远处的白云人家,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出人意料之处是诗人没有让车子就这样一直走下去,而是突然停下来,只为枫叶如此美丽,全诗的镜头聚焦在霜叶之上,那红艳得胜过二月花的霜叶。诗人一定是许久驻足在枫林边,深深凝视着这片枫林,内心像火红的枫叶一般跃动,这是一种奇遇般的经历,无关乎今晚的夜来得早还是晚,只为眼前这片痴情所迷恋。内心的苦闷、孤独、惆怅,都因为眼前这份明丽而烟消云散,内心溢满了欣喜。
  古诗《赠刘景文》——硕果之秋
  初读《赠刘景文》,有种“文不对题”的感觉。诗题是为刘景文而写,诗中的内容却是写深秋景物的,没有一字涉及刘景文其人。这也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荷,出淤泥而不染;菊,高洁淡雅、傲立风霜。诗人不留痕迹地将想要对朋友刘景文表达的敬意渗透其中。赠诗之际,刘景文年近花甲,但诗人依然鼓励其正处于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败荷残菊展现出一幅深秋画卷,同时也是为了给我们铺就凸显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将友人的高洁品格与笃实秉性氤氲诗句之中。没有败枝枯叶的颓废,也没有花残叶落的悲痛,而是看到了傲立风霜的生机勃发、橙黄橘绿的丰硕收成。
  古诗《夜书所见》——温暖之秋
  再读《夜书所见》,“送寒声”“动客情”将诗人身在异乡、旅途孤寂、思念故乡之情尽现诗行之间。诗人的内心就像这冷冷秋风,落叶缤纷,寒涛阵阵,充溢着孤独落寞。但当诗人看到篱笆间小孩子举着的灯火,想起了小时候在灯火下引逗蟋蟀的情形,心中不由得泛起了童年的温暖与欢乐。眼前的“一灯明”与彼时心中的“一灯明”重叠,暗淡的夜幕与明亮的灯火互为反衬,游子的思乡与童年的乐趣相互映衬,“夜书所见”描述的是所见所闻的情形,想到的是穿越时空的儿时欢乐。即便在这样的孤寂深秋,依然能品到熟悉的生活。在异乡,任何一个家乡元素都会勾起我们浓郁的乡愁。听着梧桐叶声,沐浴着清寒的秋风,看到篱笆间的灯火,内心升起的是那份温暖的明亮。
  眼前景升起心中情,心中情定格眼前景。杜牧用“红于二月花”来表达心中明艳的深秋;苏轼用“橙黄橘绿”来表达人生中的辉煌深秋;叶绍翁则用“一灯明”来表达深秋旅途中的一份温馨。三首诗,都值得在一生中好好珍藏,时不时地回读,再品,再回读。
  《在牛肚子里旅行》:
  把科普“裹”起来
  这是一篇地道的童话故事,若不特别在意课文的知识表达,关于“牛的反刍”知识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沉浸阅读,权作为一回牛肚子里旅行的童话故事了。
  “反刍”,原本是个比较严谨的概念:“偶蹄类的某些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读起来一点也没趣。但作者张之路很好地用童话的手法,把牛的反刍知识无痕地裹起来,让我们读起来乐此不疲。请关注这样几处语句:
  红头在牛肚子里随着草一起移动,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这一下,红头又看见了光亮。
  这是牛吃食物反刍的过程,用科普概念来理解,这就是准备再次咀嚼助消化的一次过程。这是文中唯一具体描写反刍的语句。倘若是这样描写,就不是童话故事了。作者张之路用上了更为形象易懂的对话来展现。
  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青头的语言看似平常,但还是很精准的。“躲过它的牙齿”说明牛吃草进胃时,还是要用牙嚼的,只是不会嚼得太细致。“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进肚子里去”,这是首次进入牛的胃,也就是第一个胃。
  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青头用“听说”的内容安慰红头不要害怕,因为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换言之,不是消化的,也就是没有生命危险。
  “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
  青头的知识很丰富,点出了红头从牛肚子里出来的最好时机是“牛休息的时候”,这也是告诉我们牛反刍的时候是在休息的时刻。
  一个完整的反刍过程,作者用三次对话、一次旁白的方式精准地表现了出来。通读全文,准确搜集这些关键字句,然后加以整理,表示出我们自己语言定义的“反刍”,就是语文课堂要学的本领啦。不要放过这么好的言语实践机会!
  倘若只为了说明这样一个科普知识,作者也许不需要这么折腾。画一张图谱加上文字说明,也许会更加简单、明晰。童话开头便交代了青头和红头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什么样的两个人才能称得上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呢?
