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f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主渠道。教师恰当有效的提问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平时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在遵循课堂提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性;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顾名思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紧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设计出的一系列的问题。精彩的、有效的提问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上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1、问题设计的难易度把握不准
  问题过浅,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过难,远离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得学生无处下手。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设计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
  3、问题设计枯燥,缺乏引力
  4、提问后没能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
  二、数学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2、启发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造成心理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由好奇而达到求知的目的。
  3、兴趣性原则。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像,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
  4、适度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两度”。(1)、频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2)、难易程度,提问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难易程度要科学适中。
  5、循序渐进性原则:数学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的设计,要遵循、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环环紧扣等一系列规律,体现教学的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体现出指示结构的紧密型、科学性、条理性。
  三、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因此,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发情趣,发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精心设计问点,优化课堂提问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2)抓住知识点的坡度提问。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抓住知识的聚合点提问。聚合点是知识网络上的交点或纲。围绕聚合点提问,更能突出重点,使学生理清线索,系统掌握知识。让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找到他们的联系,更深刻的理解有关概念和规律。
  3、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提高提问效果
  (1)、善于用提问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心灵门户的开启与关闭,应当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应当是决定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
  (2)、善于用提问拓展学生的思路。
  课堂教学中如何用精巧的提问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这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习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心理特征,以提问来促进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善于用提问强化学生的认知。
  凡成功的教学工作者,都十分注重向学生讲授新知识、新概念的方法和技巧,以强化学生的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不断巩固、得到长久保持的有效方法,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措施。但我们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巩固旧知识,更重要的是為了获得新知,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加以重组、改造,真正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强化。
  4、提问要面向全班,因人而异,正确评价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教师积极、正确的评价不但可以对学生起到鼓励和督促作用,而且使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肯定和强化。
  善教者必善问。提问是一种艺术,好的课堂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起到增进教学效果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设置课堂提问,使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而要使新课程很好地实施,数学教师必须迅速转变观念,且具备一定的能力。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
摘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上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或者学习困难,或者思想表现不好,或者不守纪律,这就是学困生。他们总喜欢调皮捣蛋,经常把班里搅得鸡犬不宁,令教师头痛。有的教师实行强压政策,用各种手段让这些学生屈服,还有的教师用“冷战”政策,在班级里孤立这些学生。这些做法看起来一时有效,但会使这些学生的心灵更加扭曲,情性更加古怪,甚至用更多不恰当的方式来对抗老师,使班级永无宁
介绍了印度安巴拉 C 厂#1机组甩负荷带厂用电试验过程的情况,指出了机组在甩负荷带厂用电情况发生时的转速动作情况,对机组 DEH 的控制系统进行了部分优化和改进,在确保机组
随着我国对军工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高,如何进一步推动军工技术的转移,发挥其“溢出”、“扩散”效益,成为新时期军工技术转移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
从变电站智能巡视系统出发,介绍了该系统采用的先进技术和实现的功能.该系统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变电站监控和巡视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提升了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使科技更
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语文是一门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课程,通过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具备足够的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中常应用的数字类型  1、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阿拉伯数字具有数理系统,科学完善,表述准确,读写应用较为规范的特点。是世界通用的记数符号。  2、汉字小写数字:0、
以正面宣传为主,既要有量的要求,更要有质的标准;既要看办报人的主观愿望,更要看报纸宣传的社会效果。党报的宣传应该最大限度地追求见人见事又见理的境界,把新鲜的事实和一
摘要:新课程理论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高中政治教育基本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许多教师能够从高中学生的实际出发,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升高中学生的政治学习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教育部《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政治课程……培养(学生)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
摘要:知识迁移理论指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的基础之上,对新的知识学习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正面的知识迁移对提高學习效率、知识与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互相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本文就知识迁移理论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索展开初步的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知识迁移;教学;  【中图分
内容提要:在改革创新的今天,我觉得,幼儿通过折纸活动不仅是要获得浅显的折纸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自主活动学习中去探索,去尝试,培养他们认真的探索精神以及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增强兴趣,为幼儿的终身学习,今后适应时代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改革创新的今天,谁才是活动的主人?我觉得我在组织折纸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的目标意识,任务意识,更多的应该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去观察,去倾听,