  我们来看看青头的一系列动作。当一发现红头被牛吃进肚子里时,青头“一下子蹦到牛身上”“摔到地上”“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又跳到牛身上”……它的焦急、勇敢、奋力鲜明地表现出来,这是真朋友的举动;当红头被牛反刍到嘴里的时候,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自始至终,不离不弃,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钻进牛的鼻孔,为朋友付出一切在所不惜,哪怕是生命。
  我们再品品青头与红头的对话。青头的言语特别镇定,话语中几次出现感叹号,这是有知识、处事冷静的表现。红头起初是害怕的,经过青头的安慰,也变得有了信心——“‘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它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这是对好朋友的信任,也是对求生的渴望。终于出来了,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谢谢你……”是多少言语也不能表白的感谢,更有感动,还有感慨。眼前分明是一个有知识、有情义、智慧且勇敢的好朋友。青头则不忘安慰与调侃,笑眯眯地说:“不要哭,就算你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旅行吧!”只有朋友才会有这样调侃式的宽慰。
  好朋友不是言语上的许诺,而是行动上的考验;好朋友不是空有豪言壮语,而应有彼此为朋友付出的本能;好朋友不光是平日的形影不离,还应有对彼此的信任。
  一篇童话,让我们在“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的故事里,明白了“反刍”这个专业的科普概念……文学之于科学,就像裹起了糖衣的药丸儿,吃下去是甜津津的,药效待后显现。语文说到底是学文本的,品着文本的“酸甜味儿”,内容的“药效”自然也就得到了。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中创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一  “小娃儿,你哭什么啊?”  “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思源望着眼前这个老和尚,害怕的心情竟一下子释然了。“你不要哭了,我给你讲故事吧。”  二  自那日之后,思源就再也没见过那个老和尚。父亲说老和尚是隐世的大师。思源不知道什么是大师,他只知道他喜欢那个和尚,喜欢那个和尚给他讲的故事。  和尚的故事里有少年人对爱情的向往,对心智的历练;有青年人对江湖的留恋,对侠义的执着;有中年人对世间景致的另一
尊重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的前提。但一些家长常常无意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主观地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孩子。《教育》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诸多源于生活中不经意间的“忽视”,使一个个心灵遭际了创伤,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困惑……  周丽就是一个由于家长忽视而致病的典型案例。2012年9月,8岁的保定女孩周丽刚开学不久,在上课时突然感觉烦躁异常并且大喊大叫,遂向老师请假回家。到了晚上,周丽又毫无理由地哭闹了1个
大学之大,其实也不只在于大师,根本还在于其自由与开放的气度。如果说多样化是大学精神的核心,那么自由与开放就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没有自由开放的平台,教师们就不可能追随自己的兴趣,充分闲暇地思考,不受束缚地追求真理。当大学的教师只能受制于评审、课题、奖项等体制化的评价标准时,他们就只能成为教书匠和伪大师。  但笔者说的自由与开放的重点还不在此,其重点在于大学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而形成的自由交流的教学风气。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2月26日刊登题为“英国想成为中国最好的朋友,为何美国不这样?”的文章称,在联邦俱乐部最近于硅谷举办的一个活动中,两位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作者)和谢淑丽(《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一书作者)就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这一讨论的前提是,英国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但它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对华政策。正如我所写的,英国现在自称为“中国在西方最
摘 要 学习中心作为远程教育院校在各地区建设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基层组织机构,具有跨地区的特点,给高校的管理机构带来诸多不便。对此,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自主研发的学习中心人事管理系统,将大大提高对学习中心的管理成效,并更好地规范学习中心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远程教育;学习中心;人事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022-0
只有政府和部门中实际“管事”、说话“管用”的负责人高度重视,对政务舆情回应承担领导责任或具体责任,才能就政务舆情向公众做出权威、可靠的说明解释,真正体现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体现政府尊重和维护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诚意。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型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政府的施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舆情事件频发多发,加强政务公开、做好政务舆情回应,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目前,
一、回顾要求,明确任务  师:同学们,前两周我们学习了小说单元,清楚了小说有三要素,分别是——  生:人物、情节、环境。  师:我们紧扣小说三要素,围绕本单元的习作主题,还提出了习作清单要求。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出示清单要求)  1.环境描写要与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吻合;  2.故事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3.设置曲折的情节。  师:我们每人都创编了一则生活故事。下面就来评一评、赏一赏你们的习作。第
1997年初,我奉调从伦敦回国。  5月上旬,钱其琛副总理在中南海办公室找我谈话,告诉我中央考虑让我接替周南同志,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新华社香港分社成立于1947年。第一任社长是乔冠华,后来是黄作梅、梁威林、王匡、许家屯、周南,我是第七任社长也是最后一任社长。我担任社长两年多,2000年1月,新华社香港分社更名为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我遂改任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主任。  新华社香港
青少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如何让他们好好吃饭是父母和老师最挂念的事情之一。好的进食习惯应该遵循自身的生物钟,饿了就吃,吃饱就停止,这被称为直觉进食。不过很多青少年很难做到这点,他们有的过度节食,有的则暴饮暴食。为什么他们不肯好好吃饭呢?  我国西南大学的一项心理调查显示,青少年不良进食习惯很可能是因为在与同伴交往时遇到了问题。有的青少年因为被同伴嘲笑体形不好而节食,有的则是受到欺负后,通过不断吃东西
萨苏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年10月出版  本書是作家的童年、青年回忆,以说书人的口吻还原了中科院大院里科学家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上篇“大院记忆”为作者儿时在科学院大院里的生活点滴,中篇“科人往事”讲述科研人员生平旧事,下篇“铁拐传奇”则描摹出数学家“铁拐李”和他独具时代特色的人生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